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代际流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代际流动研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小鹿'王晓云'吴婷2Anila Mushtaq1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摘要】代际流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往往和机会均等结合在一起。
普遍认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应该是高流动性的。
当前代际流动研究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均已扩展到收入、教育、职业等多个方面。
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代际流动研究在近30年获得快速发展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在数据时间跨度及可获得性上仍有改进余地,随着数据收集的持续扩展和进行,其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结论的多样性,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辩证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求我们更加谨慎地对待研究数据、方法和结论,更加谨慎地将结论推广到政策制定。
【关键词]代际流动;微观数据库;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F32,C91,C9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9)11-0051-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11.011
经济学上,关于代际流动的研究从1999年GarySolon的综述后,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识别存在代际流动的因素更加多元化,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代际流动的影响机制分析叫具体而言,表现为:从收入的代际影响(包括兄弟姐妹间、父母对子女及邻里间,下文除特殊说明外,“代际”包含这3个方面)逐渐扩展到收入、教育、智力/能力、工作、生活保障获取、健康、态度及社会行为、消费和财富等多个方面,大大丰富了代际流动的研究范围;同时,研究重心从力求准确地测度代际相关系数(intergenerational correlation)或代际收入弹性(Intergenera-tional Elasticity of Income,IGE)逐渐扩展到影响代际流动的机制上。
这表明,代际流动研究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开始为政策干预提供可能。
大量文献发现,代际流动确实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产出层面、个人自身的塑造及家庭层面等多个层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减贫提供了更加长期的思路。
但应该注意,在代际流动研究逐渐细化、走向咨政的同时,更应该理清基础性的问题,谨慎地对待研究数据、方法和结论。
收稿日期:2019-08-30
基金:天津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因与路径研究"(TJLJQN18-003);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发展农村电商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研究”;本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2018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张小鹿
王晓云
吴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不均等与经济增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收入分配问题与贫困治理天津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
Anila Mushtaq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1“代际流动”的测度
代际流动研究往往同社会公平联系在一起。
这一领域中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的度量指标是代际相关系数和代际收入弹性。
简单而言,就是代际间关键变量或其对数形式的相关系数,简化形式为:
Yrai+^/Yffi-Ei或lo^Y^=a^-p2log(.Y0)+s2
其中,丫。
和£分别代表父代和子代的收入(或其他关注的变量),0。
和伤分别表示代际相关系数和代际收入弹性。
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机会均等,即个体通过努力都能实现成功,无关乎家庭背景,一个机会绝对均等的社会的0。
和伤应该均为0。
但这种机会均等的表述非但在现实中不存在,理论研究中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代际流动研究要考虑子代自身的禀赋资源及父代对子代的投资,为0的代际流动系数或弹性代表了父代对于子代的各项投资的收益为0。
许多学者认为,先天条件本身存在差异3】,父代也会对子代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收益不可能也不应该为0。
这使得代际流动研究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即从规范分析上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流动性的高低,只能通过跨区域或跨时期的比较来分析代际流动的变动。
分析当前的研究并没有办法从理论上给出规范性的结论说什么样的和是合理的。
另外,多项研究表明代际流动可能和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和各国的制度和政策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发达国家中美、英两国的代际流动系数(弹性)较大,但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巴西、印度、南非、中东在代际流动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就美、英两国比较,在不同阶段两国的代际流动也会有不同的结果【9㈣,我们往往认为这样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
即便能够得到真实的代际流动系数(弹性)也无益于我们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只关注求解看似更加确切的和使得代际流动研究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显得乏味。
近年来在该领域,经济学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走向机制研究,使其开始逐渐有政策和现实意义。
2中国代际流动研究中数据和方法的多样性及结论的不一致性
代际流动研究的扩展及现实意义的增强有赖于微观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方法上的创新。
除了上面提到的代际相关系数和代际收入弹性,Rank-Rank及转换矩阵方法也会应用于这一领域叶切。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较为完善的官方注册统计数据及长时间的追踪数据,在确保个人不被识别的情况下,大量数据向研究者开放用于科学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也向政策制定者公开用作政策制定甚至顶层设计的参考。
但是,基于不同数据库及方法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相关结论不稳定甚至完全相左。
结论的冲突表现在教育、工作、生活保障获取及健康、态度及社会行为等当前代际流动研究的各个领域2-叫在相关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同时,结论的不一致性大大降低了其现实意义。
同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相比,中国代际流动研究同样面临着数据不充足、结论不一致的问题,而且表现的更加突出。
