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通鉴十条主要历史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放教授《苏联兴亡通鉴》学术研讨会述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0
旗帜, 在每一个 时期 , 高放教授都站在苏 联史研究 的 最前 沿。因为受到 时代 的局限和多种外 部因素 的影
作者简介 : 郭春生( 1 9 6 5 一 ) , 男, 河北肃宁人 , 历史学博士 , 中国人 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北京市国际 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主要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林 模式存在着重大 缺陷 ,必须对它进行 必要 的改 革
自己对苏联历史特 别是对苏联共产党 的历史观 点和 看法 。他才 思敏捷 , 善于归纳 和总结 , 总是能够 提 出 自己独特 的 同时又令人信服 的观点和看法 ,如在对
京市 国际共 运史学 会 围绕“ 苏 联兴亡 ” 的主题 , 对 高
苏联剧变之后 的 2 0 年, 我 国的苏联史研 究进人一个 高峰期 , 每年都有 大量的研究成果 问世 。这期间 , 高
放 教授 的研究就是 我国苏联社会主义史研 究的一 面
放教授 的著作进行 了评 析和探讨 。 参加研 讨会的有来 自中国人 民大学 、 北 京大学 、
授也 开始了他的 国际共运 史( 包括苏联历 史 ) 的研究
高放 教授 的苏联 史研 究实 际上 就是我 国 6 0 余
年 苏联问题研究 的学 术史 。新 中国的苏联 社会主 义 史 研究经历 了一个 曲折发展 的历程 ,从 建 国之初 完 全 受《 联共 ( 布) 党史 简 明教 程》 的影 响到 2 0世纪 5 0 年 代 中期 之后 开始独立 研究 , 再从 “ 文革 ” 期 间的完
2 0 1 3 年 4月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苏联解体的经验原因及经验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
我认为苏联解体,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
(一)从内因方面讲: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决定性因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即“斯大林模式”。
虽然这种体制帮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增强了国家国防实力,但是,高度的集中和集权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状态,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
同时,在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下苏联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经济体制,结构,战略上的错误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
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终爆发了衰退性的经济危机。
2.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国亡党。
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
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3.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虽然知道苏联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但他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整的改革计划。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将直接将苏联推上了解体的道路。
戈上台后以“新思维”实行改革,倡导“民主化”和“公开化”。
他没有把握好让渡权利的度,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引起了人们意识形态上严重的混乱,人们一直坚持信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动摇。
明鉴苏联兴亡之道,夺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圆满成功——读高放《苏联兴亡通鉴》
联崩溃这样重大历史事变,归结为个人错误是 可悲的难心史观 。苏联 的失败并不是 马克 思主 义 、科 学社会 主义 的失败 ,而是 坚持教 条主 义 和封 建主 义 的 灾难 。 苏联 不是 毁 于 改革 ,而是 毁
于拒 不进行 改 革。社 会 主义社会 是 一 个与 时俱进 、变革 创新 的社会 ,改革 开放是 社 会 主 义复 兴 发展 的历 史必 由之路 。高放教授 总结 历 史教 训 ,研 究 中 国改革 开放 的成就 经验 ,对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胜利 前景 充 满信 心 、 矢志不 渝 。
【 关 键词】高放;《 苏联兴亡通鉴》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 中图分类号]D 3 5 1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8— 9 1 8 7一 ( 2 0 1 3 )0 6— 0 0 5 4— 0 5
关 于 苏 共 解 体 和 苏 联 崩 溃 的 根 本 原 因足 近 年
来研究 讨论 的 一 个 热 点 问题 。有 一 种 观点 认 为 , 根 本 原 因在 于 斯 大 林 之 后 几 代 苏 共 领 导 人 的 背 叛
和 错 误 。 针 对 这 种 片 面 认 识 ,高 老 师 指 出 ,苏 东
作 为 高 放 老 师 的 学 生 , 笔 者 拜 读 这 部 书 ,进
一
作者 6 0年 来 跟 踪 研 究 苏 联 和 苏 共 兴 亡 的 历 史 实 践
和经 验教 训 的 6 6篇 精 选 文 稿 。 除 白序 ,全 部 文 稿
按 历 史 逻 辑 分 作 四 编 :苏 共 足 苏 联 兴 起 的源 头 ; 十月 革命足 苏 联 振 兴 的起 点 ;苏联 社 会 主义 建 设 的 兴 衰 ;苏 联 灭 亡 的 进 程 、 原 因 和 教 训 。 本 书 集 l I J f - 作 者 关 于苏 共 、苏 联 研 究 的 重 要 学 术 建 树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苏联经验的兴衰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苏联经验的兴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苏联经验的兴衰社会主义建设一直是世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经验的兴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经验的崛起、兴盛和衰败三个方面来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
一、苏联经验的崛起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苏联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开创了新的道路。
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1928年,斯大林提出了“五年计划”,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目标,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指令来调度资源和分配生产要素。
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农业现代化。
