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有感
![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be4acd6137ee06eff918b9.png)
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有感【摘要】本文通过对涂尔干宗教思想的渊源的探讨,涂尔干对于宗教的重新诠释,宗教的起源的精辟分析以及宗教的功用的探讨,以期达到对于整本书主旨的一个把握。
【关键词】涂尔干;宗教;起源;功用19世纪是宗教研究的兴盛时代,尤其是人类学家对原始宗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
这些理论虽然各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从个体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宗教的起源的。
涂尔干系统地批判了这些理论,于1912年出版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一不朽名著。
该书援引了大量的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探讨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主要分析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原始宗教,即氏族的图腾信仰。
他认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图腾信仰及其象征物“储灵珈”等,就是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只需要两个因素:崇拜对象和祭祀仪式。
仪式是展示集体力量和唤起集体意识的场所,宗教信仰之所以能长久维持,靠的正是周期性的仪式和聚会。
在对整本书进行一个梳理之前,有必要对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做一简单的回顾。
一、思想渊源“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受惠于罗伯逊·史密斯学派以及英美人类学派”(steven luckes,1973:450)。
而在谈论史密斯学派以及英美人类学派对涂尔干的影响之前,又不得不首先提到菲斯泰尔·德库朗热,德库朗热曾是迪尔凯姆的老师,他在《古代城市》中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宗教思想决定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当宗教发展时,古代社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也变化了”(布林·莫利斯,1992:150)。
德库朗热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也与外婚制有关。
迪尔凯姆接受了他关于图腾的观点及从社会角度考察宗教的方法,但他认为是社会决定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了社会。
“涂尔干接受了史密斯关于图腾是最早的宗教形式的解释”(steven luckes,1973:450)。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c54095611ed9ad51f01df27b.png)
低级宗教是物质主义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在一定意义上,所有宗教,
哪怕是最粗陋的宗教都是精神至上的,因为它们所运用的力量首先是精神
力量,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精神生活施加影响。由此可见,任何在宗教
名义下的所作所为都不是一无所获的:因为必然是社会使其如此,必然是
只要他真正参与了宗教生活,就会很清楚膜拜给他带来的欢乐、内心的平
和、安宁和热烈等等印象,对信仰者来说,这些印象便是他的信仰的经验
证明。膜拜并非只是能够把信仰向外转达出来的记号系统;而是能够把信
仰周期性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手段的集合。不管膜拜在于身体力行,还
是在于精神活动,它总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确实,集体情感只有把
自身与外界对象结合起来,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它们不可能不汲取其
他事物的某些特征;由此,集体情感获得了某种物质性,并以这种方式同
物质世界的生活混合起来,认为自己有能力解释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从这种观点或这种作用出发,那么我们就只能看到它
活结合起来,这种情况才会必然产生。正因为如此,我们仅仅意识到它们
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进入它们的作用范围之内,使自己处在最能感受到它
们的影响的位置;简言之,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必须在我们感到需要重新
获得这种影响的时候,不断重复这些行动。由此出发,我们就能看到构成
膜拜的有规律的重复行动是如何获得重要地位的了。实际上,无论是谁,
题,可以去丰富我们的知识,也不是在我们所掌握的科学概念之外再添加
某些与之起源不同、性质不同的东西。相反,宗教的功能就是促使我们去
图腾信仰的生态伦理观探析——兼论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生态伦理价值
![图腾信仰的生态伦理观探析——兼论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生态伦理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61245d25022aaea998f0fb5.png)
图腾信仰的生态伦理观探析——兼论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生态伦理价值摘要:图腾信仰作为宗教信仰原生形态,是世界诸多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发展上的重要环节。
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对图腾信仰做了详细的叙述。
分别从氏族图腾、个体图腾和性别图腾三个方面来分析图腾信仰的生态保护功能,进而阐述了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三种图腾信仰的伦理观念,对我国生态伦理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图腾信仰;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者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从大自然这个“衣食仓库”中获取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它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尤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力推进,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失控和无序行为,致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在工业社会发达的今天,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却依然保持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模式。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人们的宗教信仰,而图腾信仰则是他们信仰的原生形态。
