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区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寓言两则教案2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
理。
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
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碰→响→发
↓
掩耳盗铃掩伸偷
↓
没想到碰→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待遇吹竽鼓腮帮捂着装腔作势
齐缗王继承溜走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渎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盗零滥竽装腔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两则寓言,在教学第一则寓言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读通——读懂寓意-—联系实际。
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然后质疑,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能力目标
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
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语:人间自有真情在,无限真情溢满怀.一个“情”字,贯穿了第二单元,涌动在字里行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又是父子间美好情感的一支赞歌。
我们班文学社的同学将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现代叙事诗,现在就请出几位同学来唱响这支赞歌吧。
2.学生朗诵表演,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课文。
3.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文,质疑问难,讨论解惑,初步感知“父亲”形象
1.导语: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
(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
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
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
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
2.学生质疑,讨论解答,老师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性学习之中。
可能性问题有:
A、“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B、“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C、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三、改变结局,引发辩论,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导语:
读文章要想得深刻,才能理解得透彻。
我们要和文中的父亲的灵魂碰撞,与他的思想交谈,才能真正理解这位父亲。
让我们来看,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的结局,这个结局令人欣喜若狂.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到根据,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结局的可能性呢?
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 “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2。
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3。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4。
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展开辩论.
5。
诗化品读,深入感悟。
6.课文中哪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是啊。
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芦叶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芦、苇、沫、崇、喇、叭、港、叠、桅、唾、篷”十一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体味愉快的童年生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玩什么却千差万别.在孩子的眼里,蓝天、大海、山、水、花、草,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
然而,吴成笔下的童年欢乐则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的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1、2自然段,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这是快乐玩耍的基础。
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还有就是芦苇,“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
”当芦芽长出芦叶后,就如同桅杆上升起了绿色的风帆,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水应该是好玩的,水里捉鱼的经历也应该是好玩的,但作者这里要介绍的是芦叶带给人们的欢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小小的芦叶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了芦叶船给作者童年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智慧。
首先,普普通通的芦叶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
”还有一种“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孩子们操作这些船也是得心应手,他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顺风开走后,孩子们还“用芦叶卷成喇叭,"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再去寻找自己的芦叶船,“谁做的都能认出来”。
自然为孩子提供了材料,孩子则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动手与开发智力的机会。
第5—8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表兄说把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而且还要亲自证明给我看,他“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动作的娴熟使我们看到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和自信。
当看到“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又惊又喜,而且还引发了“我”无尽的遐想: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随着芦叶船越漂越远,小作者的思绪也是越来越远,小小的芦叶船把作者带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文章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读着文字,一幅幅画面便历历在目一般,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出现了,又一只只漂远了,作者那种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芦叶船的喜爱,自然流露笔端。
文章的结尾,则给人无尽的遐想,含蓄而深刻.
【教学建议】
有人说过:一个人,不知道玩,那有点傻;不知道怎么玩,那是有点笨。
德国诗人席勒也曾会所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
以上的观点、说法不一定全面,也许是站在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的角度说的.但是,游戏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是肯定的。
因此,学习《芦叶船》一课,在理解层面,应该尽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第二、体会水乡孩子的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第三、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
以上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更应该成为有滋有味地学习这篇课文的支撑。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问一问学生: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玩的东西应该不同。
(2)提问学生:谁到过水乡?谁了解水乡孩子的生活?然后出示课题,引出大家要共同了解的水乡娱乐方式——玩“芦叶船”。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初读课文以后让学生回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大致层次。
3、讨论:作者描述的芦叶船的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切感悟。
-—玩的地方美。
引导结合第一自然段体会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到过水乡的同学介绍水乡的有关情景,教师也可以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但重点还是让学生品味语言。
比如崇明岛上的河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这种迷宫似的水乡环境,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苇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哪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玩的玩具制作得美。
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体会理解.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家和学校的环境地图。
从而看孩子是不是理解了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如下图).
通往学校
小桥
“我”家
进而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充满个性与创造,更充满欢乐。
过程中,可以用图片、实物展示芦叶船或者学生自己制作的小玩具.