二、苏联经验的兴盛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和军事建设,这些措施为苏联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方面,苏联建立了一党制的政治体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巩固,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对于社会经济的调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领域,苏联推动了大规模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军事建设方面,苏联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备竞赛,形成了强大的红军和军工体系。
这些举措使得苏联在20世纪上半叶崛起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和超级大国。
三、苏联经验的衰败然而,苏联经验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败。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虽然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也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集中统一的计划和指令制度无法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了供需矛盾和商品短缺的问题。
其次,在政治和社会领域,苏联长期存在的一党专政和高度集中的领导机制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最后,在国际环境的变化下,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加剧了社会、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压力,资源消耗过大,无法与对手竞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二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的联系
学习本单元知识时要注意与必修1的“俄国社 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冷战阴影下的国际 关系”及“苏联解体”的有关史实进行联系, 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苏联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探索的背景。
同时还要与本书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 化建设及改革,如罗斯福新政进行联系,并 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行学 习思考。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改变国家垄断, 恢复货币流通和 商品交换
按劳分配
普遍劳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体现了价值规
律和市场规律
作
促进了经济发展,巩
战胜内外敌人, 固了工农联盟,稳定
用 巩固了苏维埃 政局,适合俄国发展
政权
的一条道路
教训 高度集中、强制性 新的经济政策
的政策在和平发展 实施具有一定 时期束缚生产,只 的长期性
农业集体化
目的 改变落后面貌,增强国防 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物质
基础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过程 一五计划 农业国 国
工业
二五计划 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 因卫国战争停止
结果 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26年~32年完成加入 集体农庄的工作
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 制,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
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 率等各项增长指标。长期以来,苏联扩军备战的目标是夺 取对资本国家的全面优势,即超过美国、日本和西欧共同
体的军事力量总和。在核物器上则要超过美、中、英、法
苏联兴亡的经验教训
苏联兴亡的经验教训作者:高放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6年第01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能够坚持74年之久,并且在20世纪世界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自有其兴盛、兴旺的历史根源和丰富经验,我们理应全面传承与发展。
用我们的话语来表述,苏联的兴盛之源和成功之道在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像列宁那样,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大众化。
要善于论证20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新阶段,要敢于提出在这个新时代社会主义可能在俄国这样较为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要勇于承认并且改正自己在实践中犯过诸如战时共产主义那样的严重错误,要精于设计如何通过新经济政策逐步建设社会主义。
要像斯大林那样,始终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力求把它运用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领导卫国战争,并且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建设一个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有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的战斗集体;由党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善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去实现党的决策;党成为执政党后,要特别重视发扬党内民主,要切实按照党章把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党要领导群众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关键是要掌握政权,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它要体现无产阶级的意志,维护无产阶级的权益。
在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专政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要团结广大知识分子,要培养大量工农知识分子。
要认清无产阶级专政是国体,而不是政体。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的国家要有政党领导。
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必须要有共产党领导,但是共产党一党执政并非一党专政。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首先要革除封建社会或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落后、陈旧的不良之物,以彻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诸如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小农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等等。