一、图腾及图腾信仰在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图腾的,“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被称为图腾。
氏族的图腾也即是每一个氏族成员的图腾。
”[2]11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独有的图腾,不同的氏族拥有不同的图腾。
“图腾一词,本为阿尔冈昆部落的奥杰布韦人所使用,来指称该氏族用来作为名字的那种事物。
斯库克拉夫特最早引申了该词的含义,并提出了‘图腾体系’的概念。
”[2]133后来,民族志学者广泛使用了该词。
通常情况下,作为图腾的对象大部分是动物或植物,并且以动物居多;非生命体则十分罕见。
图腾通常不是指一个个体,而是指一个物种或这种物种的变种。
例如,一个氏族的图腾是蛇,它不是特指这条蛇,而是把所有的蛇都作为这个氏族的图腾。
图腾分为氏族图腾、个体图腾和性别图腾三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f21bbfcf0c22590102029d22.png)
读书报告: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埃米尔﹒涂尔干,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士家庭,曾一度该信天主教。
青年时期放弃宗教信仰,转而关注道德和社会整合。
“涂尔干既是当代社会学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①涂尔干对于人类学的影响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这本巨著中。
从《社会分工论》到《自杀论》再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社会学方法论》,这四本著作在涂尔干的所有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不仅仅是其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宗教的人类学著作。
正如雷蒙﹒阿隆所评价的:“这一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具独创性的著作。
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作者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
”②总所周知的,涂尔干本人并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但他却对宗教问题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也正是因为这种兴趣才促使涂尔干完成了写作。
涂尔干的这种理论兴趣大致上受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其成长环境的影响。
涂尔干生活于一个犹太教社区和家庭中,父亲也是教会中的教士。
第二是源于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受到世俗文化的冲击,传统道德秩序面临崩溃。
生活于其中的法国思想家试图通过创建一种“理性宗教”③来改变这种状况,填补人们法国大革命后精神的虚无。
最突出例子就是孔德晚年试图构建一种“人道教”来规范社会。
第三是与其理论主题相关。
“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
”④社会团结是涂尔干始终关注的主旨,也是基于此提出了构建新的道德秩序的理论诉求,并对社会团结进行了新的理论分析。
宗教其对于社会团结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涂尔干也希望从宗教的研究中为社会整合提出更好的解答。
其实关于宗教的社会意义上的讨论始终是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就曾说:人们按照他们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而在近代马林洛夫斯基也认为宗教是把群众会聚在一起的粘合剂,如果这种粘合剂不存在了,那么群众便会陷入混乱。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6f156f7101f69e3143329416.png)
雖然他區分了巫術與宗教,不過在他看來, 這兩者都是利用了同樣的分類方式,將整 個世界劃分為兩個對立的領域,一個領域 包括一切神聖的事物,另一個領域則包括 一切凡俗的事物。 這種分類並不是原始或落後心智之產品, 它本身便是集體生活所創造出來的,但這 兩種事物的異質性十分地絕對,以至於兩 者之間格格不入,如果相互混雜,就會產 生嚴重的衝突,因此乃有禁忌的出現。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92) Les Formes e’l’ementaires de la e’ vie religieuse (1912)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1915)
Durkheim, E’mile(1858-1917) E’mile(1858法國學院社會學創始人。 古代或原始社會研究方面最有影響的早期 理論家。 生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個猶太人家庭。 法國政府封之為國家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位 法國社會學家。
集體表象(集體表現)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shared mental constructs with the help of which human beings collectively view themselves, each other, and the natural world. Totemism as an system of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 圖騰宗教即是社會的 集體表現系統之一。 Representation: 反映、表現、描繪、陳述、表達、 再現。 Represent: make present (呈現、使出現); (呈現、使出現); symbolize, stand for。在文學或藝術上是符號、 for。在文學或藝術上是符號、 象徵,或是意像、圖像(image),或是呈現在心理 象徵,或是意像、圖像(image),或是呈現在心理 上的一個過程。
