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文言阅读专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高考备考文言阅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① 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

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③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

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④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①中涓:宫中太监。

②黄冠:代指道士。

③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指太子。

④碣石:位于河北昌黎。

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克:能够
B.将尽厥职焉厥:他的
C.既反国而隐焉反:通“返”,回到
D.相与泫然泫:雾气潮湿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复国之志的一组是
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②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③有松可荫④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也
⑤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⑥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从小读书,喜好《楚辞》及诸子经书,涉猎广泛,学问渊博。

在朝为官做太子少傅,后来弃官离家来到华山当道士,仍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

B.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那样住在山野,采集着野菜,并且互相谦让着吃,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是范养民的心愿。

C.即使天气睛明,雾气散尽,站在华山顶上东望,也仍望不见“宫阙山陵”的半点影子,但范养民一定曾多次长久地东望过。

D.全文的中心是描述庵的规模和环境,主旨是歌颂和赞美庵主范养民的人品和操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

(2)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参考答案:
1.D项。

泫,在文中的意思为“流泪”。

2.B项。

第一句“复庵”喻有“复国”之意;第四句“东向以迎日出”含有心向东方故都北京,盼望明室恢复,光明重新普降大地的复国之志;第五句中的绵上之山,就是介子推隐居的地方,用此典故含有重返故国之意;第六句“极望”的对象是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的地方。

第二句“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说的是李自成的行为,与作者的复国之志无关。

第三句“有松可荫”只是介绍庵的环境,不含有“复国之志”的内容。

3.C项。

A项中的范养民是位太监,并没有做官,也没有弃官。

B项中的伯夷叔齐住在山上采野菜,只是为了表明不食周粟,不与周朝合作,互相谦让是在谦让君位。

而范养民的心愿即是不与清朝合作。

D全文的中心主旨是表达了作者的复国之志。

而范养民及复庵只是中心的材料。

4.(1)但是范先生凭借的并不是方士道人那类人们的道术。

(2)(这些)都是范先生希望达到但并没有实现的心愿啊。

附:《复庵记》译文
过去的太监范养民先生,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城北京步行来到华山当道士。

几年后,才能够在华山西峰的左侧建立一所房屋,命名叫复庵。

华山附近的贤士大
夫们大多都和他交游,环山而居的人们都信任他并尊敬他。

但是范先生凭借的并不是方士道人那类人们的道术。

他从小就读书,喜好《楚辞》诸子百家及经史文章,大都有所涉猎,成为太子的伴读。

正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二王将要退出北京城的时候,范先生推知他们一定将要向西走,于是就弃家跑到关中,准备将尽自己职分。

可是太子竟然不知到哪里去了,于是范先生成为了道士隐居下来。

华山高耸的山巅上,有亭亭如盖的松树可以成荫乘凉,有肥沃的坡地可以种菜,有清泉可以汲取,不向朝廷纳税,不受其宫观户籍的限制。

华山下面的人们有的给他提供木材赞助,所以他能够创建这个庐庵居住。

这个庐庵有三间屋,朝向东方来迎接旭日升起。

我曾经在这个庐庵中住过一个晚上,打开大门向黄河东边望去,那首阳山,苍翠高耸,这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二位先贤采摘野菜并忍饿不食周粟的地方啊。

好像他们仍在那里做揖互相谦让国君之位。

这些本来就是范先生心生羡慕并努力去做的事情啊。

从首阳山向东,就是汾河的湾岸,绵上之山,在茫茫云烟之外若隐若现,好像将要看见了。

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逃亡,回到晋国后又隐居在这里了。

(这些)都是范先生希望达到但并没有实现的心愿啊。

再从这里向东,太行、碣石之间,是已故的大明王朝皇宫皇陵的地方,距离华山遥遥渺渺极目远望也不能望见啊。

我和范先生都怅然落泪。

写下这篇文章,留在华山中,后来登山的诸位君子,不要忘却范先生的心愿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