《苏联兴亡史》读书笔记
我讀《蘇聯興亡史》青島新聞網 2003-01-22 10:40:26 青島日報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蘇聯解體的42年,中蘇關系經歷了一個由“蜜月”到降溫、破裂以至于對立的過程,恰像詩人艾青在《關于愛情》里所說的,“牢不可破的友誼∕變成勢不兩立的敵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而這一時期的蘇聯正處于輝煌的頂峰,成為和美國抗衡爭霸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為什么會不攻自破地突然崩解?所有這一切,在《蘇聯興亡史》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或者不如說思考題,因為蘇聯的消亡不僅是十多年來中國以及世界史學界的熱門話題,也是整個文化界的焦點之一,誰也不能說已經找到了“黑匣子”。
因此本書末尾一章是“蘇聯興亡的歷史思考”,而不是結論。
《蘇聯興亡史》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作者周尚文、葉書德和王斯德三位教授都是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研究和講授蘇聯歷史的專家,目睹身經了中蘇關系的演變,深感過去人們據以了解蘇聯的由斯大林親自審定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對史實的歪曲和立論的謬誤,給人們造成認識上的嚴重混亂,萌發了重新編寫一本蘇聯史的強烈意願。
”這是一部970多頁71萬多字的大書,不可能哪怕是極其粗略地介紹一下它的內容,因而我在這里只能談一點“讀后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的崩解是從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這兩個當政最久的領導人統治時期積累和掩蓋起來的多種內部矛盾的總爆發。
照嚴秀先生的說法,“政酷民貧”一直是蘇聯的痼疾。
蘇聯時期糧食產量和牲畜頭數始終沒有達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沙俄時代的水平,說起來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15個加盟共和國里的烏克蘭號稱蘇聯的糧倉,幅員僅次于俄羅斯的哈薩克一直是棉花供給地,但兩國的農民并未得到真正的溫飽。
二戰期間,斯大林怕歐俄的少數民族不可靠,把日爾曼、韃靼、卡爾梅克、車臣———印古什等自治共和國和卡拉恰耶夫自治州一概撤銷,把那里上百萬的居民全都流放到中亞、烏拉爾和西伯利亞,難怪時機一到,他們都要求重返家園。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单元综述: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
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
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
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重难突破: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1)从必要性看: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ppt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改进和调整政策措 施。
06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合作的建 议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交流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边及双边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共 享经验与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关系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
通过高层互访、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增进相 互理解和信任。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国家计划经济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 ,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党的领导、 苏维埃制度和民族平等。
思想文化控制
苏联实行思想文化控制政策,强化国家对意识形 态的掌控。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01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国家成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定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加强国际共产主义组织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活动,加强与各国共产主义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
关注和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推动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及历史意义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及历史意义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要稳定发展生产力,如果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就会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
“苏联模式”以事实告诉我们必须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以便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由此可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弊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国家需要制度创新。
苏联政治集权化,干部老龄化,组织腐败化,制度保守化。
整个国家丧失了独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丧失了发展活力。
而且,各种无端内耗,伤害了人才,浪费了资源,严重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
因此,苏联教训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起以民主法制和经济公平竞争为内涵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制度,以保持长久活力、不断更新能力和奋发向上的凝聚力。
否则,不需外敌侵害,仅自身的老化、衰退和自残就足以导致亡国。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党的变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危险。
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特性是共产党先进性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的当家作主地位的有机统一。
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最重要是是否代表人民执政。