3.19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3.19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1698fddada38376bae1fae0b.png)
7
宗教vs科学
宗教中有某些永恒的东西,注定要比所有宗教 思想作为其外壳而相继采用的特定的宗教符 号存续得更为长久。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 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 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 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 (p177)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之「结论」部分
写作原因
• 一是生活环境的影响; • 二是受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影响。当 时法国的非宗教思想家一直关注的是 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如何能在没有宗 教信仰的环境中得以保持; • 三则是与涂尔干的理论主题相关:社 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
1
本书总体概述:
宗教的起源和功能→社会团结与社会道德 →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原因
本书结构 导言:研究主题 第一卷:先导问题, 第二卷:基本信仰 —— 观念“圣”“俗”之分
要素
•考察澳洲部落和美洲社会,分析图腾信仰。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
第三卷:主要仪式态度:
•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和禳解仪式; •宗教仪典的首要作用是使个体集合起来,加 强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彼此更加密切 2 结论——分为4部分,本选文为其中1/2
通过膜拜仪式 宗教———————→ 强化集体意识 本质上并无差别 社会————————→ 聚会仪典 宗教(仪式体系)膜拜——————————面向行动 (观念体系) 信仰: 解释世界 ———转化为思想 8
宗教vs科学关系
相似点:两者都力图将事物联系起来,建立它 们的内部关系,将它们分类,使它们系统化。
– 信仰者们认为宗教的功能在于促使我们去行动,帮助我 们生活下去: 任何信条第一点:坚信信仰可以获救。 ——通过仪式:膜拜,不断重复这些行动,不断 强化信仰。
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
![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30d12b6227d3240c8447efa9.png)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涂尔干简介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涂尔干生长于一个传统的法国犹太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拉比。
拉比即老师的意思,指犹太教中精通律法的文士,宗教导师。
涂尔干自幼在家庭熏陶下熟读犹太教法典文献,但在青年时决定放弃家族传统,走向世俗领域从事社会科学的工作。
187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阅读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理论后,涂尔干对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
但当时法国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科学。
于是他改修哲学,并于1882年毕业。
1887年涂尔干受聘波尔多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当时还不被承认的社会学。
借此,他逐步将社会学引入了当时法国教育体系,在波尔多大学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9世纪末期是涂尔干学术创作的黄金时期。
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
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兴趣来自于政治的刺激。
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失败,巴黎公社的成立与失败,社会动荡与变化使涂尔干开始投身社会运动。
1895年,涂尔干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定义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
随后,杜尔凯姆在波尔多大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系,并在1898年建立了社会学年鉴期刊,编辑、刊登他的学生、同事及其他社会学家的论文。
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1897年涂尔干的另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
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1902年,涂尔干成为巴黎大学教育部主席。
1912年他出版了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涂尔干的犹太身份遭到法国右派掀起的舆论攻势,他的独子也战死疆场的。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集中呈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评述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集中呈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e712eb1890c69ec3d5bb75c9.png)
【城市广角】宗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开放议题,《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在宗教领域的应用,也是涂尔干将研究对象从客观的社会事实转变到集体意识的尝试。
即使在宗教领域,涂尔干的研究也秉持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关怀,思考“在社会日益分化背景下,如何促进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团结”这个他学术活动的核心问题。
通过理解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来理解当今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大众,这也是这篇评述努力所要达成的结果。