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

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

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

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

久之,机渐泄。

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

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

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

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

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

岭上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

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

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

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姑易此。

”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

道士已失所在。

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

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

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龁其首,咽之。

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

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

杲但卧,蹇涩不能语。

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

杲乃自言:“虎即我也。

”遂述其异,由此传播。

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

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

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

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注】①友于:兄弟之情。

②波斯,人名,晟与庄争聘的女子。

③割臂之盟:男女秘订婚约。

④折棰:折断策马的杖,意谓短棍,泛指棍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取直奢直,通“值”,钱财
B.具造赴郡具,通“俱”,都
C.惟思要路刺杀庄要,通“腰”,要路,半道上
D.寒战颇苦战,通“颤”,发抖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向杲化虎复仇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与庶兄晟友于最敦②不胜哀愤,具造赴郡
③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④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
⑤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⑥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晟为娶波斯不惜倾其所有,是因为对波斯一往情深;庄公子怒夺所好,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是恶霸行径。

B.向杲听说哥哥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先告官府,官府不能伸张正义,向杲这才铤而走险,一心要刺杀仇人。

C.道士感激乐善好施的向杲,拿出布袍让浑身湿透的向杲换上,不料竟把向杲变成猛虎,使向杲得以完成复仇的心愿。

D.作者通过向杲复仇“志酬”而“生返”的神奇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下层人民以暴抗暴的强烈愿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

译文:
②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

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译文:
参考答案:
1.B(具:陈述,写状纸。


2.C(①不是“化虎”的原因,②是希望依靠官府复仇,⑥是当时未曾想到的结果。


3.C(“不料”错,道士是有意帮助向杲。


4.①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

②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

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参考译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跟他的异母哥哥向晟,兄弟情谊最为深厚。

向晟恋着波斯,两人私下里订了婚约。

波斯阿母要的钱财太多,向晟便竭尽自己的财力把她娶回了家。

庄公子听说后,认为向晟夺走了他所爱的人,非常气愤。

有一天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向晟,就对他破口大骂。

向晟不服软,庄公子便嗾使他的仆从,用棍棒猛打向晟,打得快要死了,他们才离开。

向杲听到消息,赶忙跑去看望,发现哥哥已经被打死了,向杲悲愤不已。

写了状纸到府衙里去告状。

庄公子到处行贿送礼,使向杲无法为他的哥哥申冤。

向杲满怀悲愤,郁结难解,又没有一个控诉的地方,一心想在半路上刺杀庄公子。

他天天揣着锋利的刀子,埋伏在山路边的莽草丛里。

时间长了,他的秘密泄露了。

庄公子知道向杲的图谋,出门更严加戒备了。

他听说汾州有个焦桐,既勇敢,又有很好的箭法,便不惜重金请来做他的侍卫。

向杲想不出别的办法,但仍然天天寻找着下手的机会。

有一天,向杲正在那里埋伏着,忽然下起雨来,浑身上下都被淋湿了,冷得发抖,非常痛苦。

接着狂风肆虐,冰雹接踵而至,向杲全身麻木,连痛痒都感觉不到了。

山岭上原来有座山神庙,他便强打精神往山神庙里跑。

进庙后,只见他所认识的那个道士也在那里。

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

道士看到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就拿了一件布袍给他,说:“暂且换上这个吧。

”向杲换上布袍,忍着冷冻,像狗一样地蹲在地上,看了看自己,就发现原来自己一下子长出了毛皮,变作一只老虎,道士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向杲又惊异,又懊恼,但一转念:能够抓住仇人,吃了他的肉,也是一个好办法。

