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描绘社会现实,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哲理小说追求的是通过想象巧妙地表现哲理,是最能体现启蒙思想的文学样式之一。

但在有些作品中,人物缺乏个性和真实感,成了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2.骑士抒情诗:“破晓歌”是中世纪骑士诗歌的一种,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叙述骑士和贵妇人在破晓时候分离的情景。

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的冲击。

3.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4.俄林波斯神系:俄林波斯神系是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的一部分。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

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得名。

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芙洛狄忒。

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

5.湖畔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昆布兰湖区,由此人称湖畔派三诗人。

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韶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明朗、恬静、深遽的风格。

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6.恶魔派: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

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

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民主自由思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

7.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学派。

因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结合成了一个松散的文化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

他们用新的世界观审视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集近代知识的大成,使唯物主义“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的青年的信条”。

百科全书派利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形式宣传启蒙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古希腊文学时期主要成就?代表作家及作品?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叙事诗人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作品:《伊索寓言》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史称“古典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作品;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作品:米南德《恨世者》和,萨默斯女子》
2.《俄狄浦斯王》结构特色:“闭锁式”结构突转发现倒叙悬念
突转:指的是人物命运在情节发展中急转直下,从顺境向逆境,或者从逆境转向顺境。

表现了人与命运的冲突,通过具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对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斗争,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神曲》的两重性
《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

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

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

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神曲》的二重性
《神曲》把但丁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忱、爱国思想和对现实的态度融为一体,囊括中世纪的学术文化,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流传后世。

诗作反映了但丁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首先,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

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同时揭露批判现实教会的贪婪和残忍,让教皇下地狱。

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

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其次,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

但丁根据宗教禁欲主义观念,把人的七情六欲都当作罪恶进行惩罚,爱情有罪,知识也有罪。

同时他同情受惩罚的灵魂,肯定人的理性。

他在诗中对各种知识的引用和阐述,使得《神曲》表达了中世纪整个精神生活,成为中世纪文学和哲学的总结。

第三,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

但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尽管被流放,仍在思考拯救祖国的途径。

他主张政教分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同时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在天堂给在世的好皇帝预留位子。

第四,中世纪的创作技巧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手法。

《神曲》的结构表现了中世纪诗歌艺术的创作特点,梦幻形式,神秘描写,象征手法。

在描写具体故事时,又表现了近代小说的写实性,直接描写,心理分析,使用意大利语言写作。

恩格斯认为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4.分析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形象:
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1、耽于骑士幻想的人文主义者,既有悲剧因素又有戏剧因素的复杂形象
2、脱离实际,荒诞不经的梦想家
3、有事道德崇高的人文主义者
4、这个形象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堂吉诃德形象: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形象是一个矛盾复杂的艺术形象,既可笑可悲又可敬可爱。

从故事的情节表层看,他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不顾时代的发展,硬要用单枪匹马的骑士行侠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必然碰得头破血
流,成为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

而另一方面,他知识渊博,热爱自由,向往平等,反对等级特权,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成为具有崇高理想的置个人安危小顾的悲剧人物。

而哈姆雷特是一个世界性的典型人物。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极好地诠释了作品的基本主题。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跌宕的王子,复仇的王子。

他曾是一个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对世界和人生有美好的看法。

然而,在经历了巨大的家国之变以后,由快乐的王子变成了忧郁的王子。

在为父复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中,他经历了内心的折磨和严峻的考验。

他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个性使他一度优柔寡断,一再延宕复仇的行动。

但他毕竟是一个品德高尚,有先进思想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终于在势单力薄中勇敢地成为了复仇王子,和敌人同归于尽。

成为一个悲剧的人物。

堂吉诃德是一个披着游侠骑士外衣的先进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人物。

一个追求执着又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的象征型人物;。

他的矛盾反应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

也反映了新旧信仰交替时期人们的矛盾心态。

哈姆雷特是一个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他的忧郁和延宕表明他内心的矛盾和人类前途的迷惘。

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种倾向形成了两种极端。

哈姆雷特身上的过于自我分析造成了悲剧,堂吉诃德身上的过于热情造成了喜剧。

各自成就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

●堂吉诃德塑造是十分成功的,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之一。

●他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读骑士小说入迷。

他眼里到处是魔法、妖怪、巨人。

以不
接受教训,荒唐可笑,是受骑士小说的毒害。

●堂吉诃德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那套虚伪的东西,他外出游侠,既建立骑
士的荣誉,也除暴安良,救世济人,主持正义,清楚罪恶。

●堂吉诃德的同情心是在那些受压迫、受欺负者的一边的。

他的骑士道精神的外衣下,
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

行动盲目,鲁莽蛮干,一是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二是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表现。

●堂吉诃德是可爱的、又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既是戏剧性,又有悲剧性。

●总之,堂吉诃德的性格中的矛盾正是西班牙现实和塞万提斯本人世界观中的矛盾的
反映。

堂吉诃德既是作者的制对象,同时又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5.莫里哀三个创作分期和他的喜剧特色
1.风俗喜剧(1659-1663)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