一、神圣的帷幕涂尔干认为宗教是真实的,是“对既存的人类生活条件作出的反应”,因为“人类制度不可能建立在谬误和谎言的基础之上”(涂尔干,2006:P2)。
他通过对超自然的和神秘的宗教进行批评,把宗教的起源引向图腾制度后证明其起源于社会,进而认为宗教源自我们生活的社会。
涂尔干引入了“神圣”与“世俗”二分法,认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他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内”(同上,P42)。
宗教是由神话、教义、仪式和教会组成的复杂程度不一的体系,但不管宗教信仰简单与否,都将世界分成两个对立的领域。
这两个对立领域由宗教信仰来划分,中间存在一系列的帷幕保证了神圣平时不被凡俗侵犯,“在人类思想的所有历史中,根本不存在别的例子像这两类事物那样大相径庭,如此势不两立的局面”(涂尔干,2006:P34-45)。
神圣与凡俗之间的异质性极其彻底,所以宗教才有机会规劝人们摆脱凡俗世界。
在涂尔干看来,先于我们而存在的社会力量无处不在,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不可能完全独立。
但帷幕的两边不是不能共存,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经过一些特定的仪式凡俗可以与神圣共通。
当这两个世界发生转换时,“就会从本质上将两个领域的两重特性显露出来”(同上,P35),在此之外两者互不相扰。
宗教也包含了大量的仪轨与禁忌,涂尔把教会引入宗教研究领域。
原始图腾中同时包含了宗教的组织形式、信仰和仪式,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与氏族组织有着密切关联,氏族成员相信信赖图腾能分享图腾本身的神圣性,让他们远离邪灵。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94f5dad7ce2f0066f4332202.png)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姓名:邱志芳学号:12012000605 专业:民族学一、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基础事实上,社会学的基本前提就是:人类制度是绝不能建立在谬误和谎言的基础之上的;否则,社会学就不可能存在下去。
如果社会学不以事物的本性为本,那么它就会在各种事实面前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
因此,我们在着手研究原始宗教的时候,便已经确认了它们与实在有关,并且表达了实在。
在下文的分析和讨论中,以及在对某些学派的批判中,这个原则会一再体现出来;正因为那些学派对上述原则视而不见,我们不仅要对之加以批评,而且也要与其划清界线。
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出发来考察宗教的程式,那么毫无疑问,这些宗教信仰和仪轨往往会显得一团糟,使人们很容易把它们归结为根深蒂固的谬识。
所以说,人们还必须透过符号,找到它所表现的并赋予其意义的那个实在。
最野蛮和最古怪的仪式,以及最奇异的神话,都传载着人类的某些需要以及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
信仰者用以证明这些仪式和神话的理由也许(或通常)是错误的;但真正的理由并非不存在,去发现这些理由正是科学的职责。
二、主要内容第一个章主要观点是:宗教是超自然的特征的。
反驳:(1)宗教和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鸿沟。
理性也不反对从先验上承认所谓无生命体是受心智引导的。
(2)要想说某些事物是超自然的,就必须假定存在事物的自然秩序,而所有与这些规律相违背的事物都在自然之外。
这种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的看法也超出了理性的范畴。
(3)正因为人们把大多数能够确定性质的事实从宗教定义中排除出去了,才将神秘观念作为宗教现象的显著特征。
第二章主要观点是:神性的概念。
反驳:(1)佛教徒从来不祷告,他们的修行只依靠自己。
已经得到解脱的人都认为自己高于神,因为某些存在之所以获得崇敬,并不取决于他们对事物的作用程度,而是它们在通往救度之路上的进展程度。
(2)佛陀具有人性特征。
(3)无神的仪式是存在的,甚至神反而有可能会从仪式中派生出来。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https://img.taocdn.com/s3/m/3f6c2d42767f5acfa1c7cd83.png)
解释祭祀供奉的所谓荒谬之处:
神圣存在对其崇拜者的依赖性
1 神圣存在被当成生命的本源,与各种事物相混淆, 其自身也必须遵从宇宙生命的节奏,神圣存在赖以生 存的动植物、雨水等自身也经历着危机。面对这种危 机,人必须想方设法维护和帮助它们。使之获得生命 力的延续。 • 2 被膜拜对象的神圣性质并不来源于其自身构造,而 是膜拜者的信仰加于其上。它必须以其崇拜者的心灵 为基础.所以,神圣存在依赖人的帮助,而人也相信他 们的帮助是有效的。 • 3 外界事物经历的周期性的危机使人们团结起来共同 面对,而共同信念的重新铸就使人们感受到了神圣的 宗教力的力量而愿意付出一切去救助诸神。而膜活动 所唤起的精神状态使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诸神得到更新。
•
•
•
积极膜拜的其他仪式
• 二、表现仪式或纪念仪式:用戏剧表现 方式呈现过去。 • 举例:瓦拉蒙加人的仪典 • 目的:将过去的信念保存下来,将群体的 正常面貌保持下来(而不是因为仪式可 能会产生的物质效果) • 功效:仪式是为维护集体信仰的生命力服 务的,通过仪式,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 新情感,个体的社会性也得到加强。
• 最显著案例:苦行
主义
苦行主义
• 苦行与禁忌的基础: 人类只有竭尽全力把 自身与凡俗事物分离 开来,才能变得神圣 • 纯粹苦行主义者的方 式:禁食和守夜、静 修和缄默
• 驳斥的观点:苦行主义是宗教生活中
罕见的、例外的或几乎有些反常的结果
• 理由:1 在所有宗教里都可以发现禁忌体系的存
在
•
•
2 任何膜拜中禁忌体系的发展都可能带有苦 行主义的特征,至少是暂时带有此特征。( 举例:澳 洲的成年礼) 3 系统的苦行主义产生于消极膜拜的过度发 展,能积极改变崇拜者本人的状况,提升个体的宗 教品质,使之得到纯化和圣化
试析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_以_宗教生活的基础形式_为例[最新]
![试析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_以_宗教生活的基础形式_为例[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0e462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8.png)
[收稿日期] 2002-08-18[个人简历] 闫钟(1968-),男,山西沁县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历史学研究。
○闫钟(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北京 100871)试析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例[摘 要]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其创始人孔德那里并不明确。
