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排名视域下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成效与差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大学排名视域下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成效与差距
作者:赵江涛胡华
来源:《高教探索》2021年第07期
摘要:基于ARWU、QS和THE三个世界大学排名,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排名表现并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对比。

我国高校总体表现良好,排名有所提升。

在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维度上进步较大,但在人才培养维度上进步较小,在科学研究维度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具体来看,在国际化维度上,与学生相比,教师的国际化水平高且进步幅度大;在社会服务维度上,整体表现优异;在人才培养维度上,雇主声誉、师生比和教学三
项指标均距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在科学研究维度上,基本研究模块表现好、进步大,卓越研究模块表现差、进步小。

就学校个体而言,国内顶尖高校如清华、北大等,综合表现良好,但在卓越研究和国际化维度上仍有一定差距。

关键词:“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世界大学排名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议题。

[1]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确定了“双一流”建设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和五方面的建设任务。

[2]2017年1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9月份公布了“双一流”建设名单,再次明确“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与方向。

《总体方案》指出“双一流”建设5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第一轮。

如今第一个建设周期已接近尾声,“双一流”建设成效到底如何?根据《实施办法》,在建设周期的期末,建设高校应发布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依据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

[3]高校自评报告是建设成效的内部审视,第三方评价结果常常作為外部审视的重要参考。

作为全球影响力较大、认可度较高的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QS)和英国《Times High Education》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名”(THE)具有很强的参照作用。

本研究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下简称U42)在上述三大排名的综合表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和分析,对探索其建设成效、找出存在差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同时,对第二轮周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排名的选定及指标分类
世界大学排名是目前较为科学的对全球范围大学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

[4]现阶段ARWU、QS、THE和美国《U.S.News & World Report》发布的“USNEWS全球最好大学排名”(USNEWS)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USNEWS发布时间较短,且在官方网站中仅公布当年的高校排名,不利于跨年度纵向对比,本研究未将其选入。

上述三大排名共包含25项观测指标,但THE没有给出教学、研究和国际视野三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得分,只能按照一级指标进行归类,这样共归结为17项指标,三大排名指标及其分类详见表1。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17项指标,我们将其分为4个维度,其中,人才培养维度包含3项指标:雇主声誉、师生比和教学。

鉴于科学研究维度指标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将其细分为基本研究和卓越研究两个模块。

卓越研究模块包括获奖校友数、获奖教师数、高被引科学家数、N&S论文数、师均得分五项指标。

其中获奖校友数、获奖教师数等几项指标尽管看似测量的是教育质量和教师质量,但实际上更是对高校卓越研究能力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高校的科研水平。

师均表现指标主要是基于几个卓越研究指标得分之和在除以专任教师数,主要也是测量卓越研究。

国际化维度共有三项指标,分别是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
视野,其中国际视野这项综合性指标中除了包含国际教师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外,还包含国际合著比例。

社会服务维度中仅有产业收入一项指标。

二、U42排名表现分析
(一)U42在排名中的横向表现
从2020年发布的三个排名来看,清华大学稳居国内高校榜首,且在ARWU、QS和THE 中排名分别为29、15、20。

北京大学对应的排名为49、23、23。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均进入前100排名。

南京大学进入前200排名。

在ARWU中,U42总体表现较好,有36所进入了500强,其中A类高校33所,B类高校3所,排名主要集中在101-200区间。

在QS和THE两个排名中,U42表现稍差,多数高校未进入前500强,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进入QS排名500强的U42共有23所,全为A类高校。

进入THE排名500强的U42共有20所,其中A类高校19所,B类高校仅湖南大学入围。

(二)U42在排名中的纵向表现
从总体来看,五年来,U42的排名稳中有进,也有部分高校排名后退。

从ARWU排名来看,U42中有31所排名进步,7所稳定,2所下降,2所未上榜。

从QS排名来看,U42中有16所排名进步,13所稳定,5所下降,8所未上榜。

从THE排名来看,U42中有21所排名进步,8所稳定,7所下降,6所未上榜。

为了更好反映出U42近5年来的发展变化及趋势,我们根据其在三大排名中的表现情况赋予分值,规则如下:在任一排名中,名次进步赋予1分(1),稳定赋予0分(0),退步赋予负1分(-1),未进入排名则不计分。

计算每所高校在三个排名中的总分,并进行排名,将其定义为进步显著型高校(3分)、进步较大型高校(2分)、进步较小型高校(1分)、稳定型高校(0分)、退步较小型高校(-1分)、退步较大型高校(-2分)和其他类型高校(未同时进入三个排名),详见表3。

