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与完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提高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对教师的聘用、晋升、培养、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和学术研究等工作的投入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职业生涯成长、高校发展战略产生重要的导向性影响。

本文主要运用复杂性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绩效评价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综合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知识,采用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基于复杂性视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演进路径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贡献如下:1)提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该在将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前提下来探讨。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大多从制度经济学等视角把高校教师作为“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运用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分析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短期化行为产生的制度原因。

高校教师在“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工作中,更多地是作为社会人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短期化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高校管理文化缺失。

当前高校应大力培育体现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大学文化,从根本上消除绩效评价短期化行为。

2)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复杂性进行了分析。

指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对象复杂多样、内容纷繁复杂、目的具有多重性特点、评价方法多种多样、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构多元,以及与评价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

因此,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必须基于其复杂性特点来进行。

3)构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集成运用整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层次法(FAHP)方法,实现三种方法优势互补,提出基于DEA-AHP-FAHP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并以学科带头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4)针对教师绩效评价过多强调显性知识和技术特征明显指标的现状,强调要重视教师隐性知识,将教师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及职业道德、教学效果、精力投入、专业发展潜力等难以量化的非显性指标列入评价体系,并加大其权重,通过重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充分体现高校教师社会责任。

5)提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还需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

由于资源配置
投入不同,绩效成果的产出会不同,即使在同一个考核平台,不同教师付出努力的程度与成效会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尤其是在对团队的业绩评价考核时,只有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公平和效率问题,从而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6)教师的知识共享、学术创新和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组织结构。

提出高校教师组织结构的构建应以教学、科研等任务要素为基础,转变单一的学院组织模式,在学院、专业系、教研室建制基础上,根据工作任务不同合理设计组织机构,构建高校教师网络组织系统,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或建立柔性化的联盟虚拟团队,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知识的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