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陈青
【摘要】本文将系统思维中常用的四种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立体性思维及结构性思维与深度报道过程中的策划、采访、写作各环节以及深度报道的不同文体等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对系统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5)005
【总页数】3页(P84-86)
【关键词】深度报道;系统思维;复杂性
【作者】陈青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机,'l 't !主琴手自》2006 年第 5 期系统思维在深度报 i亘中的 i运用(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摘要:本文将系统思维中常用的四种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立体性思维及结构性思维与深度报道过程中的策划、采访、写作各环节以及深度报道的不同文体等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对系统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细款、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深度报道 E 系统思维 z 复杂性中圄分类号: G212.2文献标识码: A新闻报道走过了四百年的
历史,历经种种变革发展到今日,当人们翻开报纸或打开电视,目光总是会被那
些思想、内涵深刻的深度报道所吸引。
是的,深入报道已走入社会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观念、意识。
深度报道在新闻工作中
的地位可以用一句口号形象概括,即“深度报道时代已来临”。
于是,做好深度
报道便成为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做好深度报道也便成了新闻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思维决定人类的言行举止,影响人类行为的结果。
只有运用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行动才能具有进步意义,新闻写作同样如此。
系统思维在上
世纪六十年代才被科学家正式搬上人类思维的历史舞台它立刻被广泛地运用于复
杂性问题的研究。
在深度报道这一新闻领域的复杂性问题中,系统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一、关于深度报道由于客观报道弊端的呈现.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 ing)子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产生。
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过多的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
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即便是一条消息,只要它立意离远,对问题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报道。
”[I]四又由于它“在运作上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erests),揭示了新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联.从深度(深刻l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
”[2]5 深度
报道从一开始出现就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并一跃以新闻报道的主流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我国.深度报道兴起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后的八十年代。
九十
年代以后在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都出现了一系列以深度报道为主体的刊物和专题
节目,如《南方周末》、《北京青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
这些刊物和广电节目的出现,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在
全国广大受众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
今天,深度报道在中国已日趋成熟,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关于系统思维收稿日期:2(脱-06-29文章编号: 1672-0547(2006)05-0084-03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60年代,最早对系统思维做出界定的是切克兰德,他在著名.的《SystemsThinking, SystemsPractice)(《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中作了一系列阐释,苗东升对其加以提炼,得出以下结论:“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系统思维也是一套概念框架
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我们的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的个性是借助‘系统’这个词所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
”[玛简单地说,系统思维就是运用系统的概念来
认识对象,整理思想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基于系统概念产生。
那么,什么是系统呢?众所周知.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表现为新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个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力日,而是有机结合,例如人
的五宫,离开了人的身体便不能发挥其功能。
系统的性质不能用孤立部分的性质来解释,而是由符合体内的整体的特定关系决定的。
系统思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时不能只研究部分,而要研究部分之间的相五关系,从而
确定整体的性质,也就是从要素的关系推导系统的特性,从要素的行为推导出系
统的行为。
咱]IS
三、系统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从深度报道的衡量标准来看,一篇报道是否有深度,人们一般多从事物的完整形态来考察,即从深度、高度、广度来考察,在这里深度指对事物的原因规律方面的把握;高度指对事物的意义的、价值的把握;广度指对事物的相关因素的把握。
