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泵注射尿激酶对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内溶栓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泵注射尿激酶对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内溶栓的护理体会
王小莉
【摘要】目的:观察微泵注射尿激酶对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内溶栓的疗效,探讨微泵溶栓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护理体会.方法:20例采取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出现血栓者,先用尿激酶封管溶栓法3次,导管仍未通,改用尿激酶微泵注射溶栓法,观察导管再通率,溶栓前后PT、APTT等指标.结果:选择尿激酶微泵注射法溶栓,采用严格的护理操作规范,导管再通率85%,均未见不良反应.溶栓前后PT、APT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护理操作严格规范及配合患者的心理护理下,采用尿激酶微泵注射法溶栓法,对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患者可以再通,使血液透析患者维持一条有效的透析血管通路,使透析继续顺利进行及透析充分,是半永久导管堵塞处理上简便、有效、可行的方法.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年(卷),期】2012(009)012
【总页数】3页(P52-54)
【关键词】尿激酶;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溶栓;护理
【作者】王小莉
【作者单位】荆州市中医医院肾内科,湖北荆州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长期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是患者的生命线。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已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

导管内血栓形成是除感染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长期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寿命及血液净化顺利进行。

我科从2006年2月至2011年9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出现长期中心静脉导管血栓20例病人,采用尿激酶微泵注射溶栓处理,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就溶栓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病人,男12例,女8例。

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0岁,平均年龄52.3岁。

20例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患者中,颈内带Cuff双腔半永久性导管12例,股静脉带Cuff双腔半永久性导管8例。

导管血栓形成时间发生于留置后19~40d,平均31.2d,主要表现为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150ml/min,有的甚至抽不出血液。

1.2 溶栓方法
发现导管堵塞后先用尿激酶封管溶栓法3次,当导管未通、透析血流量仍不足,或再次堵塞时,改用尿激酶微泵注射溶栓法。

1.2.1 尿激酶封管法发现导管堵塞或不畅时,先用注射器尽可能抽出导管内的血液或封管液,将5~10万U尿激酶加入3~5ml生理盐水中,分别注入留置导管动静脉腔内,推注时边推边退,完毕立即关闭导管夹,保持正压封管,防止血液返流[1],保留30min用注射器回抽,然后进行常规透析。

1.2.2 尿激酶微泵注射法将50万U尿激酶溶于 100ml生理盐水中,用50ml注射器分别抽取50ml溶液,连接微泵以10ml/h的速度向导管内泵入,泵完后采用无肝素透析,连用3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分析比较溶栓前后PT、APTT的值,观察两种方法溶栓后10、20、30d导管的再通情况。

导管再通的判断标准:血流量>150ml/min,血流通畅无中断现象,可满足临床的血液透析需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
溶栓前后效果比较:20例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患者进行溶栓,成功17例,其中
选择尿激酶封管法溶栓2例再通,选择尿激酶微泵注射法溶栓导管再通15例;3
例失败,畅通率85%,均未见不良反应。

溶栓前后PT、APTT比较(P>0.05),无
统计学差异(见表1)。

2.1 操作前准备
尿毒症是一种慢性病,血液透析通路不畅,导致血液透析效果不佳或不能行透析治疗,往往会使患者情绪低落,易发生紧张、急躁,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要给患者适当的情志护理及帮助。

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情况,做好评估。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发生导管内血栓的原因,以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

保持室内清洁,紫外线消毒1次/d,做好局部皮肤消毒
处理。

2.2 操作中配合
2.2.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溶栓操作全过程必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无菌使用物品定期消毒、及时更换。

药物剂量要求精准,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时进行充分摇匀,尿激酶溶解后易失活,应现用现配。

封管法溶栓后需将尿激酶全部抽出,减少不良反应,保证安全性。

2.2.2 病情观察操作中需密切注意患者意识、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过程中询问有无胸闷、心慌、恶心、呕吐、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发生,若有应立即停止操作,
并及时向医生反应,给予处理。

2.2.3 心理护理溶栓前向病人解释清楚,使之能够很好的配合。

溶栓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安、焦虑、紧张等情绪变化,要随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利用交谈、抚摸等沟通技巧,分散其注意力,增强信心。

2.3 操作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的观察遵医嘱监测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发现其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2.3.2 出血的观察出血为溶栓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溶栓完毕后首先嘱患者尽量减少局部活动,卧床休息,观察导管处有无渗血或皮下出血等。

密切观察有无体内脏器出血,尤其是头昏、头痛等脑出血的先兆,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及处理。

2.3.3 溶栓的疗效判定血液透析时血流量>150ml/min,血流通畅无中断。

2.3.4 预防感染留置导管处皮肤和导管外延部分每日用0.2%安尔碘消毒,然后用
聚维酮碘软膏外敷导管口周围皮肤,再用6cm×7cm无菌伤口敷料覆盖。

严禁通
过导管输血、输液,保持导管口皮肤清洁干燥,若发现敷料浸湿,随时更换。

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分泌物、红肿、疼痛等感染征象,增加换药次数,适当使用抗生素[2]。

肾功能障碍患者常常需要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约占10%~
15%[2]。

在血液透析时高血流量通过导管口反复冲击血管内膜,使血管内皮细胞
裸露,纤维蛋白原和凝血物质释放,进入导管口造成堵塞。

另外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异物,可导致纤维蛋白逐渐附着导管内壁或包裹导管外鞘[3], 形成一层包裹在导管周围的袖套样纤维蛋白鞘,该纤维蛋白鞘如果扩展到导管顶端形成一个单向活瓣,在血泵抽吸作用下,被吸附于导管口,从而影响透析的充分性,甚至使透析不能顺利进行[4]。

一旦发现导管堵塞,应尽可能实施再通,切不可强行通管,
以防血栓栓子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其他部位栓塞。

尿激酶是一种常用的抗纤溶酶制剂,它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之活化为纤溶酶,使血栓内纤蛋白溶解,其药理作用的特点是溶栓特异性强,溶栓效果稳定可靠,全身纤溶作用小,出血率低,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溶栓治疗[5]。

美国 NKF-K /DOQI
工作组报道,在透析过程中持续3h给予尿激酶25万U对导管内纤维蛋白鞘溶栓是安全有效的[6]。

就导管再通效果而言,尿激酶泵入法优于封管法,可能是由于
尿激酶经微量泵缓慢泵入,能使尿激酶逐渐渗透到导管周围凝集的纤维蛋白中,持续激活纤溶酶原,促使纤维蛋白鞘溶解。

本组通过对20例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患者进行溶栓,再通率85%,减少了更换导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经济损失。

在护理操作上,首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清楚,使之能很好的配合。

其次做好预防感染措施,病室消毒,操作规范,严格无菌技术,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等,可减少感染的发生。

由于微泵溶栓护理技术操作方便、简单,再通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患者容易接受。

能较理想地使血液透析患者维持一条有效的透析血管通路,使透析继续顺利进行及透析充分,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心静脉插管导管堵塞处理上简便、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关文献】
[1]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7.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3:118-119.
[3]侯晓静,朱丹.外周插入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风险及回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60-61.
[4]林新广,李健.血液透析病人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血液净化,2002,1(2):
51-55.
[5]蒋国敏,牛桂林,路凡云.浅静脉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J].护理学杂志,2004,
19(19):17.
[6]美国 NKF - K /DOQ I工作组. 慢性肾脏病与透析的实践指南[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3:4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