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上学期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03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学期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03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披靡./弥.望解.送/枕藉.贳.酒/酾.酒临江
B.谩.骂/蔓.草联袂./魅.力裨.将/大有裨.益
C.徇.私/驯.熟稂.莠/画廊.漂.亮/骠.骑将军
D.愠.怒/蕴.蓄亘.古/烜.赫扛.活/力能扛.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特别是占据重要职位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3.下面两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5分)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

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

隋场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

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

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

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日前,北大教授吴必虎提出男女童“错龄入学”的个人观点引发了社会热议。

“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2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因此全国统一规定男女儿童7周岁入学违反教育规律。

建议女童可在6至7岁入学,男可在7至8岁入学。

现在大学招生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需反思。

”吴必虎的这番言论被网友超万次评论和转发。

对吴必虎教授的观点,你持何种态度?请写出两点理由,不超过60字。

(4分)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字,完成5~8题。

淮阴侯列传(节选)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月,亭长妻患.之患:厌恨。

B.众.辱之曰众:众人
C.数以策干.项羽干:求取
D.与语,大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6.以下六句都是萧何的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希望汉王重用韩信的一组是(3分)()
①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③顾王策安所决耳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⑤虽为将,信必不留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

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

汉王先说让韩信做将领,萧何一再坚持,汉王最终同意了让韩信做大将。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3分)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分)
(3)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杵声齐(古捣练子①)
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注】①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

(l)简要概括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2分)
答:
(2)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

(4分)
答: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两句。

(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3),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5)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6),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7)桃李不言,。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8),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司马迁《高祖本纪》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母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
回答我的呼喊。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

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

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

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节选自《人民日报》)
11.①节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4分)
答:
12.请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人性最低的标准
答:
(2)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答:
13.请说说⑤节写以色列老太太一节的作用。

(6分)
答:
14.“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多种原因。

(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岁岁年年人不同
①眼看老父亲的头发一根根变白,绕膝蹒跚的娇儿一寸寸长高,不禁想起了当初唐诗人刘希夷《白头吟》里的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②韶华易逝,岁月难再,这是古人一再咏叹的题材。

屈原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怕的是蹉跎时日、老大无成,这应算是比较积极的。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大志的,但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弥漫着一种苍凉之气。

刘希夷的那两句呢?大概也没有突出的格调。

不过,当我吟哦这两句诗的时候,父亲却独有所感,说:“我看这诗讲得在理,就说咱爷仨吧,我小时候不用说了,旧社会,饿得皮包骨;你小时候赶上‘瓜菜代’,气色也不好;哪像现在我这‘甜窝’里的小孙子,牛奶、肉松、水果不断,长得像嫩葱一样!这不正是‘人不同’么?”
③我父亲是农民,不大懂诗。

他的解释也未必符合诗的原意,但他讲的我们祖孙三代童年的情况却是真的。

其实,这些变化,社会学家们早就揭示过了。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状况一年比一年好。

平均身高在增加;平均寿命从以前的三十多岁,四十多岁,增加到现在的七十多岁。

④然而往深处一想,“人不同”主要还是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变化上。

前些年谁不对“富”字畏之如虎?现在哪个劳动者又不求知若渴?过去一说赚钱,仿佛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如今则是生财有道的人当劳模;过去一提生活享受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现在吃穿讲究一些,被视为劳动者的正当追求。

如今,如果有哪位老先生再把农民经商之类看成是“二流子”之所为,则他一定被笑为“冬烘”,碰上激烈一点的,说不定还会指着他的鼻子,给他“肃肃”“左”的流毒。

我老家农村,有个外号叫“一根筋”的老汉,脑筋死巴、固执得厉害。

新政策一公布,别人都“活”了,儿女们也要办工厂,他跳着脚骂他们“忘了庄稼祖宗”。

没想到今年春节见到他,竟然也是满口的“商品”“信息”一类的新词了!可见,世变时移,人不同必矣。

⑤不过,要是认为这“人不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因袭的重担,积习的羁绊,习惯势力的包围,脱身一跃而求其“不同”,谈何容易!辛亥革命以后,有人还是拖辫子,想皇帝;“文化大革命”早被彻底否定,可有些人说话办事,还改不掉那时的调调。

