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四字成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中的四字成语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
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论语·述而》
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

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论语·子路》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孟子·公孙丑上》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孟子·告子上》
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孟子·公孙丑下》
可用“浩然正气”四字形容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
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
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可用“浩然正气”四字形容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
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
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
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关于老子成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无中生有;上善若水;天长地久;道法自然;功遂身退;金玉满堂;宠辱若惊;微妙
玄通;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孔子的成语
1.无得而逾。

出自《论语》: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出类拔萃。

出自
《孟子》: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无有盛於孔子也。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2)有教无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一反三(6)
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人
关于孟子的成语
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
有恒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取义
成语字典里没有这样的成语。

最接近的是: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
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
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
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
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
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
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
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
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
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成语性质】褒义词
【另外写法】孟母择邻、慈母择邻。

【相关史料】《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
宫之旁。

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

“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