只有到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问世以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但应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界定研究概念、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
今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个案法、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定性法、定量法等等早已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这些方法无一不是以包括涂尔干等人的方法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涂尔干;社会现象;概念;功能;比较;主观解释[文章编号] 1672-2035(2002)02-0031-04 [中图分类号] G 91-03 [文献标识码] A 作为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并立的三大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学界的影响长久不衰,历久弥新。
今天,尽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进步,但当我们重温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时,仍能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和良多的教益。
本文无意对涂尔干的全部的方法论体系进行梳理,只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为例,对其中所运用的社会学方法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在这部堪称知识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经典的作品中,涂尔干的社会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概念的界定和具体方法的运用方面。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部书给人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涂尔干对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般说来,一项研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
因此,研究对象的选择意义非常重要。
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创之作_评涂尔干_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_
![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创之作_评涂尔干_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_](https://img.taocdn.com/s3/m/eded4f1f59eef8c75fbfb394.png)
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总第62期)N 1W 1Ethno 2NationalStudies 20091No 13(TotalNo 162)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创之作———评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文章编号]1001-5558(2009)03-0191-03●罗惠翾[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E 涂尔干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与社会秩序的紊乱,对他一生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致使他毕生关心社会的团结与整合。
同时因其家庭出身的关系,宗教一直都是他关注的对象。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位学者的生平。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年生于法国孚日(Vosges )省会埃皮纳勒(Epinal )的一个犹太教拉比世家。
1879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①学习哲学,1885年赴德国深造,在德期间深受实验心理学大师冯特(Wundt )的影响。
1887年回国后,在波尔多大学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首次将社会学引入法国大学之门。
之后,他于1891年成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于1898年创立著名的《社会学年刊》,并以其为阵地形成名噪一时的社会学年刊学派。
1902年,涂氏进入巴黎大学教育系执教,此后,在其努力下,该系于1913年改名为社会学与教育系。
一战的爆发,使他的家庭和事业均遭受重创,从而直接导致了这位大师1917年的猝死。
涂氏的著述十分繁富,主要包括《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等。
19世纪是宗教研究的兴盛时代,尤其是人类学家对原始宗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
这些理论虽然各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从个体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宗教的起源的。
涂尔干系统地批判了这些理论,于1912年出版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一不朽名著。
中译本之一为渠东、汲喆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39ffc20b4c2e3f5627631f.png)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19世纪是宗教研究的兴盛时代,尤其是人类学家对原始宗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各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从个体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宗教的起源的。
涂尔干系统地批判了这些理论,于1912年出版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一不朽名著。
我读的是由商务印书馆社2011年4月出版,渠东、汲喆翻译的版本。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说:“这一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具有独创性的著作。
