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3号等油茶良种在遂昌试验初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茶(Camelliaoleifera )的选优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已选育出200多个油茶高产无性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其中普通油茶类型的长林系列是一批生长势旺盛、高产稳产、抗病虫性较强、含油率较高的油茶无性系。
浙江省遂昌县现有普通白花油茶面积5400hm 2,其中投产油茶面积4870hm 2,存在品种老化混杂、油茶产量低的现状。
为提升油茶产业经营水平,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故2012年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实验中心引进油茶长林系列(3、4、23、53号)[2]
4个品种进
行栽培试验,旨在筛选出更适宜遂昌本地种植的油茶长林品种,为低产油茶更新换代提供新品种。
本文通过对4个长林品种栽培6年后的树高、冠幅生长量展开综合评价,以期为当地引种长林油茶高产无性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遂昌县大柘镇、新路湾镇、
金竹镇(118°41′~119°31′E,28°13′~28°49′N);根据县气象站资料得知,该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
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极端最低气温-9.7℃,极端最高气温为40.1℃。
全年>10℃的积温为5653℃,天数为273天,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10mm 。
各试验地均为山坡地,土壤属山地红壤,但面积海拔及有机质含量各不相同(表1~2)。
表1
试验地概况
表2
试验地土壤(0<土层厚≤40cm )养分
1.2试验材料
试验苗木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实验中心(浙江
省富阳市)引进,油茶无性系长林系列中的长林3号、4号、23号和53号为供试对象,苗木规格为2年生无性系嫁接裸根苗,平均苗高60cm 以上,地径0.6cm 以上;基肥选用湖北洋丰集团生产
乡、镇大柘镇新路湾镇金竹镇
土名杉树坞仓山大平
面积/hm 2
121411
海拔/m 450500550
坡度/°302015
土层深度/cm 805060
原地类杉木采伐迹地新造旱地新造旱地
长林3号等油茶良种在遂昌试验初报*
钟子龙
唐昌贻
周智峰
严志伟
(浙江省遂昌县林业局,遂昌323300)
文章编号:1001-9499(2018)03-0037-03
林业科技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
第43卷第3期
2018年5月
Vol.43No.3May 2018
*浙江省遂昌县林业科技项目“油茶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2011SY06)
摘要:2012年引进无性系长林油茶(3、4、23、53号)4个品种,经过6年栽培试验,其结果表明:长林4号、长林53号与长林3号、长林23号树高、冠幅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4号与长林53号之间差异不显著;长林3号与长林23号之间差异也不显著;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试种生长好的长林3号与长林23号品种,其幼树生长量不及长林4号和长林53号品种。
由此可见,低产油茶更换新品种时须慎重,必须选择在本区域试种表现出生长好、适应性强的作为主栽品种。
长林4号、长林53号这2个品种可作为遂昌县低山区油茶更新换代的新品种进行全面推广。
关键词:长林油茶;无性系;栽培试验;遂昌中图分类号:S 794.4,S 723.9
文献标识码:A
乡、镇
大柘镇新路湾镇金竹镇
土名杉树坞仓山大平
pH 值
5.35.45.2
土壤有机质/g ·kg -131.533.730.9
全氮/g ·kg -11.61.91.3
全磷/g ·kg -10.92.10.7
全钾/g ·kg -16.37.25.9
水解性氮/mg ·kg -1151.3165.2148.7
速效钾/mg ·kg -1140.9149.3137.1
有效磷/mg ·kg -1
2.3
3.71.8
的“洋丰”牌复合肥(N15+P2O515+K2O15)。
1.3试验设计
油茶造林在杉木采伐迹地进行。
将杉木伐根全面清除,平整土地后,开始挖穴。
造林穴规格为40cm×40cm×30cm,每穴施复合肥250g,株行距200cm×300cm,种植密度1650株/hm2,于2012年2月底前完成造林工作。
在大柘镇、新路湾镇和金竹镇各设一个试验区,共计3个试验区,每个试验区选择16个1000m2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地块作为试验样地。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个品种在每个试验区进行4次重复,每个品种每次重复需要1个试验样地,3个试验区共计48个试验样地。
造林6年后,从每个试验样地中心地段随机选取15株油茶植株,用300cm钢卷尺测量其树高和冠幅,3个试验区共测量720株。
1.4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017年10月15~16日,按照试验设计调查每株油茶的树高、冠幅生长量。
并采用DPS软件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冠幅(cm)=上下宽+左右宽
2
2结果与分析
由于长林系列油茶苗为无性系嫁接苗,有部分油茶的主秆不明显,还有造林6年后的油茶实际林龄为8年生的幼林,故只有少量茶树开始挂果,所以,对油茶主秆分枝下直径和产量不作比较分析。
由于油茶树的高低、冠幅的大小是体现品种优劣的外部特征,能直接反映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水平。
因此,本文对4个试验品种的树高、冠幅生长量进行分析,研究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差异水平。
2.1各品种间树高、冠幅生长量比较
由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表3)可知,在大柘镇试验区,树高最高的是长林4号,平均为219.5cm,最低的是长林23号,平均为168.8cm,两者相差50.7cm;冠幅最大的是长林4号,平均为175.1cm,最低的是长林3号,平均为150.6cm,两者相差24.5cm;在新路湾镇和金竹镇试验区,树高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32.6cm、119.4cm,冠幅
最大的与最小的相差40.7cm、43.2cm。
由此说明,虽然同样都是油茶的优良品种,但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是有差异的。
另外,在新路湾镇和金竹镇试验区,冠幅生长最好的品种是长林4号,树高生长最好的却是长林53号;而大柘镇试验区树高、冠幅生长最好的是长林4号这个品种。
这说明在4个长林系列的油茶优良品种3、4、23、53号中,4号、53号这两个品种比3号、23号这两个品种更适宜在本区域低山区生长。
表3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
注:表中3号表示长林3号、4号为长林4号、23号为长林23号、53号为长林3号。
下同
2.2各品种间树高、冠幅生长量方差分析
