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6·辽宁大连八中月考)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项,A、B两项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方法。
答案: C
2.1925年12月,联共(布)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配给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信息可知,苏联将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B
3.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项的任务;新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B、C两项的任务。
因此,正确的选项是D项。
答案: D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
验。
”“独特实验”主要表现是( )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题目中的“大萧条”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此时的苏联在经济上正在形成斯大林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走集体化农庄的道路。
故①③④项表述正确。
②项为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答案: D
5.右图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
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
”该宣传画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
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初现
解析:A项是错误的,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项叙述本身错误。
C项应该是工业化而不是农业集体化。
答案: D
6.(2016·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解析: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并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故C项错误;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是苏联经济改革时期的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
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错误;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体现斯大林模式弊端,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
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
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