”[I]国深度、广度、高度决定了深度报道处于一个立体空间中,属于有序的复杂性问题。
系统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整体性、横向性和注重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以研究复杂性为
主要任务的现代思维方式。
要想做好深度报道离不开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的主要
思维方式有: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最佳思维、
信息性思维、控制性思主筒口协调性思主位八种。
归]基于深度报道的特点,本
文主要针对前四种思维方式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陈青
( 1983-),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J!Jblk技术学院教师。
- 84-新闻报道
走过了四百年的历史,历经种种变革发展到今日,当人们翻开报纸或打开电视,目光总是会被那些思想、内涵深刻的深度报道所吸引。
是的,深入报道已走入社会
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观念、意识。
深度报道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可以用一句口号形象概括,即“深度报道时代已来临”。
于是,做好深度报道便成为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做好深度报道也便成了新闻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思维决定人类的言行举止,影响人类行为的结果。
只有运用
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行动才能具有进步意义,新闻写作同样如此。
系统思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科学家正式搬上人类思维的历史舞台它立刻被广泛地运用于复杂性问题的研究。
在深度报道这一新闻领域的复杂性问题中,系统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由于客观报道弊端的呈现.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子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产生。
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过多的受篇幅
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即便是一条消息,只要它立意离远,对问题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报道。
”[I]四又由于它“在运作上体现的是一种新闻
旨趣(Interests),揭示了新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联.从深度(深刻l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
”[2]5 深度
报道从一开始出现就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并一跃以新闻报道的主流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我国.深度报道兴起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后的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以后在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都出现了一系列以深度报道为主体的刊物和专题节目,如《南方周末》、《北京青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
这些刊物和广电节目的出现,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在全国广大
受众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
今天,深度报道在中国已日趋成熟,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关于系统思维收稿日期:2(脱-06-29Thinking, SystemsPractice)(《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中作了一系列阐释,苗东升对其加以提炼,得出以下结论:“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系统思维也是一套概念框架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我们的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的个性是借助‘系统’这个词所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
”[玛简单地说,系统思维就是运用系统的概念来认识对象,整理思想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基于系统概念产生。
那么,什么是系统呢?众所周知.系统是由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表现为新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个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力日,而是有机结合,例如人的五宫,离开了人的身体便不
能发挥其功能。
系统的性质不能用孤立部分的性质来解释,而是由符合体内的整体的特定关系决定的。
系统思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时不能
只研究部分,而要研究部分之间的相五关系,从而确定整体的性质,也就是从要素的关系推导系统的特性,从要素的行为推导出系统的行为。
咱]IS从深度报道的
衡量标准来看,一篇报道是否有深度,人们一般多从事物的完整形态来考察,即
从深度、高度、广度来考察,在这里深度指对事物的原因规律方面的把握;高度指对事物的意义的、价值的把握;广度指对事物的相关因素的把握。
”[I]国深度、广度、高度决定了深度报道处于一个立体空间中,属于有序的复杂性问题。
系统
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整体性、横向性和注重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以研究复杂性为主要任务的现代思维方式。
要想做好深度报道离不开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最佳思维、信息性思维、控制性思主筒口协调性思主位八种。
