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各省地市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各省地市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精选
成都市201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
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
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
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
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
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
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
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
这车就给你上班用。
但我考上了。
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
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
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
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
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
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
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
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20. 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1. 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22. 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23. 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20. (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
(2)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
(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
(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21. 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
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22. 这是一个转折句。
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
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23. 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解析】
20.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从“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
结合下文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可知,所补充的句子应该是一个过渡句。
从“我必须出发了”可知,“我”被父母的爱所感染,心情是激动的,A项中的“我的心也是热的”符合此处的语境。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感伤”不仅仅是因为丢了自行车,更因为自行车上承载着父母的爱;“欣喜”是因为可以买新的自行车,走向新的生活。
2018年无锡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
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
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
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
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
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
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
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
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
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
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
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
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
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
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
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
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
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
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
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
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
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
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
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
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
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
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
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
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6. 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17. 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8.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19. 说说第⑲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16. (1). 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
(2). 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3). 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
17. 比喻,动作描写、视听结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18. 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19. 行医之人不能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解析】
16.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
第三段写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第五至十二段写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第十六段写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17.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双手如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一推一送一按一揉”运用
了动作描写,同时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偶遇》,回答后面小题
偶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
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
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
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
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
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
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
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
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
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
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
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
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
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
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
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
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
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
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
我蹲下去,看他捏。
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
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
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
想买。
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
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
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
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
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
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
!
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
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
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
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
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
我笑着摇摇头。
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
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
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
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
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
曲终,转身寻她,不见。
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
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选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金城出版社)
”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如花似玉:旧时比喻女15. 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
子年轻美丽。
)
16. 第④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
第⑤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具有的优良品质。
17. 第⑥段中加点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我”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
18. 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19. 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2)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
(要求: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
【答案】15. 美好而充满活力
16. (1). 技艺高潮(2). 诚实守信
17. (1)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
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
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
(2)示例: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18. 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
19. (1)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
(2)所写的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花似玉”本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
语境义:美好而充满活力。
可结合具体语境,看看“如花似玉”形容的是什么,这样答案才确保准确无误。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
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技艺高潮。
从“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
想买。
他说,这个不卖,
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等情节中可看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之人。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17. 试题分析:考查对重要句子深刻含意的把握。
一问,“花常开不败”可从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等角度作答,总之要答出这句话的比喻义。
二问,“我”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的原因可从他面对生活的不公,仍淡定平和、坚强面对等角度作答即可。
也就是答出作者敬佩他的原因。
18. 试题分析:考查对重要句子深刻含意的把握。
答这类题,最好在读懂全文内容并把握好文章中心后再作答。
如此题就需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
“心灵因一团篝火”,是指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在瞬间洞开”,是说人们心与心相通相连。
19.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细读文章第2段,找出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的那句话即可。
即“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
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
(2)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等角度写启示。
2018年恩施州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5题。
(13分)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
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
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
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
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
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
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
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地会长了翅膀飞走。
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
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
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
”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
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
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
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
”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
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
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
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
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
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
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理科摔下马死了。
”
奶奶点了点共,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
”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
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
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
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
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
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没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
”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
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
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
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
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
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
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