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全书共分成五个部分,分别是导言、第一卷先导问题、第二卷基本信仰、第三卷主要仪式态度和结论.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可以用“先破后立”来形容,首先是对所研究的对象下定义,然后批驳前人的有关解释,接着系统地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的起源、性质和功能。
在导言部分,涂尔干指出社会学的主旨并不仅仅在于了解和重建业已消逝的各种文明形式,相反,它所要解释的是能够对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现实的存在,即人.更确切地说,就是今天的人,因为这才是我们最想了解的东西。
并且,涂尔干明确地交代了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作出解释。
其次探讨思想和范畴的基本概念的起源,对知识理论进行重新阐释。
所谓已知的最原始的宗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应该能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其次,不必借用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它作出解释。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作者选择了图腾制度,就是因为它比他所批判的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更基本、更原始,后两种宗教现象不过是图腾崇拜的衍生物。
第一卷共有四章,共分为宗教现象和宗教的定义、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和作为基本宗教的图腾制度.这一卷主要明确了宗教的定义,接着批判了泛灵论与自然崇拜,并用详细的笔墨追述了图腾制度研究的简史.在第一章的结尾,作者对宗教进行了以下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
![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30d12b6227d3240c8447efa9.png)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涂尔干简介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涂尔干生长于一个传统的法国犹太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拉比。
拉比即老师的意思,指犹太教中精通律法的文士,宗教导师。
涂尔干自幼在家庭熏陶下熟读犹太教法典文献,但在青年时决定放弃家族传统,走向世俗领域从事社会科学的工作。
187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阅读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理论后,涂尔干对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
但当时法国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科学。
于是他改修哲学,并于1882年毕业。
1887年涂尔干受聘波尔多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当时还不被承认的社会学。
借此,他逐步将社会学引入了当时法国教育体系,在波尔多大学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9世纪末期是涂尔干学术创作的黄金时期。
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
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兴趣来自于政治的刺激。
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失败,巴黎公社的成立与失败,社会动荡与变化使涂尔干开始投身社会运动。
1895年,涂尔干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定义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
随后,杜尔凯姆在波尔多大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系,并在1898年建立了社会学年鉴期刊,编辑、刊登他的学生、同事及其他社会学家的论文。
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1897年涂尔干的另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
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1902年,涂尔干成为巴黎大学教育部主席。
1912年他出版了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涂尔干的犹太身份遭到法国右派掀起的舆论攻势,他的独子也战死疆场的。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8ad03b3c83c4bb4cf7ecd18b.png)
涂尔干认為宗教与社会密不可分,宗教是 社会整体的反射,也是促成社会整合的主 要机制。 但社会循着历史的轨迹发展,在社会分化 之后,宗教的功能逐渐被社会的其他部门 所取代 传统类型的宗教终将无法存在於现代社会, 他期待出现一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 道宗教」。
第三卷 主要仪式态度
仪式分三类: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和禳解 仪式 涂尔干认为,这些仪式是 “社会群体定期 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是为了唤起集体 的道德力和道德信念构成的某种心灵状态, 从而使之不至于灭亡在纯粹的功利世界中的问题 上,涂尔干既不认同宗教是被定义为超自 然的和神秘的,也不认同把宗教认为是与 神或精神存在之观念有关的,并指出图腾 崇拜是最原始的膜拜。
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即性质特殊的、 禁止接触的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组成 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式将所有对之 赞同的人融聚团结在一个被称為教会的道 德社群中。
2014硕士文学班:扎贵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埃米尔· 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 法国学院社会学创始人。 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 理论家。 社会秩序是涂尔干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 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 尔· 马克思及马克斯· 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 大奠基人