可见,要想有所前进,有所“不同”,就要有一些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前进的勇气。

只有不同凡响的人,才会有不同凡响的事业。

历史就是在年年不同的进击中,涤除陈腐,翻新气象,走向今天,走向未来的。

时代呼唤具有新眼光、新观念的猛士!
15.从文中看,“人不同”包含哪些内容?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6分)
答:
16.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
17.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8.请以“别样的辉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
1.C(A.mǐ/mí jiè/jiè shì/shī B.màn/màn mèi/mèi pí/bìC.xùn/xùn láng/láng pi ào/piào D.yùn/ yùn ɡèn/xuǎn káng/gāng)
2.B(A.“加大了……执法装备的质量”搭配不当;C.“强弱”和“提高”一面对两面;D.“法律制裁”与前面“依法”重复,删除“依法”或“法律”。


3.岛屿组成,位置面积,历史沿革,经济价值,战略价值(每点1分)
4.赞成:①错龄入学能够弥补男孩子生理及心智发育比女孩子晚的差距;②错龄入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反对:①男女童心智发育的年龄差异没有公认的标准;②男女童“错龄入学”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每点2分)
5.B(众,名词作状语,当众)
6.D(①解释自己“亡”的原因。

③是萧何询问汉王的决策。

⑥指出汉王傲慢无礼,希望他慎重对待拜将一事)
7.B(不一定想到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毫不犹豫”与原文“熟视”不符合。

接受侮辱重点是表现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忍让之心)
8.(1)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2)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就逃走了。

(3)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却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9.(1)本词中刻画的是为戍边丈夫制作征衣(1分)的思妇(1分)形象。

(2)“莹”与“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进行描写(1分),“莹”,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1分)。

“齐”则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1分)。

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1分)。

(3)最后两句采用了层层深入(更进一层)的写法(1分)。

这两句先写玉关,极言戍边之远(1分)。

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在之地更远(1分),把思妇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加曲折、深入(1分)。

10.(1)举匏尊以相属;(2)朝菌不知晦朔;(3) 东船西舫悄无言;(4)又重之以修能;(5)惟吾德馨;(6) 其身正,不令而从;(7) 下自成蹊;(8)大风起兮云飞扬。

11.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2分)。

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2分)
12.(1)是从母亲和父亲、爷爷那儿懂得的标准,即面对饥饿灾难,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气、信念;要不屈不挠,有尊严、有骨气地活着。

(2分)
(2)某些本质,指人在严酷的现实中体现的脆弱、丑陋、堕落等,比如害怕死亡、饥饿、困难等;比如失去人的尊严、骨气;像保管员条件稍稍优越时,不懂得尊重别人,侮辱别人的人格和尊严等。

(2分)
13.这是宕开一笔,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1分)1、内容上,与我母亲、父亲、爷爷的形象互补,说明在灾难困苦当中,母亲和普通的人们,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

(3分)2、结构上,体现了灵活多变,为下文抒写感受作铺垫。

(2分)
14.①女人、母亲像大地孕育万物生命一样,孕育繁衍生命。

(2分)②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

(2分)③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这种精神信念,又
让其作品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

(2分)。

15.①物质条件优劣的差异;②健康状况好坏的悬殊;③思想观念新旧的变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计6分。

必须答出“优劣”“好坏”“新旧”等内容,仅回答“物质条件”“健康状况”“思想观念”等得一半分。

16.多角度正反对比,并以“一根筋”老汉为例,形象地诠释“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深刻含义,阐明世变时移人不同的必然性。

【评分建议】写法特点4分,每点2分;分析2分,每点1分;计6分。

17.①首先指出“人不同”受诸多因素影响,求“不同”不易;②接着从历史和现实角度例证要有所“不同”须有开拓前进的勇气;③最后点明全文主旨:时代呼唤新眼光、新观念的猛士。

【评分建议】每层2分,计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