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200例住院病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衄既是监床上一个常见的重要症状,又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可单纯由鼻病引起亦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衄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为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似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可致贫血。
鼻衄在鼻腔任何部分均可发生。
为了寻求更好的止血方法,通过分析鼻衄的部位及原因。
以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鼻衄病例200例,收住院的主要原因为出血量多而出血部位不明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包括175例(87.5%)出血严重或短期内反复多量出血,
经急病室处理或经其他医院治疗仍未控制者,以及25例(12.5%)近期反复鼻衄或鼻衄加剧,就诊时无活动性出血但需住院作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的病人,男性125例,女性75例。
年龄3~85岁,其中10岁以下14例、10~19岁24例、20~29岁20例、30~39岁52例、40~49岁46例、50~59岁14例、60~69岁24例、70~79岁5例、80岁以上1例,说明40岁以下的(110例)与40岁以上的(90例)以及20岁以下的(38例)与60岁以上的(30例)病
例数相似.鼻衄在临床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相当一部分病人呈反复发作,该组中,除10例不详外,72例曾有反复鼻衄史,有8例先后住该院两次,另有1例男性62岁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就曾因发作严重鼻衄于1年时间内住院3次。
1.2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鼻衄部位与鼻衄原因的分析如下。
200例鼻衄患者中出血。
部位不明10例,占5%;鼻中隔Little’s 区出血56例,占28%;鼻中隔其他部位出血10例,占5%;鼻腔前部出血32例,占16%;鼻腔后部出血84例,占42%;鼻顶部出血2例,占1%;手术部位出血7例,占35%;外伤位出血5例,占2.5%;肿块部位出血4例,占2%。
鼻腔后部出血部位均不易查出,鼻腔前部出血及鼻中隔Little’s 区出血,发生在40岁以下者46例,40岁以后42例,二者无明显区别。
在鼻腔后部出血的84例中,不足40岁者29例,40岁以上者55例,相差近1倍,可见中年以上鼻衄发生在鼻腔后部的机会较多。
在各种病因中,以全自者居多占46%,局部性病因次之占40%,病因不明
者占4%,综合性病因占10%,高血压病占全自病因中绝大多数,共84例。
局部病因以手术外伤最多见,共42例。
鼻骨骨折、鼻腔、鼻窦、外伤或手术均可损伤血管而发生鼻出血,剧烈咳嗽、擤鼻过重、挖鼻过深及插鼻饲管也可引起鼻出血,其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前方嵴突附近,局部血管浅在粘膜干燥为其病理基础。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对比用
χ2检验。
2结果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时很不容易准确找到出血点和确定出血部位。
为此,尚可参考原发病类型,如该组84例高血压动脉硬化中,68例出血在鼻腔后部,发生在鼻腔后部的出血,来势凶猛,不易止血,多为蝶腭动脉或其分支破裂之故。
而鼻腔后部的静脉出血可能为曲张的鼻—鼻咽静脉丛出血之故。
14例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出血全部发生于Little’s 区。
此处血管丰富、表浅,吻合之多,易受外伤及干燥空气刺激,且其下即为软骨,当粘膜受伤或发生肿胀时,无退让余地,故易发生血管破裂。
另外,出血原因分析,鼻外伤和鼻腔各种手术后出血共42例,以鼻息肉及中下鼻甲手术多见。
有时术中将中甲折断后未全部取出,带蒂残端跌入总鼻道,损伤血管不易收缩,也可招致反复多量出血。
以活动性大量鼻出血为唯一症状而急诊入院的肿瘤病人共4例,其中以后鼻孔附近小型广基性鼻咽纤维血管瘤较易漏诊,如该组中有1例男性26岁患者因不明原因的右侧严重鼻衄由他院急诊转来,曾在该院行前后鼻孔填塞及颈外动脉结扎并输血2000mL,入院血止后1个月开始发现左后鼻孔外上肉红色花生米大广基性肿块,经取检证实为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中隔Lit⁃tle’s 区的反复性鼻衄或习惯性鼻衄,几乎都与克氏血管丛的先
天性异常扩张有关。
鼻衄或鼻窦的某些炎症可引起鼻衄,该组中几乎纯粹由炎症引起的鼻衄共2例,其中1例女性35岁患者,持续加剧性“喀血”2个月,在他院经鼻咽活检,鼻分泌物涂片,上额窦穿刺等各种检查均未找到出血原因,来该院就诊时,于鼻内窥镜下发现左上鼻后方近后鼻孔处隐约可见灰红色肿物,住院行病理检查证明为该处粘膜局限性炎病(伴大量霉菌丝)及鼻息
鼻衄200例住院病例分析
张艳春
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吉林大安131300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鼻衄的部位及原因,寻求更好的止血方法。
方法对200例鼻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在各种病因中以全身者居多,占46%。
局部病因次之,占40%,高血压病占全身病因中的大多数。
结论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中,大部分出血位于鼻腔后部(占80%),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出血部位全部发生在Little’s 区,鼻腔术后出血以鼻息肉及下鼻甲手术多见。
[关键词]鼻衄;鼻腔填塞;鼻内窥镜[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1(b)-0033-02
(下转第35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0.05)。
具体的数据对比情况请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
观察组对照组P 值
组别6464
例数3934
<0.05痊愈例数
2219
<0.05
61(95.31)53(82.81)<0.05
有效例数
治疗总有效率3讨论
鼻窦炎和鼻息肉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式为鼻窦手术,然而,此种治疗方式却具有手术创伤大、容易导致患者鼻内组织的损坏等。
