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
1.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徽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阅读这首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出猎场景的。
2.词中两次写到“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弓,《说文解字》的释义为“兵也,所以发矢”,后引申出“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之意。
在古诗词中,经由诗人的描绘,弓又具有了表现英雄气概的内涵。
下列诗句中,与
“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相近的一项是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乙)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韦庄《关河道中》)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答案】
1.示例: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驾捕猎苍鹰的出猎者的雄姿,写
出了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装的跟随者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
2.示例:“亲射虎”,指亲自射杀猛虎,“射天狼”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表达了作
者的英勇豪迈之情,抒发了其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甲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作答可依据“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所运用的动作、肖像描写方法和交
代跟随者来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
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
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词句“亲射虎”是指亲自要射杀猛虎;“射天狼”中的“天狼”暗指当时的西夏,作者把射杀的目标
对准入侵者。
通过这两个“射”,既展现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又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
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是“射箭的器
具,弓箭”。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是“就是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这里的“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乙】“岂知天道曲如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丙】“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故答案为甲。
2.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
为无求。
得无忧。
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
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
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
试登楼。
望南州。
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
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
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
他是“懒”“拙”之人吗?请结合
《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
《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
山水。
《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
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
不“懒”表现: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
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
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
加。
不“拙”表现:“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
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又
直言敢谏,有理有据。
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
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
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
由《江城子》“试登楼。
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
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
《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
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
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
由“有壬独率
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
众”,可知有壬不“懒”;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
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3.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
情感,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2.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酒”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
的幽思,或展示豪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除《渔家傲?秋思》中的以外,你读过的此类诗
句还有“______”。
(填出一句即可)
【答案】
1.示例:“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长烟落日孤城
闭”抓住典型景物铺排描画,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
其中既寄寓着伤感,又寄寓着豪
情。
诗人以此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2.C
3.示例一:角声满天秋色里
示例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示例三:枯藤老树昏鸦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再用“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外
战地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景象。
既寄寓了作者对塞外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而感伤,又暗
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句子借
“酒”抒发诗人的怀旧之感和委婉的伤今之情。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借“酒”引发诗人深沉的幽思。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一句,作者以
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展示的是豪迈
情怀。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借“酒”传达诗人愉悦的感受。
据
此,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的积累。
选择一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
元的。
4.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
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例: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
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
“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
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
1.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答时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品味关键词,要
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
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诗歌的意思来思考。
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
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
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
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
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诗歌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诗人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表
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心志。
【解析】
1.欣赏诗句。
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
凝夜紫”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
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
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
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
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
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
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总之,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力铺写阴
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典故,表
达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
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
报效朝廷的决心。
6.奏免衢婺丁钱①
(北宋)胡则②
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③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④。
(注释)①丁钱:即人口税。
②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
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
③恨:遗憾、不
满。
④绍见休:永远享受安乐。
休,休养生息。
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
2.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
【答案】
1.颈联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朝廷免去了百姓丁钱后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丁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
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
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此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呼万岁”和“照千秋”写出了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性格的把握。
末句中“长喜王民绍见休”可以看出诗人因为奏免人头税被批准后的欣喜,表现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高尚情怀。
据此作
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注)①骎骎(qīn qīn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
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
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
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
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8.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__________的气象。
2.有人说,次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谈谈你对
这种说法的理解。
3.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1.宁静、欢悦。
2.情趣指的是,所写内容充满了自然趣味,理趣指的是包含了一定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又包蕴
了生活中人们惯常会遇到的一种生活体验,就是在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
现转机和希望。
3.参考:诗人对村民的热情好客非常感动,也为当地民风的淳朴所感染,希望可以随时随
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一日之游诗人意犹未尽,于是,希望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
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感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腊酒”是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足鸡豚”是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
赞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分析作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
个山村。
此联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蕴含了生活的哲
理:即在看似好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新的转机和希望。
据此理解
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叙写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
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
生活。
但愿自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
9.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黃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
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
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
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
这一联所写为登
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
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
悠远的画面,同时,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又回到现实中来。
据此,C项中的“阴雨天
气”“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色彩灰暗”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
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
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
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
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
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
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②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____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_____的情感。
(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链接材料:
竹里馆①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答案】(1)暮禽相还、凄清悲苦(2)示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
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
闲适的心境。
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
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的意思是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把“流水”和“暮禽”都拟
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
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
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
山。
”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
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
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
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
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
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
《归嵩山作》的“归”,写明归山过程的终
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