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标签:针刺;局部按摩;产后缺乳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产后缺乳的患者越来越多。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2~10 d内没有乳汁分泌和分泌量过少,或在产褥期、哺乳期乳汁正行之际,乳汁分泌减少或全无。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15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2例患者为2010年8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25岁;初产妇134例,经产妇18例;自然分娩65例,剖宫产87例;缺乳时间2~10 d,平均3 d;中医辨证分型:气血虚弱型55例,肝郁气滞型97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产后缺乳的诊断标准:①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
②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辨证分型:①气血虚弱型,表现为乳汁不下或下而量少,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化,神疲食少,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细。
②肝郁气滞型,表现为产后乳汁分泌量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嗳气,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食欲减退,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疗法主穴:膻中、乳根、少泽。
配穴:气血虚弱加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
操作方法:选用0.35 mm×40 mm毫针。
先针刺膻中,进针后分别向两侧乳房方向平刺25~40 mm,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使针感向两侧乳房扩散;乳根,沿皮下向乳房方向进针,向上斜刺15~20 mm,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使针感扩散至乳房;少泽,用三棱针点剌,用手挤压至出血(2~3滴);足三里,直刺40 mm,行捻转提插补法;脾俞,斜刺15~20 mm,行捻转补法;期门,斜刺15~20 mm,行捻转泻法;太冲,直刺15~20 mm,行提插捻转泻法。
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3.2 局部按摩乳房局部按摩、分推膻中至乳头10遍,摩揉乳房8~12 min,五指疏抓乳房并提捏乳头8~10遍,拇指与食指相对捏放乳房自根部至乳头,反复8~10遍,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两侧做完,按揉乳旁、乳根、膻中各1~3 min。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乳房充盈程度将乳房充盈程度分为3级,并分别计3、2、1分。
Ⅰ级:治疗后乳房饱满,有轻度胀痛感,乳汁自流或自溢,计3分;Ⅱ级:治疗后乳房明显充盈,但不胀满,乳汁需用力挤压方出,计2分;Ⅲ级:治疗后乳房无明显充盈,挤压无胀满感,无乳汁外溢,计1分。
1.4.2 泌乳量泌乳量的改善程度分为3级,并分别计3、2、1分。
Ⅰ级:治疗后乳汁自流或自溢,计3分;Ⅱ级:治疗后乳汁需用力挤压方出,计2分;Ⅲ级:治疗后无乳汁外溢,计1分。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
显效:乳汁分泌完全满足婴儿需要,其他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乳汁分泌增多,能满足婴儿需要量的2/3,其他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乳汁分泌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
经1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5.39%,其中肝郁气滞型优于气血虚弱型,见表1。
治疗后患者的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证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中医证型缺乳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证型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气血虚弱型55 34(61.82)* 16(29.09)5(0.09)90.91*
肝郁气滞型97 78(80.41)17(17.53)2(0.02)97.94
注:与肝郁气滞型比较,*P<0.05
表 2 不同中医证型缺乳患者治疗前后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评分比较(—x±s,分)
证型例数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改善
治疗前治疗第3日治疗第7日治疗前治疗第3日治疗第7日
气血虚弱型55 1.71±0.21 2.20±0.27 2.35±0.29 1.56±0.26
1.85±0.31
2.25±0.41
肝郁气滞型97 2.15±0.27 2.53±0.22 2.72±0.23 1.96±0.33
2.60±0.39 2.64±0.38
3 讨论
产后缺乳也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
乳汁为气血所化生,源于脾胃,其枢在胃,其行在肝,受冲任所司。
缺乳之因,一是平素体弱,胃气不足,产程过长,疲劳伤气或产期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不足,脾胃不能产生足够的乳汁;二是产期、产后精神紧张,思虑忧郁等情志不遂,肝脾不合,气机郁滞,乳络不通。
故补益气血、通络下乳是治疗产后乳少的基本法则。
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且位于胸中两乳之间,针之具有调理气机、活络通乳作用,为通乳之要穴;乳根为足阳明经穴,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之可调经活血、疏通水液,两穴相配,相得益彰。
少泽为催乳特效穴,且为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手太阳经为多血之经,且小肠有分清泌浊的作用,针剌少泽可以使水谷精微由脾转运至全身,补充气血之不足,气血足则乳汁生。
推膻中行气活血;揉乳旁、乳根调理局部气血;抓揉乳房顺畅局部气血,促进乳房血液循环,开通乳管。
诸手法共奏通乳之功。
针刺调动全身气血运行,局部按摩促进局部气血化生,二者相互补充,可提高总体疗效。
观察结果显示,针刺与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肝郁气滞型优于气血虚弱型;且见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好。
笔者临床发现:产后缺乳1周内施该法,治疗效果满意,产后超过1周进行治疗者,疗效差,提示对于产后缺乳宜提早干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