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材料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情山水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青水秀、郁郁葱葱、岚雾弥漫、幽静秀丽。

南方山水处处以灵秀之美留于我们心中。

而北方山水那么以豪放粗暴、刚毅雄健、巍峨张扬屹立于我们面前。

寄情山水中,让疲惫的心在游山玩水中与不染纤尘的大自然契合为一体,头枕高耸的大山,肢浸凉爽的溪水。

这时,你会感到内心已不知不觉间变得纯洁而开朗。

读了上面的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仔细观察,描摹出山水意境。

我们写这篇作文时首要的一点是细致地描写好景物。

寄情山水当然离不开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但是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也要有所取舍。

我建议,主要描写能产生意境情趣的事物,一花一草、一亭一鸟都可以着重描写。

但通常大家都熟识的景物就可以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了。

其次是我们写作时要写出特定山水环境中的意境。

风和日丽、意气发奋、忧奋深广、沉郁顿挫,都可以成为写山水游记的主要意境。

各种不同的意境也是各种山水游记的神旨,“山,有仙那么名;水,有龙那么灵”。

不同的意境,配上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

有了独特的审美感悟就可以显出各种游记所特有的文化价值。

最后是要写好旅游环境中的人物。

要写出好的山水游记,切记不能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导游文章,只有通过特定的旅游环境中的人物表现不同的风情,写出不同情趣的文章。

可以通过对同游伙伴的描写显出特有心情与气氛,也可以通过当地特有的人物的描写,写出当地的风情地貌。

也可以通过一两次“偶遇”写出些惊险与奇遇来。

融情于景,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寄情山水”的作文除了要写山水景物之外,另外的一点是要寄情。

我们寄情是要注意把我们的感情与我们所写的山水美景结合起来,要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不要把写景与抒情相剥离。

我们写作时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

在这其中,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景中有情,情寓景中。

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景物被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感情倾向性。

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写作时把山水景物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这样既能到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又能增加文章厚实的底蕴。

品悟山水受益无穷
李丽雪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返朴归真,师法自然”。

道家的最高思想是师法自然。

何意?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言外之意:人类要永做其谦逊的学生。

(开头引用老子的话,强调师法自然的权威性与合理性。

)
山水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常见的自然景物。

师法自然,我们就可从山水中得到无穷教益(由师法自然过渡到师法山水,既紧扣了标题,又突出了中心)。

大自然的山水不仅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师,还是一位蕴含丰富哲理的老者。

那些山水中的哲理,促使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先总写山水是满腹经纶的老师,是一位蕴含丰富哲理的老者,为下文的师法山水进一步张本)。

放眼望去,我们不禁心怀释然,看那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兀立的山,总是静立不动,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它数百年如一日地立在大自然的图画里。

那一座座坚强的山每天迎着太阳升起,又欢送着太阳落山。

它每天辛勤地奉献绿树的浓阴,孕育着新的生命。

它在告诉人们:要学会坚强起来,只有坚强才能战胜重重困难,只有坚强才能使自己进步,只有坚强才有生的希望!(分写自然中的山给人的启示。

)
水是自然的血液,在自然中随处可见。

瞧,那一条条连绵不断、流之不尽的溪流,是那么的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它不曾停顿过,也不曾干涸过,走过千岩万壑,历经千山万水,从不抱怨,也从不觉得辛苦。

它看见过湖光山色,滋润过干涸的田地,也帮助过辛勤的农民解渴。

它那清脆的音符连成一首优美而又不尽的曲子,田里辛勤的农民听了神清气爽,更有干劲儿。

但那一个个音符连起来,又像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懈,要学会真诚地无私奉献,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戴、人们的尊重。

(再写自然中的水给人的启示,语言虽朴素,但却透着深厚哲理。

)
面对山水,沉静思考,我不禁感慨:山的峰峦雄伟,水的坚持不懈,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两者是严密相连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完美!
品悟山水,总感到山水的奇妙!品悟山水,像开启了我们智慧的天窗,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生活、更加快乐地工作!(结尾两段既总结上文,又升华主旨。

)
文题材料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语出《论语》。

其中“山水”被分别赋予了“仁”“智”两种截然不同却又联系严密、互补统一的人格特征。

因此,“寄情山水”便是围绕其所象征的
“仁”“智”之“乐”做文章。

首段由《老子》立论,以道家之言论材料中的儒家之论,互释互补,可谓飞来之笔。

次段,回归文题,纲举目张。

其后,言山言水形神俱备,言语看似平常实那么观察、想象独到、奇特,别有意趣。

最后,由分而总、即物悟道,行文、文意更深一层。

总体来看,例文写作比较成功,平淡之中见奇绝,朴素之中现新意。

而纵观本文整体立意亦较为普通,故此决定其大体不出平常知见范围。

假设能深化对“山水”背后
“仁”“智”文化品格的理解、论述,那么文章的思想性与丰富性会有更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