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邓稼先》课本课后练习题答案(含知识点讲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下《邓稼先》课文后问题答案思考探究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示例:“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很打动人,“立即”一词写出了邓稼先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不能走”一句也特别感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精神。
这些内容从细节上展现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朴实气质,“文革”时,别人不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他却做到了;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使演讲者难堪。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
同时,作者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而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坚韧不拔。
答题技巧】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具体有以下几种:(1)引用诗词或格言,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
(2)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3)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等,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
这段话的理解
答——
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这段话总体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是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
积累拓展
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答——
如开篇几段:“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这些句子简短整齐,一句段,如重锤一般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让人过目难忘。
再如文章最后几段,从多个角度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扬之情,表达强烈有力。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答——
示例:“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这是央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颁奖词。
于敏,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专注地做了一件事研制氢弹,为此他隐姓埋名30年。
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世人瞩目。
20世纪60年代,他放弃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开始从事氢弹研究。
他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