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评价
王妮;陈泰生;刘玉婵;王本林;陈梦琳;吴守帮
【摘要】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研究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文中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基础经济数据和生态经济相关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生态经济主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滁州各县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作用更加凸显;②滁州各县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差异明显,发展不协调;③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总体得分较低,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力度是导致生态经济主要功能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名称】《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0)006
【总页数】8页(P8-15)
【关键词】生态经济指数;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生态经济评价;滁州
【作者】王妮;陈泰生;刘玉婵;王本林;陈梦琳;吴守帮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239000;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6;F124.5
生态经济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1-3]。
所谓的生态经
济主要功能评价是通过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来分析其发展及变化规律,以达到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为目的,即生态经济主要功能评价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特定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状况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因此,生态经济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也引起各领域学者的关注。
国内外多个领域的学者都对生态经济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乔婷[1],杨道军[2],史世莲[3],孙宏立[4],盛周君[5],蓝庆新[6],晏路明[7]等均借助GIS、RS工具和多种数学方法相结合对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并且研究多种
方法应用于生态经济评价体系中,对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M. A. Andrew Briggs[8]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生态经济进行评价;Terry Marsden[9]对生物经济到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得出生态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Rohan Doshi,等[10]建立数学模型和最优控制技术对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建议,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综上方法,其中以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区域生态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最为成熟和应用最为广泛。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滁州市2000年、2005年与2010年间的生态环
境与经济关系的系统分析,构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采用层次分析
法和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及经济评价,综合分析研究区生态经济主要功能发展及变化特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1.1 研究方法
1.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11](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实际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决策准则较多并且不易于量化的决策问题进行构造梯阶层次进行分解,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然后逐层建立判断矩阵并形成同一层中的各个元素对上一层中某一准则所占的权重,帮助决策者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数字化、模型化。
1.1.2 专家咨询法
由于权重的确定对于计算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专家咨询法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所评估的项目进行鉴定,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的选择和意见,完成判断矩阵的打分,判断矩阵是对各层次的指标中两两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取多位专家打分的平均数来确定判断矩阵的最终打分值,从而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
1.1.3 标准化处理
根据构建的评价体系,收集的各评价指标的统计数值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最小-最大值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各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最大-最小值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将指标数据值统一到0
到1范围之间,消除原始指标变量量纲差异的影响。
最大-最小值标准化方法如下:正效应指标,即数值越大效益越好的指标,标准化方法如下:
负效应指标,即数值越小效益越好的指标,标准化方法如下:
式中:Zi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实际数值,而
max(Xij)为此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ij)为此项指标的最小值。
1.1.4 自然分界法
自然分界法(即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是在ArcGIS中利用统计学的Jenk最优化得出的分界点,自然分界点的类别是基于数据中固有的自然分组,会对分类间隔进行识别,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的分组,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
要素将被划分为多个类,对于这些类,会在数据值的差异相对较大的位置处设置其边界。
1.1.5 综合指数法
目前国内外已经研究出多种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指数数学模型,结合滁州研究区的现状,本文拟采用综合指数法[12],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EIj为j研究单元的综合得到综合生态经济指数,其值在0到100之间,值越大表示其状况越好;Zij为j研究单元的准则层中的第i个模块的综合得分,其中i=1,2,3,4,5,其值也在0到100之间;Wi为各指标的权重值,其值在0到100之间,且各值之和为100。
式(3)中的Zij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Wik为第i个准则层中的第k个指标的指标权重,k=1,2,3,…,n,而其各权重之和为100;Zik为第i个准则层中的第k个指标标准值,其值在0到100之间。
1.2 研究区概况
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苏皖交汇地区。
管辖四县、两县级市和两市辖区。
两县级市包括天长市和明光市,四县包括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和全椒县,市辖区包括琅琊区和南谯区,总土地面积1.33万km2,常住人口393.8万。
滁州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99.2 m,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全市
大致地貌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度地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量充沛,生态环境优美,多次被评为宜居城市。
滁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
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在依托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经济正在迅速发展中。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收集滁州市基础经济数据和相关生态经济信息,根据滁州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经济状况,构建包括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等多个模块在内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根据可行性和科学性原则,选取以下19项指标(见表1),能确切反映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特征。
2.2 指标计算
通过查阅滁州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年的城市统计年鉴,收集各县市
指标数据值和基础经济数据,通过计算获取各项指标的基础数值。
表2为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各指标的基础数值,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社
会发展状况较差;就业率是就业人口和总人口的比;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和总人口的比;而恩格尔系数是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高城市发展越慢;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第三产业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人
均GDP等于GDP总值和总人口数;人均教育费用支出是教育费用支出除以总人
口的值;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为环境保护投入总值对GDP总值的比;生态用地
覆盖率和建设用地覆盖率是生态和建设用地对总土地面积的比;人均绿地面积是绿地面积除以总人口数;林地覆盖率是森林用地除总土地面积的值;草地利用率是草地面积除以总土地面积的值;土地利用率是已用土地和总土地面积之比;三废利用产品产量是对三废产品循环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污染治理投入是各县市在治理环境污染时的经济投入。
2.3 评价因子标准化处理
根据以上标准化公式,分别对收集到的2000年、2005和2010年3年的实际数
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统计年鉴获取生态经济主要功能各指标基础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三期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都在0到1
之间,1为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0为最差值,结果如下:
1)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中全椒县最优,明光市最低;就业率南谯区较差,
全椒县人口少,经济水平较好所以是最优,人均GDP也较高;琅琊区是市辖区所以城市化率较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高,污染治理投入多;来安县经济水平低导致恩格尔系数较高,处于最差;凤阳县教育水平高,人均教育费用支出较多,土地面积较小,建设用地覆盖率高;南谯区是市辖区,注重环境保护所以环保投入占GDP比重高,生态用地覆盖率高;定远县工业水平较高,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高,而定远县的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废品回收率较高。