而鼻内镜手术则是近些年来临床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崭新的手术方式,其有效的通过鼻内镜彻底清除患者鼻窦周围和鼻窦内的病变,特别是能够较为显著的清除隐蔽部位的病变组织,其具有微创,并能够保留患者鼻内组织功能等显著优势,是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最佳方式[3]。
临床认为,导致患者鼻窦炎发病的关键以及中心部位为患
者的窦口鼻道复合体通气以及引流障碍,患者的额窦、蝶窦以及上颌窦的炎症均是由其筛窦炎所导致的。
所以,临床中对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变异进行纠正和治疗,处理筛窦以及其周围不可逆的病变,并重建患者鼻窦口的通气及引流,是有效预防鼻窦炎和鼻息肉复发的关键,也是保障鼻窦炎和鼻息肉临床治疗效
果的基础。
该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进行了筛窦切除,并酌情的开
放了毗邻窦口,术后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1%,与国内的相关报道结果一致[4]。
此外,该组患者的近期随访以及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复发率均较低,疗效确切。
相关的文献记载[5],在为患者进行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手术之
后,极易导致其出现并发症,且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17%之间。
该组研究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其主要表现为手术中的大出血、鼻腔粘连、鼻侧偏盲、鼻源性脑膜炎以及脑脊液鼻漏等,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
该组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鼻内镜手术的方式来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是十分安全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不仅不会对患者鼻腔内的正常解剖结构造成损伤,且术后的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秋鸿,刘虹,李长国,等.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87例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68-70.
[2]黎万荣,殷泽登,黄英,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分
析(附685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7):28-30.[3]梁维红.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28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84-85.
[4]彭正加.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135例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
杂志,2006,12(4):418-420.[5]陆伟明.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
药,2012,19(1):85-86.
(收稿日期:2012-08-29)
肉形成,予抗炎及手术切除,出院已3年余,未再出血。
由血液病及凝血机制障碍所致严重鼻衄在该组中占3例(1.5%)其中1例男性3岁患儿,从1岁起即反复鼻出血,出院至今仍出血2~3次/年。
3讨论
诊断鼻衄一般无困难,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出血部位(或出血点)与性质,查明鼻衄原因或鼻衄有关的原发病以及准确地估计失血量。
健康成年人急性失血超过500mL 才出现临床征象,该组病例中有临床征象者68例,约占1/3,其中10例为出血性休克。
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镇静药、止血药及抗生素类药物等。
对高血压患者应采用降压措施,有失血征象者补充体液或输血。
局部前后鼻孔填塞迄今仍是控制鼻出血的最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应用,为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先进而准确的技术手段[1]。
由于鼻内镜视角广、视野清、受鼻腔结构影响小,可在局部迅速的寻找出血点,非常适合鼻腔后部出血部位的检查和治疗,且损伤小、痛苦轻,可实现对鼻腔各部位出血的微型有效堵塞,减少并发症。
止血后不需特殊护理,可不需住院治疗。
缺点是费用较高。
国内外在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有许多报道
[2-3]。
对于鼻中隔前方或下鼻甲前端的单个明显出血点可由电
烙,激光止血,必要时可加用填塞。
此外,应注意后鼻孔堵塞所可
能引起的二氧化碳积蓄和缺氧等并发症,填塞物不宜过早和一次抽净,最好在72h 后(或更晚)逐日逐段抽取。
经准确的前后鼻孔填塞及其他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如仍反复或持续出血,应考虑血管结扎术。
在血管选择方面,视出血部位而定,结扎前应正确判断出血的来源,再决定结扎哪一根动脉,一般鼻腔上部的出血可行筛前动脉结扎术,鼻腔后下部的出血应行上颌动脉或颈外动脉结扎术[4]。
对出血部位不明者,先考虑结扎颈外动脉或颌
内动脉。
该组5例颈外动脉结扎术的观察表明止血效果良好,操作不太复杂,除1例术后有颈部麻木感觉外,未发现有其他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在鼻出血的治疗过程中,首先应判断出血原因,准确找到出血点或确定出血部位,再采取相应的止血办法和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大章,史冬雪,王忠植.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J].中华耳
鼻咽喉科杂志,1996,36(1):54.[2]王鹤钟.鼻内镜下查找鼻出血点3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秒杂志,2003(5):59.
[3]陶雁玲,崔永华,高起学.内窥镜下老年性鼻出血治疗方法的选择[J].同
济医科大学报,2001,30(1):392-393.
[4]孔维佳.耳鼻喉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3-306.
(收稿日期:2012-08-28)
(上接第33页)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