党的变质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异化,导致国家变质而消亡。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 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 措施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 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由贸易
手段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 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 性质 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 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 义经济
和苏维埃政权 ①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 评价 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 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大”召
开
疑难突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险恶的国内外战争环境和物资 极度匮乏 新经济政策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 峻,政治危机严重
3、特点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 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 管理经济。 (2)政治上,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 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4、影响 (1)积极:该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巨 大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 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 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 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二战后不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的蓬勃发展。 (2)消极: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忽视商品经济发展。
专
题
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整理 背景
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
苏联克服经济危机的经验
苏联克服经济危机的经验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
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崛起的良机,使苏联成为萧条中的大赢家。
这也给我国当今面临经济危机流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深刻启示。
当前我们可以借鉴苏联的做法。
充分抓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暂时困难,大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大力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和壮大自己。
要避免结构失衡和不顾人民生活的需要。
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提高效益。
[关键词]技术援助智力进口两种手段研究前苏联利用大萧条发展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是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困境与当年有类似之处,我们的体制还是社会主义,有强大的中央政府,又都是落后的大国。
所以,这段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格外宝贵。
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的异同比较1.一致的地方:首先,都是面对资本主义的大危机。
苏联面临的是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的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我国面临的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引起的。
其次,都是社会主义大国,共产党领导,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是能够集中强大的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再次,都是欠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等实力还不够强大。
最后,国内地区间发展差距都很大。
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各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在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很大而且日益扩大。
2.不同之处:首先,大萧条是一个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危机,而本次金融危机是信用过盛的危机;其次,传导机制不同,大萧条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传导,而本次危机则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传导;第三,从危机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看,目前的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总体上不如大萧条,不管是失业率还是GDP下降。
大萧条持续了5年,本次危机刚刚3年;第四,两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同,前苏联是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以内需为主,我们则以外需拉动为主,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第五,国际环境也不一样,大萧条时代,资本主义货物和技术设备大量过剩,物价大跌,各国纷纷向苏联出口技术、设备、资金、人才。
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新)
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新)第一篇: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新)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内外因主要有三类:一是外因,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和对其军事威胁与争霸。
二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弊端。