归]基于深度报道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前四种思维方式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84 (一)整体性思维的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主要在两个层面上:首先,要以整体的
眼光来观照客观世界,正如系统论思想者所认为“世界是成系统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世界这个大系统中的要素,都是相五联系的。
因此,从宏观上看它们都处于一个系统之中。
其次,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物件也都是系统,它们也有很多要素,每一个系统和每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运用以注重新闻事件与外部联系的开放性思维,又要运用以注重新闻事件内部关系的联系性思维来观察、思考新闻事件。
新闻事件不是孤立的,是处在一定的背景当中。
深度报道的背景可分为四个层面,即宏观新闻背景,中现新闻背景,微观新闻背景和采写过程新闻背景。
[2)16 宏观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人类文明背景,最容易让受众准确深入的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中观新闻背景是指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直接相关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是占宏观新闻背景的具化;微观新闻背景是指在新闻人物身边附着的、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细节,通常能起到凸现真实的特殊作用;采写过程背景有助于再现新闻全貌,使受众产生立体、可信的感知。
在新闻运作中,宏观新闻背景和中观新闻背景是新闻事件与外部的联系,微观新闻背景和采写过程是新闻报道的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
一个新闻事件与每一层面的背景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要把新闻事件以这四种不同的背景为依托来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受众对事件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整体性思维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一一非加和性,认为事物的功能不等于的简单相加,要素只要处于有序的系统中,系统的整体功能将会达到“ 1+1>2 ”的效果。
每当记者的采访活动进行完毕,记者的手头会集中大量材料(包括采访前搜集的和采访过程中获得的),然而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不是材料的堆砌,应是材料的有机整合。
面对很多材料,我们首先应将其分类,反映相同问题的材料放在同一个部分中;其次,再在分好类的材料中进行筛选,留下最能突出所属部分所要表现的主题的材料;再次,将众多部分按合理的顺序构成整个报道。
非加和性要求任何整体的内部排列都是合理有序的,在深度
报道的文本中,也只有做到合理有序排列资料,整体功能才能最大效应的发挥,即深度、广度、高度三者兼而有之。
(二〉综合性思维的运用综合性思维是以综合为出发点和前提,同时也以其为归宿,让综合与分析同步进行来把握系统客体的思维原则。
它的思维程序是:“综合一一分析一一综合”。
首先进行综合,形成可能的系统方案;然后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再进一步综合分析的结果,形成观念形态的系统整体。
经确认可行,就可通过实践将其物化为对象系统。
综合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把综合和分析贯穿于思维过程的始终,使综合与分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步进行;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了思维的综合性,将它作为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分析和综合在综合的统摄下统一起来。
综合性思维是把握系统整体的根本思维原则和重要思维方法。
综合性思维在深度报道的前期策划中运用十分广泛。
新闻策划可划分为宏观策划和微观策划。
宏观策划是对新闻报《,1,司法孚1主琴手自》2006 年第 5 期道集合体的整体策划,比如媒介凤格策划、报纸版面定位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定位策划等。
微观策划是针对某一具体节目、具体报道的策划,主要研究报道什么,以及如何报道的问题。
[1)11 鉴于本文的研究方向,我们主要对后者进行讨论。
我们都知道,深度报道与-般意义上的新闻报道相比,时效性较差,这是因为深度报道都是反映一个复杂的事件,要想把一件复杂事件完整、全面地展示在受众面前,需要新闻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
有学者统计,每一篇深度报道的面世平均需要花费新闻工作者三十到四十小时的工作时间。
前期策划是一个对整个新闻报道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环节,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深度报道由于时间充分,在策划阶段应该多花时间,制定详细周密的报道计划。
深度报道不同于“纯新闻”,有时可能是热点追踪,但有时它报道的内容也可能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冷新闻”。
如何能把握住事件的新闻价值,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敏感的“鼻子”,这有赖于从整体上认识宏观背景和中观背景,从而才能把握受众的
需要,确定有价值的新闻选题。
确定新闻选题以后,就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总体把握和整体分析,要对四个方面的因素予以关注:本媒介自身情况、受众需求情况、事物特征情况、 4竞争对手情况。
[但综合考虑这四种因素,制定报道思路。
大
家一定还记得北京广渠门中学设立的宏志班,学校把学习成绩好,但家庭困难的五十多名孩子集中在一起,免费为他们提供高中阶段学习条件。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媒体聚焦宏志班,北京电视台的一个新闻栏目也打算对宏
志班进行报道。
在策划阶段,他们不仅对宏志班进行深入了解,还把其他媒体对宏志班的大量报道加以归类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报道的立意、角度都很接近。
一些报道是讲述宏志班里发生的故事,还有一些是讲宏志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将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和宏志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作比较,反思其中原因。
而北京电视台在深入了解宏志班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宏志班的学生都来三类家庭:自返城
