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古诗文原句。
(选作其中4小题)
①______,______。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③______,彩彻区明。
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④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⑤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 ,______”乎。
(《岳阳楼记》)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素园虽然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设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B. 桑丘一声不吭,递过去一块布,心里暗暗感谢上帝没叫主人明白是怎么回事.
C. 对于书画家而言,毛笔、墨瓶、宣纸以及文具,全都是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
D. 他从主教家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得出来,他已经摆脱完全从前的那种思想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兰亭集序》是为总述兰亭集会一事而写的序言,作者是东晋的王羲之.
B. 《阿房宫赋》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赋体名篇,其作者是唐代的杜牧.
C. 《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其作者是法国的雨果.
D.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作者是西班牙小说家马尔克斯.
三、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4.在“文化经典解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中选作1题,完成相应要求。
(1)文化经典解读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是《论语》中的句子。
结合你对《论语》及孔子思想的了解、
简要分析并明确本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2)文学名著阅读
选修三《改变一生的事件》一篇节选自《悲惨世界》.结合你对《悲惨世界》的了解,简要描述并评价《改变一生的事件》中的冉阿让形象。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下面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冬至,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中国的节日。
B.思家,是羁旅愁思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主题。
C.白居易,盛唐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春晓》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D.驿,即“驿站”,过去指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2)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思家”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哲学名词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在这一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
一旦量的变化超出这个界限,原来的“度”就被破坏,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转化为另一种事物。
由此看来,“度”就是事物由量的变化到发生质的变化的临界点。
比如说,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到0 ℃即从液体转化为固体,我们称之为“冰”;加热到100 ℃即从液体转化为气体,我们称之为“汽”;只要温度保持在0 ℃到100 ℃之间,那么水就会保持液态,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谓的“水”。
这里的0 ℃和100 ℃,也就是保持水的属性的度,一旦超过100℃或低于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
所谓“过犹不及
....”,也就是这个道理。
从此出发,人们总结出“凡事有度”这样一种为人处事的学问,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这种发展和变化往往有可能会突破原来量的限制,引起质的变化。
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人们所期望的。
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而言,“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而是包含着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审时度势,能够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积极价值取向的行为艺术。
(1)下列词语中的“度”,与“作为哲学名词的‘度’”中“度”的读音不相同
...的一项是______
A.程度 B.制度 C.度过 D.揣度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词语替代的一组是______ 一旦(如果)量的变化超出这种界限,原来的“度”就.(也)被破坏,事物就.(才)
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
..(所以)转化为另一种事物。
A.一旦(如果) B.就(也) C.就(才) D.从而(所以)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过犹不及”一词的含意。
(4)结合文意,简要解释“‘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这句话的意思。
7.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简单那天,我把父亲珍爱的水晶打火机摔碎了。
我只是想抽出下面的报纸而已,它却将一副粉身碎骨的惨相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只能躲进房间,不敢面对自己的闪失。
直到晚饭时,我瞥见餐桌边的那摊碎片,汽油已经挥发了,只留下淡淡的渍迹。
父亲只字不提,那原本十分精致的打火机就躺在他的脚边。
我却愈发不敢抬头看他,更不敢低头面对我的闪失。
于是,我匆忙结束晚饭,逃回房间--坐在写字台边,这个时段的数学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复杂。
我只想快点熬过这两天,也许到了下个主题我就会茅塞顿开。
其后,我的思绪犹如洗衣机的滚筒,反复闪现:也许该趁我不在家的时候,让母亲帮我说说情,或者让德高望重的外婆出出面……总之,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是复杂,我开始迷糊了。
第二天,我走出房间,那摊碎片仍旧陈列在我的面前。
它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个铺天盖地的博物馆,其中的每一片都仿佛在提醒我:是我把它打碎的。
我从家里逃出来,自行车的右刹坏了,后轮也发出奇怪的响声。
不知是右刹影响了后轮,还是后轮出了问题。
简单的自行车在我面前复杂得让我一窍不通。
我一如既往地保持我的习惯:右刹坏了,就用左刹。
对于生活的机器,就像对待这辆自行
车,它什么地方坏了,我就尽量避免使用那一部分。
我似乎从未想过,如果有一天它所有地方都出了问题,那么修理一辆濒临报废的自行车要比现在处理来得更为复杂。
不出所料,晚上回到家里,那摊碎片仍在我的视野中。
父亲坚持只字不提,这令事态几近陷入僵局。
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降临,它不是一下子把一座泰山放到我的手中,而是每天往我的身体上加一块砖。
我感觉自己背对生活的沟壑,而面前是险峻的峡谷。
早上出门,邻居再次邀请我为她上小学的女儿补习汉语拼音。
上次她说完这件事以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回忆声母和韵母是怎么回事--但事实告诉我,我对此无能为力。