2)2005年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由于凤阳县
人口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最优状态;天长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力,而其就业率达到最优,经济发展用地较大,土地利用率较高;琅琊区在市区范围内城市化率较高,南谯区新开发区多城市化率较低,同时他们的生态用地覆盖率都较好;明光的污染治理投入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达到最优状态。
3)2010年琅琊区的就业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建设用地覆盖率、土地利用
率都达到最优状态,主要原因是琅琊区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且处于市区内,土地需求大。
凤阳县在经济发展中也加强了环境的保护力度,所以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三废利用产品产量、污染治理投入都达到最优。
而天长市的资源利用率低,在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破坏严重,林地覆盖率和草地利用率达到最差。
2.4 权重值的确定
通过邮箱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发送调查问卷,由于提前确定了专家的人选,对选取的5位专家初次打分结果进行统计,为了保证准确性,对结果进行二次打分,最终收集到专家对19个指标因子之间的重要性进打分的问卷进行整理,得到判断矩阵,根据计算所得到总一致性比例CR的值为0.050 6,远小于规定的0.1,满足标准。
具体权重见表1。
3.1 指数计算结果
根据上面的综合指数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出三期滁州各县市的指数归一化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2000年南谯区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指数值最大,达到56.51,这表明南谯区的生态经济的主要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到很好地作用,很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效应较好。
2005年琅琊区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指数值最大,而2010年凤阳县的
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指数值最大,达到58.33。
天长市在三期中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较低,说明天长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环境的保护,生态经济主要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功能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3.2 评价结果分级
为了便于更加直观地分析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和变化,本文利用自然分界法将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划分为4类,运用统计学Jenk最优化得出的分界点,使各级的内部方差的和达到最小,有助于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级划分如表4所示。
按照表4等级划分得到三期滁州市各县市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等级划分图,如
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得知,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滁州各县市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状态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其发展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正向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
3.3 各等级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对比分析
3.3.1 优等级县市指数对比
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状况呈快速发展中,优等级城市数量在逐步增加,由2000年的两个增加到2010的5个。
南谯区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一直处于
优等级,其主要原因是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指数方面得分高,而且在南谯区处于市辖区范围内,经济增加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较高。
2010年优等级县市增加的原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资源利用率也相对提高。
因此,在以后的经济建设中要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
3.3.2 良等级县市指数对比
由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指标指数值较低,2000年琅琊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不佳,其生态建设指数值也不高,生态建设力度不大是导致其处于良等级的原因。
而2005年全椒县是环境保护指数值低而导致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等级偏差;明光市是由于资源利用率过低而使得处于良等级。
可见,在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要保证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的协调发展。
3.3.3 中等级县市指数对比
2000年凤阳县环境保护得分低,明光市资源利用指数值低且只有11.02,定远县
同样是资源利用率低指数值只有18.83,从而导致2000年这3个县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处于中等级。
2005年凤阳县持续低分,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来安县也是资源利用指数值低而导致其处于中等级。
2010年来安县的环境保护力度弱,环保投入低导致其综合指数低,定远县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而影响着环境保护投入以及生态建设的维持间接导致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值处于中等状态。
由此可见在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来带动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4 差等级县市指数对比
由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指标指数值低,天长市的生态经济主要功能发展状况一直处于最差状态;而天长市经济状况较好。
这表明天长市的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在
发展中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步调。
对比分析可知,滁州市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经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优等级县市明显增加,各县市的生态经济主要状况明显改善。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主要功能会呈正向发展,继续带动滁州各县市的生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但是也存在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等级偏低的县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最大化。
1)生态经济主要功能等级偏低的县市,如天长市,在后续的经济发展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步性,大力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生态经济水平,注重生态经济建设。
2)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得分较高的县市,如琅琊区和南谯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建设;生态经济主要功能指数得分较高的欠发达地区要保护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相结合,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继续保持生态经济的稳定发展。
3)滁州市在以后的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发展规划来保证生态经济的发展水平,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关管理部门和决策机构在寻求提高生态经济水平的切入点方面要遵循科学依据,采用科学可行的发展方式,促进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献】
[1] 乔婷,孔范龙,李悦,等.基于能值分析的青岛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5,28(3):4-8.
[2] 杨道军,钱新,钱瑜,等.核主成分分析法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30(12): 91-94.
[3] 史世莲, 魏丽, 章文波,等.基于格网的甘肃省生态经济分区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35(6):21-
27.
[4] 孙宏立.生态足迹分析在郑州北部综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13,32(1):138-142.
[5] 盛周君,孙世群,倪小东,等.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1-9992.
[6] 蓝庆新,彭一然,冯科,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北上广深四城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经济,2013(9):98-107.
[7] 晏路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的方法与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2009,17(2):348-353.
[8] BRIGGS M A A, SCULPHER M. An introduction to Markov Modeling for economic evaluation[J]. Pharmaco Economics. 1998, 13(4), 397-409.
[9] MARSDEN T, FARIOLI F. Natural powers: from the bio-economy to the eco-economy and sustainable place-making[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5, 10(2): 331-344.
[10] DOSHI R, DIWEKAR U. Maximizing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 model through socio-economic policies derived from multivariable optimal control theory [J]. 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2015, 17(6):1573-1583.
[11] 曹玉升,徐建新,陈卫宾,等.雨水集蓄利用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规划[J].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2004,35,(5-6):598-600.
[12] 黄和平,彭小琳,孔凡斌,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J]. 生态学报, 2014, 34(11): 3107-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