为验证各品种间的树高、冠幅生长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故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4)显示:4个无性系树高、冠幅生长量之间除金竹镇试验区中油茶冠幅生长量之间F值5.5039<F0.01=5.95>F0.05=3.49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余的均达到极显著。
为此,有必要对各品种进行多重比较。
表4树高、冠幅生长量方差分析
注:F0.05=3.49、F0.01=5.95
2.3各品种间树高、冠幅生长量多重比较
由多重比较(表5)可知:在大柘镇试验区,长林4号与长林3号、长林23号树高、冠幅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长林4号与长林53号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新路湾镇试验区,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3号与长林23号树高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53号与长林4号之间差异不显著;长林4号与其他品种之间的冠幅生长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金竹镇试验区,长林53号与长林4号、长林3号、长林23号树高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4号、长林53号、树
高
冠
幅
均值/cm
F
P-value
均值/cm
F
P-value
试验地点
品种3号
185.2
150.6
23号
168.8
152.8
4号
219.5
175.1
53号
201.3
163.4
10.8592
0.0010
10.8274
0.0010
3号
153.4
83.9
23号
137.1
97.7
4号
158.1
124.6
53号
169.7
101.7
9.9716
0.0014
35.0557
0.0001
3号
229.4
181.5
23号
166.5
162.5
4号
236.7
205.7
53号
285.9
191.9
27.0670
0.0000
5.5039
0.0130
大柘镇新路湾镇金竹镇因子
品种
大柘镇
新路湾镇
金竹镇
3号
185.2
153.4
229.4
4号
219.5
158.1
236.7
23号
168.8
137.1
166.5
53号
201.3
169.7
285.9
树高/cm
3号
150.6
83.9
181.5
4号
175.1
124.6
205.7
23号
152.8
97.7
162.5
53号
163.4
101.7
191.9
冠幅/cm
38
长林3号与长林23号冠幅生长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长林53号、长林3号、长林23号之间差异不显著。
由此可见,长林4号、长林53号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生长旺盛等优势,这与杨承荣等[3]在贵州地区引种试验的结果相同,特别是长林4号品种,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4]和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5]试种的结果也同样表现出生长好、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
不过长林3号、长林23号这2个品种,虽然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5]试种时,树高、冠幅生长量表现很好,但在本区域种植长林4号和长林53号品种比长林3号、长林23号这2个品种好,所以,长林4号和长林53号品种可作为油茶更新换代的新品种,在本区域低山区大力推广栽培。
表5各品种树高、冠幅生长量LSD法多重比较分析
3结论与讨论
3.1长林系列4个高生长量之间的差异性在3个试验点中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树冠生长量之间也都达到显著水平以上;长林4号、长林53号品种与其它品种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
从树高、冠幅生长量来看,长林4号、长林53号高于长林3号、长林23号,加上油茶幼树的营养生长直接关系到结果期的油茶产量[6],幼树生长量高,以后油茶产量也就高。
为此,长林4号、长林53号油茶无性系品种,可作为本区域低山区油茶更新换代的新品种,对遂昌现有5400hm2低产普通白花油茶进行更新改造。
3.2长林3号、长林23号油茶良种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5]试种时,表现出生长好、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而在本区域种植时,幼树生长表现就没有长林4号和长林53号品种好,为此,建议广大茶农在低产油茶改造时,必须选择经过试种,且适宜在本区域环境条件生长的品种作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
参考文献
[1]庄端林,周启仁,姚小华,等.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姚小华,庄端林,王开良,等.图说油茶高效生态栽培[M].
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9.
[3]杨承荣,杨正怀,严明先,等.长林油茶无性系引种栽培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2011(3):22-24.
[4]杜洋文,邓先珍,周伟国,等.油茶长林品种引进及综合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1428(3):96-100.
[5]彭云金,鲍克辉,周伟国,等.长林3号等油茶品种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10.162(2):33-35.[6]陈璐,郎南军,李甜江,等.施肥对油茶林分发展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1(12):177-179.
[7]舒夏竺,海光,徐平,等.9种间种植物对油茶幼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6,41(3):30-32.
第1作者简介:钟子龙(1971-),男,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8-02-23
(责任编辑:李丹)
试验地点
大柘镇新路湾镇金竹镇品种
4号
53号
3号
23号
53号
4号
3号
23号
53号
4号
3号
23号
均值/cm
219.5
201.3
185.2
168.8
169.7
158.1
153.4
137.1
285.9
236.7
229.4
166.5
F0.05
a
ab
bc
c
a
ab
b
c
a
b
b
c
F0.01
A
AB
BC
C
A
A
AB
B
A
B
B
C
树高
品种
4号
53号
3号
23号
53号
4号
3号
23号
53号
4号
3号
23号
均值/cm
219.5
201.3
185.2
168.8
169.7
158.1
153.4
137.1
285.9
236.7
229.4
166.5
F0.05
a
ab
bc
c
a
ab
b
c
a
b
b
c
F0.01
A
AB
BC
C
A
A
AB
B
A
B
B
C
树高
龙
田
共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