进步显著型高校共有11所,占U42总数的26.2%。

这类高校在三个排名中均取得显著进步,发展较为全面。

其中,进步最显著的是中南大学,它在ARWU、QS和THE中分别进步了225名、225名、425名。

其次是重庆大学和湖南大学,在三个排名中均有100名以上的提升。

B类高校中湖南大学表现最优,在三大排名中均有所进步。

进步较大型高校共有12所,占U42的28.6%。

在ARWU中提升100名以上的高校共有6所,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排名进步超200名。

在QS中这些高校位次变动相对较
小,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提升70名位列首位,电子科技大学提升约50名。

在THE中共有8所高校排名提升过百,其中进步最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排名提升175名。

通过对五年来指标得分分析发现(QS排名中部分指标缺失,仅列入师均被引用数),这两类高校在基本研究指标中总体表现良好,尤其是被引次数指标分别提升了29.1分和17.0分,SCIE & SSCI指标和研究指标也均有10分以上的提升。

除基本研究外,这两类高校也较为重视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相关指标得分在总体上也有一定提升,但在人才培养类指标得分提升相对较少,教学指标提升6.6分。

在卓越研究类指标表现更为一般:仅在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得分中有较大的进步,N & S论文数指标得分出现小幅增长,其余三项指标得分也基本没有变化。

高校在不同指标的平均得分可以反映出此类高校的基本表现,但是国内排名较靠前的高校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图1所示,在进步显著型高校中,浙江大学五年来在两项人才培养类指标和国际化指标中进步显著。

其中,师生比指标提升了63分,教学指标提升了14.2分,国际视野指标提升了43.1分,均远高于平均水准,但在基本科研类指标师均被引用数上得分却下降了49分。

进步较大型高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有同样的趋势,只是增长或下降幅度小于浙江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的两项指标得分中也有较大提高,国际视野指标得分略低于平均水准。

纵观这些排名靠前的高校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在稳定基本研究类指标的基础上,将重心转向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如提升教师数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些重心的转移可以使它们在某一定阶段成功实现排名突破。

当然,在高校发展重心发生转移后,部分指标的得分会出现下降,如师均被引用数等,但是从这几所同时进入世界百强的高校来看,这种发展模式是可行的,效果也较明显。

进步较小型高校共有3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进步空间有限。

山东大学在3个排名中的表现差异较大,在强调科研的ARWU中进步了175名,其中高被引科学家数和SCIE & SSCI两项科研指标得分中均出现较大增长;在QS中进步40名,师均被引用数更是提升了28.7分;在THE中排名下降150名,主要原因是在教学和师生比这两项人才培养类指标得分中均出现负增长。

稳定型高校共有4所,其在不同排名中表现不尽相同。

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在ARWU中有所进步,主要体现在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和SCIE & SSCI指标上。

厦门大学在QS中进步23名,师均被引用数指标提升5.7分。

南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在QS中排名出现后退,两所高校在师均被引用数指标上分别下降了11.3分和9.4分。

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在THE中排名分别下降了200名和100名,吉林大学国际视野指标下降了3.6分,厦门大学研究指标下降了0.6分。

退步型高校共有3所,其中退步较小型高校有两所,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在3大排名中的两个排名中稳定,在其中一个排名中后退。

中国农业大学在THE排名中教学指标得分下降了1.1分,北京师范大学在QS排名中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
生比和国际教师比例四项指标中得分均下降。

退步较大型高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其在QS和THE排名中均出现退步,但由于QS排名指标数据缺失,仅能发现其在学术声誉指标中下降了14.6分,在THE排名中,国际视野这项指标得分下降。

未同时进入在3个排名中的高校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未参与排名,其二是未达到参评标准。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不参与排名的高校属于少数,除去军事类高校如国防科技大学,其余8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余下的33所高校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尽管郑州大学未进入QS和THE两个排名,但其在ARWU中进步了200名,反映了其在科研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未进入QS排名,但均在ARWU和THE排名中保持稳定,SCIE & SSCI和被引次数指标得分均有一定提高。

云南大学在ARWU中排名下降了100名,主要体现在N&S论文数和师均得分两项指标。

中国海洋大学在ARWU中保持稳定,但在THE排名中下降。

兰州大学虽然进入了ARWU和QS两个排名,但排名分别下降了100名和325名,其中,师均被引用数指标下降了23.8分,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下降了10.3分,师均得分指标下降了4.5分。

三、U42、我國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对比分析
学界多以100名为节点,将排名前100的大学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

