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有近半数的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反应,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和精神状况向不良方向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全面发展,造就未来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p#分页标题#e#
二、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

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判断其症状十分复杂。

这不仅因为心理问题表现的广泛性,还在于它的隐蔽性。

要了解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有些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来判断:
1、心理健康的人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如一个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理解一般同学所能理解的问题,记忆力下降、发呆等,很可能是产生了心理疾病。

2、心理健康的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能互相理解、感情融洽、行为协调,本人能得到同学的尊重与悦纳;师生相处,能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病态心
理的学生,经常讽刺、挖苦、妒忌或嘲笑他人,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得不到同学的悦纳与尊重。

3、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谦虚好学、心胸开阔、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相反,若表里不一、言行相悖、情绪不稳、缺乏自控、意志薄弱,则属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4、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情绪体验。

表现为心情愉快、豁达开朗、待人热情、有同情心、自信乐观、兴趣广泛;而有病态心理的学生则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悲观厌世、羞怯恐惧、情绪低落,有的甚至凶暴残忍。

5、心理健康的人有正常的行为。

一个学生能够符合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适应学校内外的环境,能正确认识和完成社会责任和义务,则属正常的行为。

相反,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等活动,并产生一些反社会的行为,则属于不正常的。

6、心理健康的学生有正常的心理意向。

在欢乐的场面,大家都很高兴,他(她)也和大家一样高兴,如庆祝同学的生日,考试获得了好成绩;在有些伤感的场合,他(她)也和大家一样难过,如同学的不幸或班级的荣誉受到损害等。

反之,在喜庆的时候闷闷不乐,悲哀之
时喜形于色,就属病态心理。

7、心理健康的学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不管是渐变还是突变,如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迁、家庭变故等。

8、心理健康的人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对外界事物不会无端猜疑、杞人忧天。

如果一个学生对外界事物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同学在背后说坏话,担心老师不公正,或者对学习没有信心,对自己成绩不佳无能为力等,那就表明心理是不健康的。

判断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时候,就要据此全面、具体、综合的加以分析和考虑。

而且,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既有社会的、家庭的,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我们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三、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并解决中小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确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提出以下几点
建议供参考:
1、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人物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就中小学生会出现的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现象作专题讲座。

使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预防和及时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努力培养健康心理。

切实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迅速普及心理知识的最佳手段。

现在国内尚无统一的适应中小学教学的心理教材,教师可自行选定合适的心理学书籍,编写教案,但要注意遵循基础性、实用性的原则。

#p#分页标题#e#
2、搞好心理卫生宣传工作,创建多种心理咨询方式。

学校可定期出心理卫生板报,介绍中小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病例、预防及治疗,拓宽中小学生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

同时,对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有关心理工作者回答问题、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在解救学生心理危机中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心理冲突、情绪冲动、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都是一时性的,经过心理咨询者的开导会中止其继续恶化,并且可以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

心理咨询的方式颇多,对中小学生较为实用的有:(1)门诊咨询。

由专门心理咨询人员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解答问题、沟通情感,以达到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目的。

(2)专栏咨询。

在学校心理宣传板开设专栏,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作答。

(3)信件咨询。

对于性格内向、难以启齿的问题学生,通过信件往来,提供缓解其心理危机的忠告,劝慰法解决其心理问题。

(4)网络交流,受时空限制小,也可最大限度的打消问题学生的心理顾虑,保密性强。

3、建立一种双向式的学生档案。

这种学生心理档案应具备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基本特点、就学变迁、身体状况、家庭情况、通讯地址等。

(2)主要的心理表现: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同学关系、个人修养、情绪表现、学校行为、适应性及安全感等。

(3)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认知性的和情感性的。

如学习无能、记忆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合群、抑郁症、恐惧症、多疑症、狂躁症;焦虑、强迫现象、早恋现象、幻觉等。

(4)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

(5)矫治措施:结合心理问题的表
现及对策,确定有专家指导的综合性矫治方法及步骤。

(6)小结:对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

从方式上,这种学生心理档案还应该是双向式:即这个档案一式两份,一份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综合填写,具体掌握;另一份由家长协同学生自己填写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

这样,只要将师生两份档案的填写内容进行比较,就可找出其中偏差,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对中度、重度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工作人员与问题学生直接交流,根据心理学基本观点和患者的实际,运用语言向问题学生解释,以消除其心理障碍。

如对考试焦虑症的治疗(治疗方法可参考有关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

另外,还可采用读书疗法,治疗中有目的、有组织的选择一些有关人生观、哲学、伦理道德、身心保健及诗歌等书籍让问题学生阅读,还可让学生自己吟诗、写读书感想和体会,写日记,使之心理矛盾得到消除、转移,达到身心松弛和净化的目的。

5、教师们要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每位教师都应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常识,掌握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并努力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探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依据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等。

总之,根据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和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小学校重视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利在千秋。

通过种种举措,旨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保持健康完美的心态,意义深远。

◇◇
-
您正浏览的文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几点建议》由易百特()整理,原文地址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