四大著作: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 论》以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四大 著作反映了他这一生关注的社会秩序的命 题。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以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四大论以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四大著作反映了他这一生关注的社会秩序的命著作反映了他这一生关注的社会秩序的命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作出解释
神圣与凡俗_二分法建构的宗教生活_涂尔干_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_的宗教起源研究
![神圣与凡俗_二分法建构的宗教生活_涂尔干_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_的宗教起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290033167ec102de2bd89d5.png)
・研究生论坛・神圣与凡俗:二分法建构的宗教生活———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宗教起源研究周树华提 要:本文认为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及其宗教学研究将宗教生活建构于神圣与凡俗、个人与社会等二分法之中,并在其中试图追溯宗教的起源。
这种主题和研究方法所导向的最终研究结果虽然不太完善,但是在解答宗教起源问题上的尝试,从另一个方面规范着人类学的发展方向,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不但对其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也逾越了单一的学科领域,与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诸多的牵连。
周树华,1981生,湖南衡山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题词:神圣与凡俗 二分法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起源一似乎在人类学传统的源头以及随后不久的一个阶段里,学者们更热衷于解答有关宗教起源的问题,“他们都饶有兴趣地讨论诸如人们如何逐渐信仰上了神和是否存在着没有宗教的原始部落这类问题。
”①在今天看来,尽管这些努力对问题的解释是如此的徒劳无功,以至于走入一条最终不得不蜿蜒折回的死胡同中。
然而,探求宗教起源问题的尝试,无疑从另一个方面规范着人类学的发展方向,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这门新兴学科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蓬勃发展,走向成熟。
同时,这些维多利亚时代的学者们洞察宗教起源的视角和思维,不但对人类学其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也逾越了单一的学科领域,与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诸多的牵连。
勿庸置疑,涂尔干是这批学者中至关重要的一位。
身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涂尔干,与马克思、韦伯一起并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他的社会理论涉及社会学、哲学、宗教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哲学、社会史等诸多领域,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内集大成者之一。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最能代表他的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
该书以社会宗教观为独特视角,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左右逢源,并给这两大领域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思想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显著案例:苦行
主义
苦行主义
• 苦行与禁忌的基础: 人类只有竭尽全力把 自身与凡俗事物分离 开来,才能变得神圣 • 纯粹苦行主义者的方 式:禁食和守夜、静 修和缄默
• 驳斥的观点:苦行主义是宗教生活中
罕见的、例外的或几乎有些反常的结果
• 理由:1 在所有宗教里都可以发现禁忌体系的存
在
•
•
2 任何膜拜中禁忌体系的发展都可能带有苦 行主义的特征,至少是暂时带有此特征。( 举例:澳 洲的成年礼) 3 系统的苦行主义产生于消极膜拜的过度发 展,能积极改变崇拜者本人的状况,提升个体的宗 教品质,使之得到纯化和圣化
•
•
•
解释祭祀供奉的所谓荒谬之处:
神圣存在对其崇拜者的依赖性
1 神圣存在被当成生命的本源,与各种事物相混淆, 其自身也必须遵从宇宙生命的节奏,神圣存在赖以生 存的动植物、雨水等自身也经历着危机。面对这种危 机,人必须想方设法维护和帮助它们。使之获得生命 力的延续。 • 2 被膜拜对象的神圣性质并不来源于其自身构造,而 是膜拜者的信仰加于其上。它必须以其崇拜者的心灵 为基础.所以,神圣存在依赖人的帮助,而人也相信他 们的帮助是有效的。 • 3 外界事物经历的周期性的危机使人们团结起来共同 面对,而共同信念的重新铸就使人们感受到了神圣的 宗教力的力量而愿意付出一切去救助诸神。而膜活动 所唤起的精神状态使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诸神得到更新。
积极膜拜的其他仪式
• 一、模仿仪式:模仿图腾动物的姿态和外貌 • 所依据的两条原则: 传染性&相似生成相似 • 作者对模仿仪式的解释 • 最初理由:人们相信自己真的就是图腾动植物并感受到 自己体内这种图腾动植物的本性,而图腾则成为他们 联合起来的记号,模仿仪式加强并制造或再造了他们 之间的亲属关系,也加强了亲属关系赖以为基础的信 念。 • 人们竭力追求与图腾的相似性,其实是与神圣存 在象征的集体理想沟通的手段。 • 其他理由:模仿是对希望图腾物种得到繁衍这种共同想 法的自发转达。 • 功效:在仪典中,人们重新锻造了他们的精神本性, 获得了一种上佳状态。
素之一,任何宗教都包含苦行主义或苦行主义的萌 芽。
• 作者的观点:苦行主义是宗教生活的基本要
对禁忌体系产生的原因的解释
• 1神圣世界和凡俗世界的对峙 心灵的对抗与观念的排斥自然导致与 之相应的事物之间的对抗与排斥 • 2神圣世界的独特性要求以特有的方式来 对待它,使之免于与非神圣事物的混淆 • 3 更充分的理由:需要隔离神圣与凡俗世 界的独特原因:神圣的传染性
不同种类的宗教禁忌
• 以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圣物为目的(纯洁 的和不洁的、不同图腾部落的圣物)