便下了山,埋伏在原来的那个地方,看见自己的尸体躺在野草丛中,这才醒悟自己的前身已经死了,还担心尸体被老鹰吃掉了,时时在周围看守着。

过了一天,庄公子才从这里经过,老虎突然窜了出来,从马上把庄公子抓了下来,一口咬断他的脑袋,吞了下去。

焦桐回过马来,一箭射中了老虎的肚子,那老虎歪歪倒倒地便死了。

向杲在纵横交错的荆棘丛中,恍恍惚惚像从梦中醒来。

又过了一晚,才能行走,萎靡不振地回到家里。

家里的人因为他连着几夜没回来,正在惊骇怀疑,一见到他,都高兴地问候他。

向杲只是睡在床上,呆呆地说不出话来。

不久,家里人听到庄公子被老虎吃掉的消息,争着到床头来告诉他。

向杲才自言自语地说:“那老虎就是我呀!”于是把自己变成老虎的经过说了一遍,事情便传播出去了。

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

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异史氏说:“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

借虎去杀人,让人能活着,神仙的办法也太妙了。

不过天下的事,令人发指的很多。

使受屈的总是做人,恨不能让他们暂时去做虎的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乃之荆州依刘表。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

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后迁军谋祭酒②。

魏国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

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

侻,同“脱”。

②军谋祭酒:官职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成功
B.下车即缮其甲卒缮:整治
C.时人常以为宿构宿:原有的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垂:接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车骑填巷,宾客盈坐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④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⑤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虽然一表人材,其实名不副实,不很看重他。

B.荆州刺史刘表去世之后,王粲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曹操封刘琮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提笔一挥而就,没有人再能够给他修改。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译文: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译文:
参考答案:
1.A(A项,就,就任。


2.B(①指蔡邕,③“一坐皆惊”的原因是蔡邕器重的人竟然“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⑥这是王粲对曹操的贺辞。


3.C(A项,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弱小又不拘小节才不重用他的;B项,王粲劝服刘琮有功,因此被提拔赏赐的是王粲。

D项,“无所改定”意为“不用修改”。


4.(1)刘表在荆州从容自在,坐着观看时局变化,自认为可以效仿周文王。

(2)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

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

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

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

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

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

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

”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

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

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

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

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

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

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

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

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

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

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

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

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


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

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

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

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

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

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

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

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

”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

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王闻,召而赐之。

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

”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答案:C
解读:C项语句中的“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声,本义为唱歌的艺人,有引申义为“歌唱”,将命题多给词义“倡导”放到语境中是说不过去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
答案:A
解读:A项“之”的意义用法相同,都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C、D项容易判别,难在B项。

C项“则”一表顺承,一表转折,D项“于”一表比较,一作介词“与”。

B项都表指代,但具体指代不同,一指代“言”,一人称指代自己(“我”)。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答案:B
解读:B项形式上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及下文“故”所带的句子,就能判定此非“治国有‘术’的表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答案:(1)自己即使憔悴、消瘦,还是没有益处。

(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解读: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本题三个句子都是常式句,翻译偏在对文言实词理解的能力。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答案:“此”指墨子“若辩其辞”
解读:这道题要简要回答“此”所指的具体内容,即墨子“若辩其辞”这种假设做法,不要求对“此”的内涵或现象作出分析。

如果仅答出“若辩其辞”,而没有行为主体“墨子”,给2分;所答带出了行为结果“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扣1分,仅引用“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或“以文害用”,给1分。

参考译文:
明君治理国家的原则,像有若回答密子所说的那样,要有办法。

君主听取言论时,一味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行动时,一味赞赏远离实际的作风。

所以臣子和民众讲起话来,就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

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瘦了。

”有若说:“从前舜弹奏着五弦琴,歌唱着《南风》诗,天下就太平了。

现在单父这么个小地方,治理起来却要发愁,那么治理天下该怎么办呢?所以有了办法来统治国家,就是安闲地坐在朝廷里,脸上有少女般红润的气色,对治理国家也没有什么妨害;没有办法去统治国家,身体即便又累又瘦,也还是没有什么好处。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

他亲自实践起来还是不错的,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为什么?”田坞说:“过去秦国君主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叫晋国为他女儿准备好装饰,衣着华丽的陪嫁女子有七十人。

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媵妾,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

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妾,不能说是善于嫁女。

楚国有个在郑国出卖宝珠的人,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匣子用香料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