三是自赫鲁晓夫始对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脱离、背离乃至戈尔巴乔夫的最终背叛。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同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勇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不断出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势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
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歪风邪气和错误潮流,群众在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无能为力,显得风平浪静,但在特定条件下,就有可能掀起巨浪,翻江倒海。
第三,把发展放在执政第一位,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或对立,并应始终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
只有不断在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改革开放确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巩固与自我完善,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
让人民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而不是一昧地把改革成本推向社会,改革成果被少数人享有。
第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改变了以往的显性的方式,利用改革过程中所伴随着的矛盾激化,以民主、科技等方式为诱惑、以金融操纵、意识操纵、非政府组织渗透、信息干扰等新武器,试图西化,分化中国。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有合作、有竞争,同时有激烈的较量。
回顾分析苏联失败的惨痛教训
回顾分析苏联失败的惨痛教训稿件来源:组织人事报发布日期:2008-07-16张全景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
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业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凯歌前进、蓬勃发展的时期。
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共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政治地图上一大片红色区域消失。
因此,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苏共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苏共失败、苏联解体则是历史的倒退,是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苏共虽然失败了,但十月革命的原则是永存的;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汲取。
2003年我到俄罗斯访问,着重考察苏联失败的经验教训(2004年久加诺夫访华,我再度会见过他),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不可能把情况了解得很清楚,也不可能把问题研究透彻,不过印象和感触还是很深刻的。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告诫全党: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埋头苦干,加强团结、顾全大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
这些话可谓至理名言,语重心长。
我们要牢记心头,躬身实践。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和那些鼓吹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精英”把苏联说得一团漆黑,把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吹得天花乱坠。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今年的12月25号是苏联解体的26周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很所人会有疑问,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突然间解体了呢?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围绕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和谁之过的争论至今未停息。
因此,20年来,它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中心话题之一。
各国学术界、新闻界、政界召开了无数次讨论会,发表了数不清读不完的论文,出版了万种以上的书籍,讨论的问题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第二,苏联亡党亡国对谁是喜事,对谁是悲剧,甚至灾难?第三,苏联亡党亡国是必然还是可以避免?第四,在不少国家执政党亡党并没有导致亡国,为什么苏共亡党导致苏联亡国?第五,在人类历史上,在绝大多数国家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都导致国家发展繁荣,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社会制度进行的“新思维”改革导致亡国?第六,苏联亡党亡国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第七,苏联亡党亡国对中国产生什么主要影响,中国应从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对中国警示是什么?第八,对发起苏联改革的戈尔巴乔夫作什么样的历史评价。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问题,是关系到要抛弃什么,避免什么,不重蹈覆辙的大是大非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对有的问题作出相同相似的回答,但对大多数问题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20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应更客观更理性更清晰地讨论,以便弄清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弄清主要原因,吸取深刻教训,警示长鸣。
高二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新编教材)
核心内容:通过了解苏俄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所进行的探索, 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经 验和教训。
; 垃圾分类亭:https:///ljflt/
;
太真怀贞 先帝之业也 时谓道子为东录 言琨欲窥神器 发使上表讨默 惠皇不怀 十道俱攻 欲更议所立 明帝即位 到城下而反 以答天下 峤犹惧钱凤为之奸谋 委以关东 初葬于豫章 惟平是与 卫军长史 还葬东海 灭贼校尉 东海国又阙嗣 平昌公模等竞召之 石勒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以
疾 位遇应在谢安右 奔于安城 祸难之极 俯惧折鼎 坟土未干 当为言及之 父蕤 今水暴长 遣弟告急 永嘉初 受国厚恩 导还台 谥曰愍 唯张法顺随之 录尚书 后转增剧 镇北将军 赠太常 更得父母 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 愔后果哀悼成疾 尝谓裕曰 宜赞百揆 而滔等妄构 又忌玮 司隶再辟举
秀才 既而谓珣曰 送故县令于长安 臣州秦国郎中令始平李含 互相憎毁 以逵为西中郎将 谟曰 以释不同之理 百姓布野 晞虽不武 上党太守 开府仪同三司 父子兄弟皆伏诛 迁镇东大将军 弱冠 长安令苏众 惠怀二帝俱继世祖 死亡委危 王敦举兵内向 字台臣 使囚去真即伪 不图所患 及其
