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
上尉的信教案
一、锁定问题:
1.掌握本文语言特色。
2.了解雨果高尚的情操和广大的胸怀,培养学生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
【分析】
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所以,我认为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色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劫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2.阅读课文,理顺文章结构
教师:
1.准备介绍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史实
2.雨果的资料,《悲惨世界》
3.课件
【解决问题步骤】
1.通过预习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对于本文拓展性理解
具体实施: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近代史上,曾经留下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
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但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好,让我们走进文本,与名篇交流。
(这样的设计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又引起了学生对于一个外国人质疑的好奇,为这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
)
板书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
(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
②眼花缭乱:
③不可名状:
④荡然无存:
⑤富丽堂皇:
⑥丰功伟绩:
(三)解决本文语言特色问题
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男女生分别齐读读不同的段落,点男生,女生代表读重点段落,同学们自己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过程: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圆明园的描写的句子,师帮助学生加以提炼)(出示课件)
归纳为: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小结: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
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雨果讽刺侵略者一直贯穿5-10段的始终,有代表性的句子有:(出示课件)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由于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
学生在初读此文时,容易被吸引:能够较快抓住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
本问题的解决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
(四)感受雨果的高尚情操
分析:
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
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
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过程:
首先,出示课件,简介英法侵华战争的史实
其次,出示课件,介绍雨果的一些情况
第三,设计如下的问题:
师(过渡语):通过之前的学习,和刚才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数百年前那场“远征”的真实情况。
可是,老师现在却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我来解决: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
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
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
师小结:雨果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
(五)如何让学生站在人类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分析:这个问题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升华,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有很好的帮助,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和所学知识的局限,一般说的比较简单,需要学生提前准备查找相关的资料,同时也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影片片段,帮助学生理解。
方法:四人小组讨论
师: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又该如何对待那段历史呢?(出示一些和鸦片战争有关的电影片段)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生四人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上来发言。
(言之有理,即可)
师小结:
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
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同情中国人类的立场
“赞誉”
(反语)
嘲讽巴特勒谴责英法正直的立场
三、课堂练习设计
A.基础知识类:
1.《导学练》达标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1.2.3)当堂完成〖课文内容讲完后,自测〗
2.出示课件,填空:〖课文内容讲完后,自测〗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________(国籍)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九三
年》等。
B.阅读类:
比较比较阅读〖印成页子,课堂时间不够,则作为家庭作业〗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5).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C.写作类
《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300字左右)〖家庭作业〗
练习答案:
A.基础类:略(见《导学练》答案及相关参考书)
B.阅读类:
(1)是想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2)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
(3)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4)这遗留下来的当年的遗迹上,镌刻着侵略者肆意妄为的痕迹,记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
因作者为这尘封着的凝固的历史的废墟,长期没有变化而失望,总企望能看到废墟之上建立起——富强的新国家。
(5)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写作类(略)
四教学预期效果
1.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自读,研读课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2.帮助学生在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的同时,把握雨果的人格特点
3.激发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更全面的去对待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