于是,如何回绝那样一张真诚的笑脸,也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知道如果说实话,她不会相信上了十几年学的大学生竟然不懂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她会以为我是个不乐于助人的邻居。
于是,我开始远远地躲着她。
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累了,我已经快要变成一只东躲西藏的蟑螂。
……我躲不掉父亲,躲不掉邻居,躲不掉我自己的生活。
晚上,我回到家里,郑重地对父亲说:“那只打火机是我打碎的。
”父亲沉默片刻,起身去拿笤帚,脸上带着笑容。
事情的解决就这么简单,生活的豁然开朗让我欣喜无比。
大概而言,世间万事不是因为它复杂,才让人难以解决;而是因为逃避,因为不敢面对,不敢解决,它才变得复杂。
直面生活,一切都会变得如此简单!
(1)简要概括作品中的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
(2)文中说,“邻居再次邀请我为她上小学的女儿补习汉语拼音”,这与本文的中心事件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文中写爸爸起身去拿笤帚时“脸上带着笑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作品的标题是“简单”。
结合文意谈一谈,这里的“简单”有哪些含意?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7.0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自《陈情表》)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擢:提拔。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希冀:希望、企图。
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C.但.以刘日薄西山但:但是。
D.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区区:拳拳。
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私情。
9.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节自《兰亭集序》)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及其所之既倦”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辍耕之.垄上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节自《阿房宫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______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下列文言句子中,与“秦人不暇自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陈胜者,阳城人也B.何后之有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
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
年十九,为全真学,师重阳王真人。
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
金、宋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①命近臣持诏求之。
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来召我,我当往。
”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
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
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
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
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
太祖深契.其言,于是赐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
”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时国兵②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
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
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丁亥,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已而亦验。
六月,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遂卒,年八十。
【注】①太祖:元太祖,成吉思汗。
②国兵:元兵。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______
A.又明年,趣.使再至趣:兴趣。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饬:严整。
C.太祖深契.其言契:投合。
D.民罹.俘戮,无所逃命罹:遇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一日忽语其.徒∥山其.摧乎
B.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期以.三日雨
C.太祖从之.∥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D.与滨死而.得更生者∥而.北口高岸亦崩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
--丘处机于是和十八名弟子一起前往会面
B.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没有称名道姓地指责他,只称呼他为“神仙”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太祖在东山举行盛大的游猎活动,骑的马仆倒了
D.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让门徒拿着文书在战后招寻一些需要救助的难民
(4)有记载说,丘处机去世后,一些百姓因为他的无量功德而将其作为隆重祭祀的对象。
结合文本,说说丘处机的无量功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七、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12.春节是华人世界不可回避的传统。
如果有需要,你会怎样简要地介绍春节?对于记
忆中的春节,你会有些什么样值得回忆的生活场景?或者,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你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期待?
请根据提示,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字。
不少于150字。
13.以“从这里开始”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
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不少于7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戍卒叫;函谷举;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重点字:心)
②戍卒叫函谷举(重点字:函)
③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重点字:霁、鹜)
④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重点字:骋)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点字:忧)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如果5题全作,以前4题为准.
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
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以致背过,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
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兹才能变成自身的力
量.
2.【答案】B
【解析】
A.关联词有误,“只有”不能和前文的“虽然”对应,且后文也没有照应“只有”的关联词,应改为“但是”.
