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复习试题(含答案) (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60.在父亲指导“我”爬下山崖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毫无信心——()——()——()
161.“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6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句中的“探”字用得好,请赏析其好在哪里。

答:
16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揭示本文主旨?在你的生活中你曾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答:
【答案】
160.(共3分)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每空1)
161.(共3分)渲染了当时安静黑暗的氛围(1),突出了我处境的危险(1),衬托出“我”在悬崖上极度恐惧绝望的心理(1)
162.(共2分)“探”字形象地写出了“我”小心翼翼地踩岩石的情形(1),表现了我的胆怯、小心(1)。

163.(共4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分,剩下3分)【解析】
160.试题分析: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文章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先是毫无信心,在父亲的鼓励下有了信心,最后信心大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1.试题分析:景物描写作用有铺垫情节、衬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主题,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比如本文开头写景不仅是设置了故事的环境,突出了我处境的危险,衬托出“我”在悬崖上极度恐惧绝望的心理。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句的能力。

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位置,从句子表
达的内容、效果及所处位置等等方面,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具体作用。

有时根据上下文,结合词句原意,从词性的活用、色彩的变化、句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词句的意义,并从进行鉴赏的角度进行评价。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3.试题分析:记叙文一般是先叙事结尾抒情议论点明主旨,所以主旨句在结尾用议论点明,“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64.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165.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描写。

166.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
167.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168.“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什么?
【答案】
164.(1)啜泣纳罕(2)恐惧
165.景物
166.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67.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68.“我”在父亲的指导下战胜困难,顺利脱险。

【解析】
16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学生要注意近义词的不同词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作答。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识记和理解。

用心研读选段中的语句,揣摩其写法特点;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尤其是找到语意或句式相关的句子,揣摩其在内容上的联系。

本题回答时注意结合最后一段中“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句话。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从选段中提取我向下爬时表达我内心感受的语句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具体语言环境的把握。

故事写“我”在父亲指导下战胜困难,顺利脱险,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①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②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

”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

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

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③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

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④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

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⑤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

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⑥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

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

”其时,洁白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⑦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爬山,看谁先到山顶。

”他想不明白,父亲有闲心陪他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⑧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⑨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

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⑩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弟一次到达山顶。

他的心里忽然有了几分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⑪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

父亲也到达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⑫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⑬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⑭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

任课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噌噌地升了上来。

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
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常有名的律师。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
..
169.文中父亲要儿子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0.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1)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
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
171.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又有区别。

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

17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答案】
169.儿子的成绩非常不理想,想要放弃读书。

170.(1)“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

(2)“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或对“他”产生的重大影响。

171.《山就这么高》:有信心和勇气才能克服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逐步解决。

172.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儿子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言传身教。

如儿子因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努力的道理。

【解析】
【分析】
16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父亲是在“我”因成绩不“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而决定放弃的时候,“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和我一起爬山的,而他在爬山后的话是“其实山就这么高”,由此可知,他是通过爬山让孩子明白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困难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那么难。

17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对文章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到“词不离句”,要透过词语表面揣摩其深层的含义、情感或产生原因,总之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分析准确全面。

两个词都是动词,第一个是父子两人爬山的动作,表现了山之陡与爬山之难。

第二个本义指高高地站立,放到
语境中指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17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分析文章主题,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总结时,既要做到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首先要回想《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我被困后,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步安全地回到地面的故事。

可见,告诉我们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只要把它一步步化解即可。

而《山就这么高》则是通过爬山,知道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去面对.可以说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侧重方法指导,后者侧重心态指导。

17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