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选择题
1.(2016·山东枣庄八中期中)下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雕像,他们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

这座雕像纪念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井冈山会师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解析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答案C
2.(2016·河北保定期末)“八七会议”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前进的方向”是指()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B.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C.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依靠群众,继续北伐,领导国民大革命
解析“八七会议”的内容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故选C项。

答案C
3.(2016·福建龙岩期末)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

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A.参加中共一大
B.领导南昌起义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领导北伐战争
解析由题干可知,毛泽东的工作探索重心应在农村,C项体现了他为在农村创建根据地提
供了理论依据,符合题意。

答案C
4.(2016·安徽合肥期末)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苏区人民努力生产(生产积极性)和对红军的支持(革命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土地革命的结果,故选B项。

答案B
5.(2016·浙江东阳中学月考)据下图的信息判断,当时该政府向群众发行“借谷票”的主要目的是()
A.支援北伐战争的革命军队
B.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渡过抗日战争的经济困难
D.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4年”等信息,联系各选项,应选B项,“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当时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其他各选项与材料的信息不符合。

答案B
6.(2016·河南开封期末)中央红军未能打破第五次反“围剿”,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
B.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剧
C.红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D.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
解析第五次反“围剿”时,指挥红军的是博古、李德,其执行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故选D项。

答案D
7.(2016·广西南宁期末)有网民曾在互联网上发表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诗中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解析依据“瑞金”“遵义”“陕北”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路线,故选C 项。

答案C
8.(2016·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月考)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解析从材料中“六盘山上红旗展”“陕甘军民”“征师胜利到吴起”等信息可知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所以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2016·湖南湘潭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没有中心城市、产
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

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由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分析其分歧的实质。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在第二次反复中,促使中国民主革命转折的历史事实。

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有何启示?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史实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等方面谈启示。

答案(1)观点: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2)史实: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启示: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