主要写作风俗喜剧,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喜剧8部,代表作是《可笑的女才子》、《妇人学堂》。

2.讽刺喜剧(1664-1669)成熟时期,主要写作讽刺喜剧,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喜剧12部,代表作是《伪君子》、《悭吝人》。

3.幽默喜剧(1670-1673)这一时期莫里哀的喜剧由愤怒的讽刺转为轻松的揶揄,主要写作幽默喜剧和芭蕾喜剧,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

喜剧7部,代表作是《贵人迷》、《无病呻吟》、《史嘉本的诡计》。

喜剧应该有教育与娱乐两重意义。

喜剧的教育和娱乐的作用,都是通过喜剧的笑来实现的。

喜剧应该如实地反映生活,观众从喜剧中要看到相识人或自己的面影。

1.喜剧动作
莫里哀喜剧大多有引人发笑,推动剧情发展,让观众以此窥见人物内心活动的形体动作。

这是他的喜剧艺术的一大特色。

这一特色与莎士比亚喜剧不同。

莎士比亚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精美幽默的语言取胜,莫里哀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形体动作,通过人物身体动作的表演获得喜剧性效果。

比如答尔丢夫出场时摸出手帕假惺惺要
桃丽娜遮住袒露的胸口。

2.喜剧场面
莫里哀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把人物关系的各种矛盾巧妙纠结在一起,构成喜剧场面,在引人发笑中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

比如《悭吝人》中阿巴公向儿子放债的细节就是一个十分富有喜剧性的滑稽场面。

3.喜剧风格
莫里哀喜剧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他的喜剧具有民间闹剧的因素。

其次是传奇喜剧因素。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莫里哀比较喜欢设置些关系人物命运的贯穿道具. 第三是风俗喜剧的因素。

莫里哀的喜剧大都是家庭喜剧,充分反映人情世态。

第四是悲剧因素
6.鲁宾逊形象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鲁滨逊这个人物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又有自己鲜明而又独特的艺术个性。

首先,鲁滨逊是一个极具冒险精神的资产者。

他出生于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中产阶层生活的家庭,原本他可以安乐地过完一生,可是从小便想遨游四海的念头促使他离开了家,展开了一段刺激的人与自然的生活。

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多的艰苦生活,他利用一艘破船上仅存的一点点人类文明所遗留下的生活资料向大自然展开顽强的斗争。

其中,以安顿家园,造独木舟的情节可看出鲁滨逊善于发现和利用的特点。

而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长,降伏暴徒的事件,刻画了鲁滨逊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从而塑造了一个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精神面貌的形象。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鲁宾逊是笛福塑造的一个新时代的典型---冒险家,实干家,殖民者集于一身的形象。

要敢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

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

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7.浮士德的形象以及从形象中得到的收获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 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经历了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和劳动生活五个阶段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永不满足,永远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浮士德的典型意义: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他所体现的自强不息、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肯定的。

这是浮士德的需要结构给我们的启迪和人物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与外界的冲突中,尽管会有失败和灾难,尽管会有错误与迷失,但只要永远求索开拓,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而这种追求过程本身体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

8.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鲜明的对照。

采用了对照描写的手法,主要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

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真面目。

小说中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对照艺术运用得最全面,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基调。

作者构思了两个王朝(专制王朝、奇迹王朝)、两个国王(路易十一、乞丐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种法律、两个绞架;两个社会、两种场面;两组人物、两种命运。

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

其次是神奇的夸张。

主要用于人物塑造。

加西莫多仪貌丑陋,集中了人类的肢体残缺。

驼背、突胸、独眼、耳聋、嘴哑、脚跛。

是“丑人中最丑的一个”。

作者的极度夸张是为了衬托人物灵魂的非凡和心灵的美。

第三是奇特的想象。

雨果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特质,十分奇特。

小说情节的想象,爱斯梅哈尔达母女在绞刑台重逢。

加西莫多和爱斯梅哈尔达两人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

第四是紧张的情节。

雨果小说的紧张情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它是离奇的,超乎常情常态,具有传奇色彩。

《巴黎圣母院》描写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遭到敲钟人加西莫多的抵抗,造成起义者的伤亡。