[5][6]本研究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经得起各个主流排名的检验,所以将排名位次同时位于2020年发布的三个排名中前100名的61所高校定义为世界一流大学。

依据表1中的4个维度,将U42的均值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均值进行了对比,同时考虑到U42的表现各不相同,又特意选出了7所有望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均值进行了对比,便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的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如表5所示。

从人才培养维度看,世界一流大学的雇主声誉指标得分最高,达到83.5分。

其次是师生比和教学指标,分别为72.7、65.9分。

我国顶尖高校总体表现良好,仅有个别学校在部分指标中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如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的雇主声誉指标,南京大学的教学指标等。

因此,可以说我国顶尖高校在人才培养维度上已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

但反观我国U42的表现,其三项指标平均得分分别为34.2、42.6、39.5,均距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推进,师生比也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

这限制了小班教学的开展,老师们也就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这不利于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步较大型高校共有12所,占U42的28.6%。

在ARWU中提升100名以上的高校共有6所,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排名进步超200名。

在QS中這些高校位次变动相对较小,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提升70名位列首位,电子科技大学提升约50名。

在THE中共有8所高校排名提升过百,其中进步最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排名提升175名。

通过对五年来指标得分分析发现(QS排名中部分指标缺失,仅列入师均被引用数),这两类高校在基本研究指标中总体表现良好,尤其是被引次数指标分别提升了29.1分和17.0分,SCIE & SSCI指标和研究指标也均有10分以上的提升。

除基本研究外,这两类高校也较为重视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相关指标得分在总体上也有一定提升,但在人才培养类指标得分提升相对较少,教学指标提升6.6分。

在卓越研究类指标表现更为一般:仅在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得分中有较大的进步,N & S论文数指标得分出现小幅增长,其余三项指标得分也基本没有变化。

高校在不同指标的平均得分可以反映出此类高校的基本表现,但是国内排名较靠前的高校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图1所示,在进步显著型高校中,浙江大学五年来在两项人才培养类指标和国际化指标中进步显著。

其中,师生比指标提升了63分,教学指标提升了14.2分,国际视野指标提升了43.1分,均远高于平均水准,但在基本科研类指标师均被引用数上得分却下降了49分。

进步较大型高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有同样的趋势,只是增长或下降幅度小于浙江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的两项指标得分中也有较大提高,国际视野指标得分略低于平均水准。

纵观这些排名靠前的高校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在稳定基本研究类指标的基础上,将重心转向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如提升教师数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些重心的转移可以使它们在某一定阶段成功实现排名突破。

当然,在高校发展重心发生转移后,部分指标的得分会出现下降,如师均被引用数等,但是从这几所同时进入世界百强的高校来看,这种发展模式是可行的,效果也较明显。

进步较小型高校共有3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进步空间有限。

山东大学在3个排名中的表现差异较大,在强调科研的ARWU中进步了175名,其中高被引科学家数和SCIE & SSCI两项科研指标得分中均出现较大增长;在QS中进步40名,师均被引用数更是提升了28.7分;在THE中排名下降150名,主要原因是在教学和师生比这两项人才培养类指标得分中均出现负增长。

稳定型高校共有4所,其在不同排名中表现不尽相同。

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在ARWU中有所进步,主要体现在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和SCIE & SSCI指标上。

厦门大学在QS中进步23名,师均被引用数指标提升5.7分。

南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在QS中排名出现后退,两所高校在师均被引用数指标上分别下降了11.3分和9.4分。

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在THE中排名分别下降了200名和100名,吉林大学国际视野指标下降了3.6分,厦门大学研究指标下降了0.6分。

退步型高校共有3所,其中退步较小型高校有两所,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在3大排名中的两个排名中稳定,在其中一个排名中后退。

中国农业大学在THE排名中教学指标得分下降了1.1分,北京师范大学在QS排名中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生比和国际教师比例四项指标中得分均下降。

退步较大型高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其在QS和
THE排名中均出现退步,但由于QS排名指标数据缺失,仅能发现其在学术声誉指标中下降了14.6分,在THE排名中,国际视野这项指标得分下降。

未同时进入在3个排名中的高校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未参与排名,其二是未达到参评标准。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不参与排名的高校属于少数,除去军事类高校如国防科技大学,其余8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余下的33所高校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尽管郑州大学未进入QS和THE两个排名,但其在ARWU中进步了200名,反映了其在科研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未进入QS排名,但均在ARWU和THE排名中保持稳定,SCIE & SSCI和被引次数指标得分均有一定提高。