1)相较于发达国家可获取的丰富数据,中国可用于代际流动研究的数据相对有限。
代际流动作为宏观经济社会问题,其测度有赖于准确和大量的微观数据。
目前,可用于中国研究的大型微观数据库有北京师范大学的CHIPs,北京大学的CFPS和CHARLS,中国人民大学的CGSS,西南财经大学的CHFS及由国家疾控中心等国内部门和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联合收集的CHNS等,这些数据库对于申请者主动开放;还有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微观数据,如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持收集的5省追踪数据、中山大学的CLDS等,这些数据仅对有限的用户或者仅供团队内部使用。
单就数据库的数量而言,我国的数据库并不少,但相较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当前的数据库对于代际流动研究而言,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收集时间较短。
开展较早的为1988年和1989年开始的的CHIPs和CHNS,按时间而言,这两套数据收集基本上完成了一代人,能满足很多经济社会现象的分析,但对于代际流动分析而言,仍不能覆盖两代人完整的生命周期,所以在分析时往往分别使用节点数据或短区间数据进行验证,这一分析方式的问题在于包括收入、职业、福利保障、健康、态度及社会行为及消费和财富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明显的差异,节点和短区间数据分析都难以全面刻画代际流动特征;作为国内研究代际流动普遍使用的CGSS,其虽然收集数据期数多,更容易捕捉特殊事件变动对于代际流动的影响,但其开展时间较晚,也存在上述时间跨度较短的问题。
相较而言,美国的全样本官方数据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英国微观数据则可追溯至更早的20世纪50年代。
第二,虽然是微观大样本数据,但同美国等国可用的官方注册数据相较而言,样本量、指标多样性和数据准确性上仍有不足。
美国的IRS数据及DMS数据含有4000
多万的有效样本,除保证全面性外同样能够确保准确性,这些数据有限制地开放给某些学者使用,用来研究美国近几十年来的代际流动研究并用于改进教育等社会政策,对促进社会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及政府制定政策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更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一些掌握大量私人信息的企业在确保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有意将网络数据开放给研究学者使用,更加全面地研究当前代际流动甚至整个发展经济学中备受关注的社会网络的作用,这对于深化经济学理论及认识和理解更加真实的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官方统计数据而言,我国各独立开展的微观数据库的不足还体现在匹配度相对较差。
英国和美国代际流动研究的官方注册数据虽然在统计过程中会出现样本或问题变更,但由于官方统计数据采用统一的识别代码,所以能够通过识别码进行匹配,使变更后的数据库相联系。
这样,除保持样本的连续性之外,同样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英国的NCDS、BCS、GHS等;美国的IRS数据库及DMS数据库等。
相较而言.中国当前广泛使用的大型微观数据库则很难扩展,一些数据库中的变量变动较大,不利于一些主题的持续研究。
2)结论的不一致性。
国内经济学上的代际流动研究获得了较快发展,扩展到了收入、教育、健康、经济社会地位、职业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但研究同一问题,使用同样数据、不同方法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旳,这种不一致性同样表现在该研究领域涉及的各个方面。
方法及结论的多样性对于扩展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利的,但当我们运用这些结论时却应该慎重,在将结论应用到现实时更应该慎之又慎。
3中国代际流动研究的启示
1)加强数据收集、管理和公开。
由国内外各学术团体开展的中国微观调研数据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对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制定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目前经济学研究更加依赖微观数据,其他社会科学也逐渐走向实证,所以未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微观数据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和多样。
就代际流动研究而言,对于数据的要求更高.凸显在对于数据跨度的要求上。
当前国内多数的微观数据库并没有出现停止收集数据的倾向,这对于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都是有利的。
数据作为一种资源,一旦形成,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其开放所产生的边际收益却无穷大。
除对于现有数据库的不断丰富和扩展,我们应该加强现有数据库的开放。
国家多个部门掌握了大量的统计调查数据,在不影响国家经济信息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条件的向研究者开放,唯有此,花费大量成本收集的数据才会被更加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产生更多价值。
最近,国家统计局联合清华大学向社会公开了多个数据库,其中包括人口普查数据,这是我们数据公开的又一大进步。
同时,各个高校对于学生数据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这对于我们认识不同层次高校的生源构成及其家庭背景、就业去向、人力资本形成、社会网络构建、高等教育作用、社会分层及代际流动等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同时要指岀,微观数据收集,尤其是跟踪数据的收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成本,所以如何更好地资助数据收集和管理单位、保障其积极性、确保信息数据安全及受访者的绝对隐私等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2)科学使用和创新方法,谨慎对待和推广研究结论。
(机会)均等应该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前提无疑建立在对于机会均等测度的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结论上。
代际流动研究不是机会均等研究的全部,但开展代际流动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是否处于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但从当前国内外研究结论而言,多样的数据、创新的方法在丰富、推进我们研究过程中,得出了相悖的结论。
这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我们的数据、方法和结论。
作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主题,我们希望能够将成果运用于现实,不一致的结论提醒我们在进行结论推广和政策制定时必须谨慎。
口
参考文献
[1]Sandra E.Black,Paul J.Devereux.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2011,4(b):1487-1540.
[2]B lack Sandra,Devereux Paul,SalvanesKjell.Like father, like son?A note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Q scores[J].Economics Letters,2008,105(1):138-140. [3]B jdrklund Anders&Hederos Eriksson Karin&Jantti
Markus.IQ and Family Background:Are Associations Strong or Weak?[J].The B.E.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Policy,De Gruyter,2010,10(1):1—14.