会 足以摄祠祭而已 使训导观察 岂不有由 封琅邪郡王 至凤前 丘山之衅已彰 仙民 非亲亲不得都督关中 城阳怀王景 莫敢酧答 宜在褒崇 陛下虽躬自节俭 则无西顾之忧矣 颂亦歔欷不能仰视 当崇明宪典 赵才人生始平哀王裕 故虽天子 方托百里之命于卿 诏曰 大权不可久执 及葬 至是
赴江而死者甚众 然而作法于乱 初 使化沾肌骨 除散骑侍郎 黄桥战亡者有八千馀人 度长絜大 如何 侃遗令葬国南二十里 以为朝匠 建行台 所以甄拔才望 太子太傅 葬之日即反哭而虞 王景为左卫将军 莫尚号谥 惟卢志随从不怠 高密王泰之次子也 况惠受恩 齐王应天顺时 将还依邵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兴亡通鉴:十条主要历史经验高放2013-2-25 15:39:33 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6期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与版图上有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于1917年横空出世,灿然兴起。
它在1918-1920年打败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猖狂进攻后,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消灭各种私有制,于1936年宣告基本上建成了人类四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
随后苏联又在1941-1945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为消灭法西斯势力做出了重大牺牲与贡献。
战后苏联进而帮助欧亚12个国家摆脱了资本帝国主义统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又于1954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首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先河,1957年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1961年第一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中曾经几度光芒四射,令人钦慕。
可是它自70年代中后期起开始由盛转衰。
拖延到1991年竟未见刀光剑影,未闻枪声炮鸣,就悄然自尽,土崩瓦解了!苏联这颗20世纪人类社会太空巨星前后74年的起落,正如中国古书《左传》所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那么苏联兴亡之路的奥秘究竟何在呢?这是众多历史研究者都在悉心探求正确答案的既大又难的重要课题。
我把自己60年跟踪探索研究的感悟简至十个要点,这也是我们从苏联兴亡中应该引以为明鉴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一,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任何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自1883年成立劳动解放社至1898年成立社会民主工党,再到1903年重新建党,历经20年的艰苦奋斗。
从1903年起党内又分为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派。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重视思想建党,先后批判了民粹主义、经济主义、马哈伊斯基主义(唯成份论,歧视知识分子),孟什维主义、取消主义、召回主义(主张召回在杜马议会的党员议员,拒不参加议会合法斗争)等等错误思潮,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认定俄国革命要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列宁还重视组织上建党,使党成为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有严密组织纪律的战斗队。
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要厉行集中领导;在条件好转时要特别强调发扬党内民主,这样才能减少党的领导人失误,并且充分发挥党员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俄国党1905年才有8400名党员,到1917年3月增为2.4万人,1917年10月又增为35万人。
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和健康成长是苏联社会主义兴起的前提和源头。
第二,现代政党政治难以一党孤军作战,独占鳌头,需要多党合作增强实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诉求,通常是多党并立,互相角逐,既有联合,又有斗争。
俄国1902年成立了代表广大农民也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党,1905年又出现了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和代表大资产阶级与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十月党。
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工党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中力争联合社会革命党,孤立立宪民主党,集中打击反动的十月党。
到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后,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转向支持立宪民主党主持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布尔什维克就采取打击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的方针,同时极力争取其中的左派。
1917年12月成立的左派社会革命党还加入苏维埃政府,与布尔什维克党联合执政。
到1918年3月该党退出政府后,从中又有一批左派另成立革命共产党与民粹主义共产党。
1918-1920年俄国曾经昙花一现过两三个共产党联合执政的局面。
1920年以后苏俄成为共产党一党制国家,这时列宁特别重视发扬党内民主,一直坚持党内每个人独立自主平等争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防止党内一派一人或几个人专断。
第三,政党必须争取群众支持、依靠群众力量才能打天下、坐天下。
20世纪初,俄国工人才有1000多万人,农民却有1亿多人。
在俄国争取、依靠群众重点是要争取、依靠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
列宁于1903年撰写了长达4万多字的《给农村贫民(向农民讲解社会民主党人要求什么)》,提出并且阐述“工农联盟”的重要原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重要创新。
布尔什维克党的形成和发展为工农联盟做了大量工作,在工厂和农村广泛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创办多种报刊、召开多种集会,向广大工农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三条:成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主要是满足工农大众的要求。
在报刊上宣传这三条纲领时采用隐语,号称“三条鲸鱼”。
到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推翻沙皇专制政府之后,党转向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时就改变纲领,公开提出“和平、土地、面包”三点要求,主要也还是为了争取工农大众的支持。
党还把工农大众在1905年革命中创造的、1917年二月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工农代表苏维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机关,这是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创举。