云南大学在ARWU中排名下降了100名,主要体现在N&S论文数和师均得分两项指标。

中国海洋大学在ARWU中保持稳定,但在THE排名中下降。

兰州大学虽然进入了ARWU和QS两个排名,但排名分别下降了100名和325名,其中,师均被引用数指标下降了23.8分,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下降了10.3分,师均得分指标下降了4.5分。

三、U42、我国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对比分析
学界多以100名为节点,将排名前100的大学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

[5][6]本研究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经得起各个主流排名的检验,所以将排名位次同时位于2020年发布的三个排名中前100名的61所高校定义为世界一流大学。

依据表1中的4个维度,将U42的均值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均值进行了对比,同时考虑到U42的表现各不相同,又特意选出了7所有望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均值进行了对比,便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的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如表5所示。

从人才培养维度看,世界一流大学的雇主声誉指标得分最高,达到83.5分。

其次是师生比和教学指标,分别为72.7、65.9分。

我国顶尖高校总体表现良好,仅有个别学校在部分指标中没有达到世界一流,如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的雇主声誉指标,南京大学的教学指标等。

因此,可以说我国顶尖高校在人才培养维度上已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

但反观我国U42的表现,其三项指标平均得分分别为34.2、42.6、39.5,均距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推进,师生比也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

这限制了小班教学的开展,老师们也就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这不利于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步较大型高校共有12所,占U42的28.6%。

在ARWU中提升100名以上的高校共有6所,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排名进步超200名。

在QS中这些高校位次变动相对较小,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提升70名位列首位,电子科技大学提升约50名。

在THE中共有8所高校排名提升过百,其中进步最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排名提升175名。

通过对五年来指标得分分析发现(QS排名中部分指标缺失,仅列入师均被引用数),这两类高校在基本研究指标中总体表现良好,尤其是被引次数指标分别提升了29.1分和17.0
分,SCIE & SSCI指标和研究指标也均有10分以上的提升。

除基本研究外,这两类高校也较为重视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相关指标得分在总体上也有一定提升,但在人才培养类指标得分提升相对较少,教学指标提升6.6分。

在卓越研究类指标表现更为一般:仅在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得分中有较大的进步,N & S论文数指标得分出现小幅增长,其余三项指标得分也基本没有变化。

高校在不同指标的平均得分可以反映出此类高校的基本表现,但是国内排名较靠前的高校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图1所示,在进步显著型高校中,浙江大学五年来在两项人才培养类指标和国际化指标中进步显著。

其中,师生比指标提升了63分,教学指标提升了14.2分,国际视野指标提升了43.1分,均远高于平均水准,但在基本科研类指标师均被引用数上得分却下降了49分。

进步较大型高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有同样的趋势,只是增长或下降幅度小于浙江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的两项指标得分中也有较大提高,国际视野指标得分略低于平均水准。

纵观这些排名靠前的高校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在稳定基本研究类指标的基础上,将重心转向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如提升教师数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些重心的转移可以使它们在某一定阶段成功实现排名突破。

当然,在高校发展重心发生转移后,部分指标的得分会出现下降,如师均被引用数等,但是从这几所同时进入世界百强的高校来看,这种发展模式是可行的,效果也较明显。

进步较小型高校共有3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进步空间有限。

山东大学在3个排名中的表现差异较大,在强调科研的ARWU中进步了175名,其中高被引科学家数和SCIE & SSCI两项科研指标得分中均出现较大增长;在QS中进步40名,师均被引用数更是提升了28.7分;在THE中排名下降150名,主要原因是在教学和师生比这两项人才培养类指标得分中均出现负增长。

稳定型高校共有4所,其在不同排名中表现不尽相同。

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在ARWU中有所进步,主要体现在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和SCIE & SSCI指标上。

厦门大学在QS中进步23名,师均被引用数指标提升5.7分。

南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在QS中排名出现后退,两所高校在师均被引用数指标上分别下降了11.3分和9.4分。

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在THE中排名分别下降了200名和100名,吉林大学国际视野指标下降了3.6分,厦门大学研究指标下降了0.6分。

退步型高校共有3所,其中退步较小型高校有两所,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在3大排名中的两个排名中稳定,在其中一个排名中后退。

中国农业大学在THE排名中教学指标得分下降了1.1分,北京师范大学在QS排名中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生比和国际教师比例四项指标中得分均下降。

退步较大型高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其在QS和THE排名中均出现退步,但由于QS排名指标数据缺失,仅能发现其在学术声誉指标中下降了14.6分,在THE排名中,国际视野这项指标得分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