• 以把所有的世俗事物和神圣事物区分开 为目的(最典型的宗教禁忌)
最典型的宗教禁忌的基本形式
• 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在一处(庙堂、 圣地的建立)
• 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时进行(宗 教节日的产生)
禁忌的功效 ----对禁忌的尊奉改变了个体的宗 教状态
• 作者的观点:从宗教事物的特殊性出发的解释 • 1 宗教力不过是实体化了的集体力。是由我们从社 会角度出发在内心中所唤起的各种观念和情感构成的, 而不是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宗教力是被加到事物 上去的。 2 宗教力与它寄居其中的不同事务之间不可能通过 外部联系统一起来,因为那里没有他们的根基。 3 正是由于宗教力与它附着的各种事物都没有什么 联系,其传染性便得以解释: • 唤起宗教情感的事物并不是因为其具有某种特殊 性质或属性。真正构成宗教情感的,是社会的作用在 人们内心中所引起的慰藉和依赖的印象。这种感情的 强烈性使其带有明显的传染性。 • 传染即事物获得神圣性的过程,而非获得神圣性 的事物再借以传给其他事物的次级过程
积极膜拜
• 定义:人们用以维持自身与宗教之间的 一种积极的、双向的关系的一套特殊的 仪式体系。 • 举例:图腾宗教的积极膜拜仪典——阿 兰达式的因提(以因提丘
玛为例)
• 第一阶段: • 目的:保证作为氏族图腾的动植物物种能够 得到繁衍 • 手段:朝觐圣地,散播神圣粉末,淋洒鲜血 等 • 第二阶段: • 对图腾植物或动物的仪式性享用(食物共享) • 目的:通过从相应的植物或动物物种那里获 得所需的能量维护和补充图腾氏族成员内在的 神秘基质。
主 要 仪 式 态 度
主要仪式态度
消极膜拜
积极膜拜
禳解仪式
消极膜拜
• 定义:实现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 根本上的分离的一整套仪式体系。 • 功能:防止神圣与凡俗二领域不 恰当的混同,从而保证彼此之间 互不侵扰。 • 形式:禁忌
禁忌的种类
• 宗教禁忌和巫术禁忌
• 共同点:都宣称某种不相容 • 不同点: 1 惩治方式不同 • 宗教禁忌:自动的判决和实在的惩罚(舆论等) • 巫术禁忌:肉体的后果。违反禁忌既不是罪 过,也不会引起公愤,而是一种风险。 • 2 性质不同 • 宗教禁忌:来源于神圣对象所激发出的尊崇之 情,是绝对命令 • 巫术禁忌:出于暂时功利的目的,是行之有效 的箴言
集体力与禳解仪式
• 仪式通过集体力发挥作用,而集体也通过仪式 产生作用。 • 避免邪恶的仪式:即使宗教仪典始于一种不安或 沮丧的事件,它仍保留着激发群体和个体感情 状态的力量,集体的力量驱走了恐惧和沮丧。 宗教人格介入后,人们就把他们的目的对神的 安抚并以此解释仪式的功效。 • 弥补过失的仪式:对仪轨的疏忽会威胁到整个 群体,触及到共同信仰。但如果此过失引起的 愤怒被公开地、积极地确认下来,就会使人们 仍感觉到共同的信仰依然存在,故而疏忽引起 的罪恶就得以补偿。
其他禳解仪式
• 避免邪恶和弥补过失的仪式
• 目的:通过律己、苦行、禁欲等化解对 某种神圣存在的不敬,缓解其愤怒。
解释禳解仪式
• 驳:史密斯----赎罪祭祀与祭祀供奉一样, 很可能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在更发达 的宗教中,神话人格的观念使仪式获得 禳解和刑罚的特征) • 据:在澳洲存在的禳解仪式中,没有专 门为弥补罪过而举行的。也不具有任何 拟人的概念,所以,神话人格只是在后 期才介入其中的,它并不是仪式存在的 条件。
• 作者的观点: • 1 个体的死亡被看作是对群体的削弱,这种 共同的不幸振奋了集体情感,并使人们团结起 来,并从中获得力量。而个体如果不接受此种 义务,就等于隔断了与集体之间的纽带。 • 2 禳解仪式淡化了其形成的原因:集体的共 同情感促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感觉补 偿了原来的失落。也恢复了群体的力量,重新 产生了希望。 • 3 解释不同时期人们对灵魂的不同构想:灵 魂的观念是社会社会道德状态的反应,所以一 旦这种状态发生了变化,灵魂观念也就会随之 变化。
对传染性的解释
• 驳:以观念联想的法则解释(神圣事物在原始 人心中唤起的情感会通过传染的方式蔓延到与 之有关的各种对象上) • 据:1 人们赋予神圣性的繁衍力并不是最原始 的宗教独有的,最近形成的一些膜拜中,也有 许多仪式建立在此基础上
2 把所有情感都盲目客观化的思维倾向全部 划归在原始人头上的做法过于武断
积极膜拜的其他仪式
• 二、表现仪式或纪念仪式:用戏剧表现 方式呈现过去。 • 举例:瓦拉蒙加人的仪典 • 目的:将过去的信念保存下来,将群体的 正常面貌保持下来(而不是因为仪式可 能会产生的物质效果) • 功效:仪式是为维护集体信仰的生命力服 务的,通过仪式,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 新情感,个体的社会性也得到加强。
禳解仪式
• 禳解(piaculum) 向神祈求解除灾祸。 • 禳解仪式 在不安或悲伤状态下举行的仪式 • 举例 瓦拉蒙加人的哀悼仪式:悲伤、愤怒、 激烈碰撞与打斗、集体的亢奋。
对禳解仪式的解释
• 驳:(土著人)将死者永远留存于生者记 忆之中的愿望作为哀悼仪式的起源。 • 据:1 哀悼仪式的构成不仅包括对死者的 遗憾,还包括严厉的禁欲和残酷的祭祀。 这使死者灵魂情感的质变无法解释。 • 2 哀悼期结束后,人们恢复正常。 这使死者灵魂转变的暂时性不能得以解 释。
简要评价
•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 隆:“这一本书无疑 是最重要、最深刻、 最具有独创性的著作。 同时,在我看来也是 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 清楚的一本书”。
简要评价
• 在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的社会 学名著中,他仍然坚持了社会学主义的立场,强调社会因素对各种社会 现象——包括图腾制度、宗教生活、科学知识等的影响;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实地研究的资料来论证他的观点。 在本书中,他 运用了社会学经典研究方法中的文献法,他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的技术 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为后人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另外,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还展示了丰富的建构主义 的观点,强调人们自己创造的观念世界对人们的重要作用。他对象征符 号体系分析的强调,给当今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该书一方面继续贯彻了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的传统,但另一方面又标志 着其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同早期的两部著作《社会分工论》和《自杀 论》相比,作者的研究重心从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如法律和自杀率等) 转移到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即宗教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