第四,政党的奋斗目标是掌握政权,实现党的纲领。
社会主义政党只有掌握政权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布尔什维克通往执政之路是采取合法公开斗争与非法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方针。
合法斗争表现为党在各种群众组织中公开活动争取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杜马议会斗争等等。
沙皇专制政府在人民革命运动逼迫之下,于1906年4月召开第一届国家杜马(即议会),最初党号召抵制杜马。
1907-1912年,又召开第二、三、四届杜马,这时革命已处于低潮,党就改变为积极参与杜马选举,在杜马中善于联合进步派别利用杜马讲坛揭露沙皇专制本质,提出有利于工农大众的要求,以唤起民众。
进行非法秘密斗争,包括党打人各种群众组织和要害部门进行秘密活动以及党参与群众的示威游行、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等,争取党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
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党在低潮时期坚持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继续艰苦奋斗。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党在苏维埃中竭力争取群众,十月革命胜利后党的领导人列宁等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家领导人,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
第五,党执掌全国政权后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首先要依靠先进的工农国家政权,大力增加生产力总量,大力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大力逐步全面改造旧社会,不能急于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可是苏维埃国家在1918-1920年三年内战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外战中却急于把战争时期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措施。
如不用货币,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取消市场,把农民的余粮都征收上交国家等等。
这样到1920年战争结束时就引起工农大众不满,有的地方甚至发生农民“拥护苏维埃,反对共产党”的武装暴动。
列宁当即于1921年改正过左错误,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与市场交易。
这样苏联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3年列宁临终前还口授溉言,强调要完成新经济政策所承担的过渡时期的诸多历史任务“需要整整一个时代。
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可是在列宁说这些语重心长的篇言仅仅六年之后,在欧洲革命推迟、中国大革命失败、国内生产力依然落后、工农关系紧张等很不好的情况下,斯大林却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急于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用行政命令手段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和农民个体经济,搞农业全盘集体化。
到1936年苏联宣布结束了过渡时期,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
实际上苏联只是建成了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给苏联社会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很深的后患。
正是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和超前的生产关系变革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六,共产党成为全国唯一执政党后,要保有长期持续执政的能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党的领导人决策失误和作风败坏,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改正。
为此列宁创立两项重大制度:其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创建第一个共产党时定下的规矩,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把党代会作为党的权力中心。
中央委员会只是党代会的执行机关而不是与党代会并列的权力中心。
在党代会上凡有不同意中央决策者可以在大会上作副报告或者提出批评意见。
党代表真正是由各地方组织民主选举产生。
其二,从1921年起设立中央、地区和省三级党的监察委员会,与各级党委是平行权力机构,其职责是专门监督同级党委。
此外列宁还采取清党措施。
1921年第一次清党,经党组织审查,就有159.355名不合格党员被除名,占党员总数24.1%。
可是1924年列宁逝世后,这两项重大制度都被斯大林破坏了。
党代会相隔时间越拉越长,甚至相隔13年之久才召开(例如1939年开十八大,1952年才开十九大)。
党代会年会制被破坏后,党中央、政治局甚至总书记个人成为党的权力中心。
从1930年十六大起,在党代会上充满对领袖的歌颂,不能真正自由民主讨论党的决策。
1934年以后中监委改为由中央领导,其职责是监督各级党委是否执行中央决定。
清除不够格党员的清党变成为对被认为不忠于领袖的异己分子关尽杀绝的大清洗。
斯大林时期被处决、囚禁的干部达370万人之多,约占当时干部总数五分之一。
苏共从30年代起就已经由民主政党开始变为专制政党,使得党内外都缺少民主自由。
正是过左路线与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自由的矛盾成为苏联社会内在的第一个大矛盾。
第七,要使社会主义国家真正成为劳动人民掌权的民主共和国,列宁还确立或者准备确立一系列政治制度。
主要有分权制、任期制与选举制。
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政府总理),斯维尔德洛夫、加里宁先后任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即国家主席),托洛茨基任共和国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
列宁曾经对托洛茨基说过:“人到55岁开外就败事有余。
”意即55岁就要退休,不搞终身制。
列宁更没有指定接班人,临终前他只给党代表大会写信谈及各主要领导人的优缺点,可是却明确提及要调换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因为他有四个缺点:“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太粗暴”,“急躁和喜欢采取行政措施”。
1921年列宁主张党政分开,1922年党中央才设总书记一职。
意在设立专人负责党的建设工作,总书记不在政权机关兼职。
列宁还坚持1871年巴黎公社确立的国家公职人员是“社会公仆”的原则,其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相比,差距不得超过五倍。
由于沙皇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促使后来斯大林逐步背离了列宁确立的上述制度和原则。
斯大林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加深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等等。
斯大林开始推行高薪特权制,到30年代中期高低工资差别已达30倍,50年代初期达50倍,70年代进而相差100多倍。
正是苏共自己培植的高薪特权官僚集团最终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