知青家庭,下岗职工家庭,残缺或不幸家庭。
对此,他们提出了“宏志班只有 54入,而北京 1000 万人口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像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学生还有多少?”“社会上同样面临学业难以为继的孩子怎么办?”“宏志班现在之所
以成为社会热点,很多人纷纷捐款帮助宏志班,是因为首都几十家媒介的报道引
起了社会的关注,如果媒介报道的热点过去了,宏志班又该如何维持呢?”等一系列问题。
引发了社会对“城市希望工程”的思考。
这个报道就兼顾了上文提到的多个因素,不仅做到从整体上对事件进行把握,同时也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全面
的考察和深入的思考,才把对这个宏志班事件的报道召|向深处,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主体性思维的运用系统总是处在特定时间空间背景下的立体网络联系之中。
因此人们若要全面把握系统,必须对其进行立体思维。
所谓立体性思维,就是主体对系统客体的多维、多层次、多变量的全方位和立体的考察和思维。
要实现对系统客体的立体性思维,需从四方面着手:第一,主体对系统客体要进
行全方位考察。
第二,主体对系统客体各个方面的立体考察和把握。
第三,开拓
思维空间,进行逆向思维。
第四,主体在观察和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打开思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自近及远的多方面连贯思索;思维必须纵横驰骋,既提倡发散式思维,也提倡跃迁式思维,连贯跃迁系统先后过程系列。
- 85-这种思维方式主要在两个层面上:首先,要以整体的眼光来观照客观世界,正如系统论思想者所认为“世界是成系统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世界这个大系统中的要素,都是相五联系的。
因此,从宏观上看它们都处于一个系统之中。
其次,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物件也都是系统,它们也有很多要素,每一个系统和每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运用以注重新闻事件与外部联系的开放性思维,又要运用以注重新闻事件内部关系的联系性思维来观察、思考新闻事件。
新闻事件不是孤立的,是处在一定的背景当中。
深度报道的背景可分为四个层面,即宏观新闻背景,中现新闻背景,微观新闻背景和采写过程新闻背景。
[2)16 宏观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人类文明背景,最容易让受众准确深入的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中观新闻背景是指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直接相关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是占宏观新闻背景的具化;微观新闻背景是指在新
闻人物身边附着的、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细节,通常能起到凸现真实的特殊作用;采写过程背景有助于再现新闻全貌,使受众产生立体、可信的感知。
在新闻
运作中,宏观新闻背景和中观新闻背景是新闻事件与外部的联系,微观新闻背景和采写过程是新闻报道的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
一个新闻事件与每一层面的背景都
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要把新闻事件以这四种不同的背景为依托来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受众对事件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整体性思维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一一非加和性,认为事物的功能不等于的简单相加,要素只要处于有序的系统中,系统的整体功能将会达到“ 1+1>2 ”的效果。
每当记者的采访活动
进行完毕,记者的手头会集中大量材料(包括采访前搜集的和采访过程中获得的),然而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不是材料的堆砌,应是材料的有机整合。
面对很多材料,
我们首先应将其分类,反映相同问题的材料放在同一个部分中;其次,再在分好类的材料中进行筛选,留下最能突出所属部分所要表现的主题的材料;再次,将众多部分按合理的顺序构成整个报道。
非加和性要求任何整体的内部排列都是合理有
序的,在深度报道的文本中,也只有做到合理有序排列资料,整体功能才能最大效应的发挥,即深度、广度、高度三者兼而有之。
综合性思维是以综合为出发点和
前提,同时也以其为归宿,让综合与分析同步进行来把握系统客体的思维原则。
它的思维程序是:“综合一一分析一一综合”。
首先进行综合,形成可能的系统
方案;然后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再进一步综合分析的结果,形成观念形态的系统整体。
经确认可行,就可通过实践将其物化为对象
系统。
综合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把综合和分析贯穿于思维过程的始终,使综合与分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步进行;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了思维的综合性,将它作为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分析和综合在综合的统摄下统一起来。
综合性思维在深度报道的前期策划中运用十分广泛。
新闻策划可划分为宏观策划
和微观策划。
宏观策划是对新闻报道集合体的整体策划,比如媒介凤格策划、报纸版面定位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定位策划等。
微观策划是针对某一具体节目、具
体报道的策划,主要研究报道什么,以及如何报道的问题。
[1)11 鉴于本文的研
究方向,我们主要对后者进行讨论。
我们都知道,深度报道与-般意义上的新闻报道相比,时效性较差,这是因为深度报道都是反映一个复杂的事件,要想把一件复杂事件完整、全面地展示在受众面前,需要新闻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
有学者统计,每一篇深度报道的面世平均需要花费新闻工作者三十到四十小时的工作时间。
前期策划是一个对整个新闻报道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环节,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深度报道由于时间充分,在策划阶段应该多花时间,制定详细周密的报道计划。
深度报道不同于“纯新闻”,有时可能是热点追踪,但有时它报道的内容也可能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冷新闻”。
如何能把握住事件的新闻价值,就需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