[4]A nger Silke,Heineck Guido.Do Smart Parents Raise smart Children?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ogn让ive Abilities[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0,23(3):1255-1282.
[5]Erik Gronqvist,Bjorn Ockert,and Jonas Vlachos.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ie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7(10):887—918;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ugust3, 2016.
[6]Samuel Bowles,and Herbert Gintis.?The inheritance of
inequ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
(3)
:3-30.
[7]Miles Corak.Income inequality,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3,27⑶:79-102.
[8]Gray S.Becker,Scott Duke Kominers,Kevin M.Mur-
puy,Jorg L.Spenkuch.A theory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26(1): 7-25.
[9]J ason Long,Joseph Ferrie.Intergenerational occupational
mobility 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50[J].American Economics Re v ie w,2013,103(4):1109—1137.
[10]Lydia Assouad,Lucas Chancel,and Marc Morgan.Ex
treme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Brazil,India,the Middle East,and South Africa[J].A 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2018,108:119-123.
[1l]Dahl,M.,&Deleire,T..Draft—preliminary and incomple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ren*s earnings and fathers*lifetime earnings:estimates using administrative data[J].2006.
[12]Raj Chetty,Nathaniel Hendren,Patrick Kline,Em
manuel Saez.Where is the land of opportunity?The geography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T 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
(4)
:1553-1623.
[13]Holmlund Helena,Lindahl Mikael,Plug Erik,2011.
The causal effect of parent*s schooling on children?s schooling:a comparison of estimation method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1,49(3):615—651. [14]Hellerstein,Judith K.,and Melinda Sandler Morrill.
Dads and Daughters:The Changing Impact of Fathers on Women*s Occupational Choices[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011,46⑵:333—372.?JSTOR,www.
/stable/41304823.[15]Mitnik,R.,Nussbaum,M.&Soto.An autonomous e-
ducational mobile robot mediator[J].A utonomous Robots,2008,25⑷:367-382.
[16]Nicolas Beaulieu,Jean—Yves Duclos,Bernard Fortin,
Manon Rouleau.Intergenerational reliance on social assistance:Evidence from Canada[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5,18⑶:539-562.
[17]Mayer,J.D.,Salovey,P.,&Caruso,D.R..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ory,findings,and implications[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5(15):197-215.
[18]Douglas Almond,Lena Edlund and Kevin Milligan.
Son preferenc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culture:evidence from Asian immigrants to Canada.2009,Working paper no.15391,NBER,Cambridge,MA.
[19]邢春冰.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流动[J].经济研
究,2006(09):103-116.
[20]吕姝仪,赵忠.高校扩招、职业代际流动与性别差异[J].
劳动经济研究,2015,3(04):52-69.
[21]3鹏,范晓光.中国精英地位代际再生产的双轨路径
(1978-2010)[J].社会学研究,2016,31(05):114-138+ 243-244.
[22]李任玉,陈悉榕,甘犁.代际流动性趋势及其分解:增长、
排序与离散效应[J].经济研究,2017,52(09):165-181. [23]汪小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LJ].经济学
动态,2018(11):59-73.
[24]于丹.中国城乡代际教育流动差异及其变迁山.未来与
发展,2018,42(11):93-97.
[25]张延吉,秦波,马天航.同期群视角下中国社会代际流
动的模式与变迁:基于9期CGSS数据的多层模型分析[J/OL].公共管理学报:1-21[2019-02-25].https:// /10.16149/ki.23-l523.20190128.001.
[26]尹秀,刘传明.家庭结构与我国代际收入流动[J].未来
与发展,2019,43(05):35—39+45.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blemsand Solutions
Zhang Xiaolu1,Wang Xiaoyun1,Wu Ting2,Anila Mushtaq1
(1.School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2.Party School of Tianjin Committee of the CPC,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Research o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social mobility always refers to opportunity equity.Generally,we think a more equitable society should be highly mobile.Recently,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s expanded to income,education,occupation and other 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China's data availabil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research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positive impact in the past30years.However,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long-term micro-data.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diversity of conclusions will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dialectically,but also ask us to be more cautious of related data,methods and conclusions,and especially,more carefully extend the conclusions to policy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micro database,social equity
CLC number:F32,C91,C971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9)11-0051-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11.011
(上接第58页)
Precision Medicine and Grey System—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Implement Strategies about Precision Medicine
Jiao Fei,Xie Shuyang,Yan Yunfei,Xu Se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ry and Molecular Biology,Binzhou Medical College,Yantai Shandong264003,China)
Abstract:The limitation of cognit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objects determine that the grey is the objective state of human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world.Because of the step-by-step process of medical knowledge about the human body and disease,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are many grey problems in medical field.The proposition of precision medicine has its inevitability and represents a new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However,the word"precision"is controversial and biased.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precision medicin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balance of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the proper treatments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 and fuzziness,as well as simplicity and complexity.Only 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precision"can provide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impetus for the new medicine including precision medicine.
Key WOrds:precision medicine,complexity,grey,data
CLC number:G304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9)11-0056-03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