——玩儿的过程美,充满想象与智慧。
重点抓住我和表兄的动作语言,体会万芦叶船的心情。
实际,无论玩什么,在玩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芦叶船搞不好会漏水、重心不稳会翻、芦叶折压不当小船还会散……要想在玩耍中玩得精彩、漂亮,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甚至运气的。
4、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课文把怎样做芦叶船、怎样玩芦叶船写得非常生动。
你最喜欢玩什么?能用你的笔告诉大家吗?课上可以先让孩子说一说,课下再写下来。
5、本课的生字“港”字容易写错,最后一部分是“巳”;其他的生字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芦—卢"“枣—喇”。
一个降落伞包
一、读拼音,写词语.
rě shì dòng jiāng cǎo diàn zhuì luò huǎn hé
cuò shī xùn sù zhēng zhá jiān qiáng gǔlì
二、辨字组词。
缓 ( ) 迅() 挣()
暖 ( )讯 ( ) 净
(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
飞机沉甸甸地往下坠落冻僵了似的。
(修改病句)
2.飞机如老牛负重似的吼叫着,挣扎着.(缩句)
3.小扬眉高兴极了。
(扩句)
答案
一、惹事冻僵草甸坠落缓和措施迅速挣扎坚强鼓励
二、缓慢暖和迅速通讯挣扎干净
三、1。
飞机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落.
2.飞机吼叫着,挣扎着。
3.小扬眉又唱又笑,高兴极了。
万年牢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
“津”的拼音是()
A.jīn B。
jīng C.jiāng
2.“cái liào”的汉字是()
A.才料
B.材料 C。
拆料
3.下列词语有错字的一项是()
A.海棠 B。
损伤 C.胡芦
4.下列词语无错字的一项是( )
A.竹签
B.甩糖丰
C.火侯
5.“蘸”的结构是()
A。
左右 B。
上下 C。
上中下
6。
“廷"的结构是( )
A.半包围 B。
左右 C.上下
7。
“端"的总笔画数是()
A。
12 B.13 C.14
8。
“潮"的部首是()
A。
三点水 B.月 C.朝
9。
“糖”的部首外笔画数是( )
A.6 B。
10 C。
11
10。
不能与“然”组词的字是()
A.后
B.果C。
烧
11.下列词语中互为近义词的是()
A.认真—仔细
B.诚实—虚假 C。
松-紧
12.“马虎"和“老虎"中的“虎”读音()
A.相同
B.不同
13。
意思为“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的词语是( )
A.传导 B。
传递 C.传授
14.“我的糖葫芦蘸的均匀,越薄越见功夫”中“功夫"的意思是()
A。
本领,造诣 B。
武功 C。
做事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15.“糖风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像糖葫芦的一顶帽子一样”是() A。
拟人句 B.夸张句 C.比喻句
16。
课文中父亲煮糖用锅( )
A。
铁B。
铜 C.铝
17.课文中父亲蘸糖葫芦用()
A.冰糖 B。
绵白糖 C。
黑糖
18.用一个词语形容文中的父亲()
A。
马虎 B。
笨拙C。
认真
19。
文中父亲做糖葫芦的材料没有()
A.苹果 B。
山药 C.红小豆
20、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这里万年牢指的是( )
A.糖葫芦好
B.东西坚固C。
做人可靠、实在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
“jiǎng jīu”的汉字是讲究。
2。
“jié zòu"的汉字是节奏。
3。
“耽”的总笔画数是10。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聚"是上下结构
5。
“货"的部首是贝 .
6。
“削竹签”和“剥削”中“削”读音不同(相同/不同).
7.“耽误”和“延误"是近 (近/反)义词。
8.文中提到铁锅煮出的糖会发黑。
9.课文中父亲卖糖葫芦有名,人称小辫糖四 .
10、本文的作者是新凤霞。
三、判断题(共10小题,在括号里写“对"或“错”)
1。
“yāo qǐng”的汉字是要请。
(错)
2.“牢”的总笔画数是7. (对)
3.“闺”是全包围结构。
(错)
4。
“嫌"和“赚”读音不同。
(对)
5.“盆”的部首是分。
(错)
6.“坚固”的反义词是“牢靠”. (错)
7.“惨"和“掺”的笔画数相同。
(对)
8.父亲一直坚持走街串巷卖糖葫芦. (错)
9.文中我和父亲蘸糖葫芦配合的很好。
(对)
10。
做人都应该像父亲一样认真、实在。
(对)
四、连线题(共10小题)
1.甩 guī
傅 chān
嫌 shuǎi
闺 fù
掺 xián
2、连线各地及其特色食物
阳澄湖东坡肉
绍兴梨膏糖
上海臭豆腐
天津大闸蟹
杭州狗不理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