一个人抵抗千万人,双方都是爱护爱斯梅哈尔达的人,情节离奇紧张第五是超常的巧合。

巧合手法用于描写偶然因素造成的偶然事件。

雨果作品的巧合是浪漫性巧合,“巧”得来难以令人置信,具有很大的夸张性。

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儿。

小时候被吉普赛人偷去,吉普赛人把他们的残疾儿童加西莫多扔在教堂前。

两个孤儿长大了,又在圣母院相遇。

爱斯梅哈尔达被警察搜寻,副主教孚罗诺把她交给老鼠洞里的女修士看管,女修士恰好是爱的生母,母女通过一双红绣鞋相认。

母女团聚相认太巧,紧接着爱斯梅哈尔达上绞架,母亲死在绞架下。

这些巧合事件超乎常态,表现了作者的仁爱战胜黑暗现实的人道理想。

“黄金时代”
维吉尔《埃涅阿斯记》12卷以古寓今
第一部文人史诗
奥维德《变形记》
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 制定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17世纪古典主义奉为经典
古希腊戏剧起源
悲剧源于春季仪式酒神祭祀(酒神颂歌)“山羊之歌”
喜剧源于秋季仪式“ 狂欢之歌”
悲剧结构分为5部分:开场,进场歌,场,合唱歌,退场
喜剧结构分为6部分:开场,进场,争论,歌队叙述,场,退场
悲剧(Tragedy)是一种重要的戏剧类型,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在为自己命运、理想、事业和社会正义进行斗争时,由于恶势力的阻挠、迫害,或者自身的过失和弱点,遭到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希腊悲剧并非表现悲哀,而是显示它的悲剧精神:崇高严肃,具有悲壮之美。

悲剧主角是人尊敬或同情的人物,具有英雄性,其高贵品质和斗争精神给人鼓舞力量。

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制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也标志着希腊悲剧发的三个不同阶段。

①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特点:通过严肃的、具有剧烈斗争的事件和崇高的英雄人物,提倡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

在宗教观上是矛盾的,一方面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凡人受其支配而不可抗拒,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意志自由,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贡献:他首次在悲剧演出中运用第二个演员,使对白成为剧本的主要因素,希腊戏剧演出中的高底靴、布景和色彩鲜明的服装,首次运用,采用了“三联剧”的形式。

风格:庄严雄浑,悲壮有力,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

②索福克勒斯“戏剧界的荷马”,着重表现个人的生存意志与命运的矛盾冲突的悲剧作家,代表作《奥狄浦斯王》,特点:拥护民主制度,提倡民主精神,反对专制统治。

贡献:使希腊悲剧艺术达到完美的程度,放弃了传统的“三联剧”形式,使每一出戏都能独立地完整地表现情节,。

矛盾冲突集中尖锐,情节复杂严密,首次在悲剧演出中采用第三个演员,使对白在剧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合唱队的重要性已经减弱,他善于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他笔下的人物是理想的英雄人。

③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美狄亚》,特点:善于描写写女性与心理。

中世纪文学思潮简表
圆桌骑士54页
但丁诗集《新生》(1295):采用西西里派“温柔的新体”写作,追求精神爱,充满精神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

献给贝亚特丽丝。

三大理论著作
《论俗语》(1304—1308):《论俗语》的文艺观点有:诗为寓言说,一切文艺都是象征性的
或寓言性的。

艺术以善为内容,美为形式。

人要有理性。

主张建立意大利标准民族语言——俗语。

用意大利俗语作为文学用语,对发展意大利民族文学有重要贡献,影响了文艺复兴欧洲各国用本国语言写作。

《飨宴》(1304—1307)
《帝制论》(1310—1313)
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一,它的艺术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不拘泥细节的真实性。

第二,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不重物质经济关系的探索。

第三,采用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第四,创造新体裁,悲喜混杂剧和流浪汉小说。

人文主义的发展三个阶段
早期: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叶,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国。

基本特点: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成了当时人文主义文学家对神学体系否认的主要方式。

中期: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上半叶,主要成就在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人文主义文学也获得进一步发展。

描绘巨人的形象,战士巨人的思想和行动渐渐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主导趋势。

晚期:16世纪下半叶至17十七世纪初,文学成就在西班牙和英国。

在对讴歌人性和展现巨人风范的同时,对人自身矛盾的关注,进而言之,对由于人性的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此时文学的基本任务。

薄伽丘(Boccacio ,1313——1375)是与皮特拉克并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人文主义诗人和小说家。

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菲洛柯洛》(1336)牧歌《亚美托》(1341——1342)《但丁传》等《十日谈》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人性,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1534-1553)是拉伯雷的毕生巨著,小说根据民间故事《高长硕大巨人卡冈都亚大事记》创作。

小说提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

卡岗都亚为酬谢约翰修士而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

修道院的院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类要求自由平等幸福的愿望。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西班牙,代表作是佚名的《小癞子》。

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特征: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

其中以马洛成就最突出。

他的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杰弗利•乔叟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影响下,他的诗作显示出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

爱情故事长诗《特洛伊拉斯和克莱西德》取材于薄伽丘的长诗《菲洛斯特拉托》,表现了新兴市民阶级的生活观与爱情观。

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深受《十日谈》影响,在作品风格和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较为全面的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的腐败无耻,肯定了对世俗爱情的追求。

也流露出市民阶级对纵欲的欣赏以及宗教劝善思想和容忍处世的哲学观念。

75页
17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