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港市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1题;共22分)
1. (2分) (2018高三上·湖州期中) 不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世界色彩斑斓,变幻莫测(cè),谁拥有了一双慧眼,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谁就能洞察世事真相,占领思想高地,就能得到命运的亲睐(lài)。

B . 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载(zà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流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窠(kē)臼。

C . 天气渐凉,在一次未知的寻访中,我踏入古寺,在这尘世喧嚣中,古寺像极了一湾宁静的海港,身处(chù)其中,似(sì)是掉入追溯前世的梦境。

D . 金秋时节,淡雅玲(líng)珑的桂花开始绽放自己的生命,满树金黄细小馥(fù)郁飘香的花儿,点辍着红叶艳丽的季节,芳香中透着丝丝甜意,使人久闻不厌。

2. (2分) (2017高三下·浙江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学识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

他们以文化道德的力量教化乡民,反哺(bǔ)桑梓,对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bì)益。

B . “鸿门宴”的故事自从上了司马迁那本史家绝唱《史记》以后,那个西楚霸王项羽因为放走了刘邦,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拙(zhuó)于心计的名声就不胫而走,成为千年以来,学者名士挞伐的对象。

C . 宋代是安岳石窟的黄金时代,其中以圆觉洞的飞天石刻造像闻名。

此前中国飞天大多出现在壁画中,石刻飞天寥若晨星。

安岳石窟逐渐摆脱了五代的桎梏(gù),佛龛(kān)气势灰弘,佛像大多大于真人。

D . 当下年轻人有着社会转型的“时代烙(lào)印”,却鲜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染。

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裹腹,衣不保暖,而是踯(zhí)躅于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堕落与颓废。

3. (2分)下列对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始舍于其址址:山脚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B . 褒之庐冢也冢:坟墓华山之阳阳:山的北面
C . 悲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叹非常之观观:景象
D . 拥火以入拥:拿着火且尽且:将要
4. (2分) (2020高二上·伊春期末) 下列各项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①项王身亦被十余创②骑皆伏曰
B . ① 砉然向然②径须沽取对君酌
C . ① 列缺霹雳②技盖至此乎
D . ① 北冥有鱼②善刀而藏之
5. (2分) (2015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选出各句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 .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C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D .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6. (2分)下列加横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青泥何盘盘隐隐何甸甸
B . 为君翻作《琵琶行》于人为可讥
C . 开国何茫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 (2分)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下列句子中的“所”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 .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 .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 .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 (2分)下列句子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 沛公安在
D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9. (2分) (2016高三上·长春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由于感到美国对中国崛起面临的问题,日本借钓鱼岛问题试图修宪,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组建“钓鱼岛专属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之势。

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保持警惕是的。

A . 鞭长莫及死灰复燃无可非议
B . 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非议
C . 鞭长莫及死灰复燃无可厚非
D . 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厚非
10. (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纵观各类贪腐案件,真心悔过者有之,把悔过作为一种避重就轻、博得同情的手段者有之,把认罪伏法当成一种谋求轻判的诉讼策略者亦有之。

B . 从过去个别项目赴海外试水,到如今大规模到海外买地,开发商“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不过海外诸多风险琢磨不定,房企海外扩张不可轻狂。

C . 近日,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其主碑铭全文217字,以典雅的文言文写就,微言大义,字字千钧。

D . 城外峭壁千寻,城墙雄壮巍峨,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这就是早在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钓鱼城。

11. (2分)(2020·嘉定模拟)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原来修练邪派内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机愈大,到了某一关头,,,,;不过,若能冲破此关,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极的希望。

(梁羽生《冰河洗剑录》52回)
①成了废人②重则毙命③轻则半身不遂④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
A . ③①②④
B . ③②④①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③②①
二、翻译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20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
13. (5分)(2020·滨海模拟) 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谈到“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请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和作品内容简要阐明你对他(她)的理解。

14. (6分)(2017·山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


可见《乐记》所总结提出的便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和情感(“乐从中出”“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紧相联系,认为“乐近于仁,义近于理”“乐统同,礼辨异”,清楚指明了艺术——审美不同于理智制度等外在规范的内在情感特性,但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其善民心,其移风易俗易”。

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式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从“阴阳”(以及后代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

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是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

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

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所有这些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儒家还要从孔子开始。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于“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所谓乐是以音乐为其代表,包括诗歌、舞蹈、绘画、雕镂、建筑和仪仗、田猎、肴馔等内容的美学思想。

B . 《乐记》所总结提出的不是音乐理论,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和情感紧相联系。

C . 所谓乐,就是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使人快乐的东西。

D . “其善民心,其移风易俗易”表明了“乐”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是紧相联系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美学与中国哲学思想一致,重视的不是认识模式,而是情感感受。

B . 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

C . 中国古典美学无论在矛盾结构方面还是在反映、效果、形象方面,表现出的“中和”原则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D . 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

(3)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 . 儒家作为道家的补充和对立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B .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无神论,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C . 道家的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D . 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两者是离异而对立的。

15. (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

我们碰巧饮着酒。

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

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

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

翠翠很远。

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

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

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

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

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

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

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

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

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

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

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

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地生长着。

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

翠翠就这样面对着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

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

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

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

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

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

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

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

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

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

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

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

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

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

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

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

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

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

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

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 . 本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 . 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 . 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E . 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某些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2)本文描述了《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的翠翠,她们各具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4)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6. (11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 .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 .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 .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调:指一般的职务调动,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 . 陛下:“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

在此文中可译为“您”。

C . 秩: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的俸禄,后引申为评定的官员等级。

“秩满”指惯例任职期满。

D .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 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

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 . 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D .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

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