B.正确.
C.不合逻辑,“毛笔、墨瓶、宣纸以及文具”并列不当,因为前三者和“文具”是种属关系,应将“及”改为“等”.
D.语序不当,“完全”是副词,应修饰“摆脱”.
故选:B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做这类题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的鲜明特征,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
辨析病句时,单句先找主干,后理枝叶;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
3.【答案】D
【解析】
《堂吉诃德》作者是西班牙小说家马尔克斯,错,是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
故选:D.
此题单独考查文学常识,主要是对中外历史名人及其作品的考查,需要同学们一定的记忆力,更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语: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埃纳雷斯堡,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堂吉诃德》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标志着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逝世.
塞万提斯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巨大,甚至连西班牙语都因此被称为“塞万提斯的语言“.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阿韦德拉的遗骸2015年在马德里市中心的特里尼塔里亚斯教堂内找到.
4.【答案】(1)分析,是指根据语境就“其”的意义和用法所作的推断以及结合孔子相关认识而作的补充;明确,是指对“其”的意义和用法要有清晰完整的表述.(2)描述,是指根据《改变一生的事件》就冉阿让形象所作的概括以及结合整本书了解而作的补充;评价,是指对冉阿让形象要有阅读者个体的鉴赏性认识.
答案:
(1)本句的具体意思为“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此处实际上只代的“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代词.
(2)冉•阿让是个失业工人,他诚实、善良.为了挨饿的外甥,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后因不堪忍受非人的监狱生活,屡次逃跑,因而被加重刑罚,服19年苦役.出狱后仍受警察的追逐,遭到社会的冷遇.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人、对社会的强烈憎恨,蓄意报复.冉•阿让的经历体现了当时法国人民的悲苦,是难以忍受的贫穷逼他堕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名著的能力.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
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情况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表述时注
意理清内在的逻辑性.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名著,有时间
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5.【答案】C
【解析】
(1)C “《春晓》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错,《春晓》是孟浩然的作品.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注意题干中的“如何来表达”,应该是重在抒情方式的分析.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一是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刻画:抱膝灯前影
伴身;二是通过对家人的描写: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其实就是“对写法”.
答案:
(1)C
(2)答案要点:①刻画自己的孤单.“抱膝灯前影伴身”勾画了作者呆坐的情态,表达作者远离家人时内心的孤寂.②想象家人的惦记(念及).不说自己思家,而说家人“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烘托思家之情的浓烈.
评分参考:①②各(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
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
这个远行人.
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变述
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
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变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仍对面着笔.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变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
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
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
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
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
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
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
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这首诗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邯郸冬至夜思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
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
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诗歌常见抒情方式: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
的抒情方式.
(二)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
(三)变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
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亓)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6.【答案】D;A
【解析】
解析:
(1)“揣度”中“度”应读“duó”,而其他的“度”应读“dù”;故选:D.
(2)“一旦”、“如果”两个词都是表假设的连词,故可以替代;“就”表顺承的连词,“也”副词是指同样的意思,所以这里不能替代;“就”表顺承的连词,“才”
副词为仅仅,刚刚的意思,这里应是顺承关系,所以这里不能替代;“仍而”表
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这里应是表示进一步的行动,“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所以不能替代;故选:A.
(3)根据“一旦超过100℃或低于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语境,“过犹不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只要不在必要的数量界限内,不管是不足还是
有余,都一样的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要求;“过犹不及”成语义是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4)根据“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语意,这里是说需要掌握事物的“度”,就要有度;当
需要突破“度”时,就一定要突破原有的度,促进事物的发展;故可以得出答案:凡事有度,不应该成为让人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督促人抓
住机会实现突破或转化的动力.
答案:
(1)D;
(2)A;
(3)过犹不及:只要不在必要的数量界限内,不管是不足还是有余,都一样的
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要求;
(4)凡事有度,不应该成为让人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督促人抓住机会实现突破或转化的动力.
(1)本题考查常见字的读音;
(2)本题考查连词的用法;
(3)本题考查常用成语的意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
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仍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