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范文[1]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危害和防控措施研究综述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燃料的消耗量逐年增长,大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碳氢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迅速增长,这些都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原料。
光化学烟雾一旦形成,影响范围广,其危害性已对城市环境、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平衡造成巨大危胁。
因此贯彻节能减排政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势在必行。
文章分析了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条件及机理,阐述了造成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关键字:光化学烟雾;危害;机理;防控措施
一、前言
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此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这种烟雾。
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直到1958年才发现这一事件是由于洛杉矶市拥有的250万辆汽车排气污染造成的。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汽车进入我国市场和国内汽车行业的崛起,汽车正在进入普通百姓家,使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
我国甘肃兰州市西固地区20世纪70年代起常出现光化学烟雾事件,引起当地居民的眼睛红肿、流泪以及呼吸道刺激。
2002年3月15日天津市就出现了辣得人们睁不开眼睛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我国目前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逐渐加重,污染较严重的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
从总体上看,氮氧化物污染突出表现在人口l 00万以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由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严重性, 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光化学烟雾的研究现状
1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CH)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F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03)、醛、酮、
礅、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2 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
2.1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及其浓度,除直接决定于汽车排气中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以外,还受太阳辐射强度、气象以及地理等条件的影响。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主要条件,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太阳的高度,即太阳辐射线与地面所成的投射角以及大气透明度等。
因此,光化学烟雾的浓度,除受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影响外,还受该地的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天气和大气污染状况等条件的影响。
经过研究表明,在600N(北纬)~600S(南纬)之间的一些大城市,都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
随着光化学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蓄积,光化学烟雾的浓度不断升高,约3-4 h后达到最大值。
2.2光化学烟雾反应机理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铅尘、炭黑等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增高,受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挎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了过氧酰基硝酸酯系统物质,即光化学烟雾。
主要反应如下:
(I)N0
2光解出原子O,再生成0
3
(2)碳氢化合物氧化成活性自由基
(3)醛、酮进一步氧化生成过氧酰基硝酸酯系列
过氧酰基硝酸酯系列是光化学烟雾产生危害的主要成分,它通常包PAN(过
N(过氧苯甲氧乙酰硝酸酯)、PPN(过氧丙酰硝酸酯)、PBN(过氧丁酰硝酸酯)、PB
2
酰硝酸酯)等,其中PAN发现得最早,是其代表物。
有资料表明,当CO从lOx107kg/m3或更大浓度存在时,能加
速NO氧化为N0
的过程,促使光化学烟雾的生成,即CO与大气中的羟基自由基反应,增加了2
产生光化学烟雾的初始污染物的水平,间接地促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然而大气环境中CO的浓度一般仅为5×10-6~3×10-5kg/m’,所以CO对光化学烟雾生成的影响不是很大。
3 光化学烟雾的性质及毒性
光化学烟雾是在强日光,低湿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强氧化性和刺激性的烟雾。
一般发生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高峰出现在中午或刚过中午,夜间消失。
光化学烟雾呈白色雾状(有时带紫色或黄褐色)。
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且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受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及污染物的连续排放情况及化学反应性质多种因素的影响。
3.1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光化学烟雾在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诱发各种呼吸道炎症,危害人体健康。
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这与醛类等二次污染物有关。
它的另一些危害与臭氧有关。
当大气中臭氧浓度达到200~300g/m3时,会引发哮喘发作导致上呼吸道疾患恶化,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浓度在400~1600g/m3时,只要接触两小时就会出现气管刺激症状,引起胸骨下疼痛和肺通透性降低,使肌体缺氧;浓度再高,就会出现头痛,并使肺部气道变窄,出现肺气肿等。
3.2光化学烟雾对大气及交通的影响
光化学烟雾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视程缩短。
这主要是由于污染物质在大气中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气溶胶所引起的。
这种气溶胶颗粒大小一般多在0.3--1.0μm范围内。
由于这样大小的颗粒实际上不易因重力作用而沉降,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长距离迁移,它们与人视觉能力的光波波长相一致,且能散射太阳光,从而明显地降低了大气的能见度。
因此妨碍了汽车与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3.3光化学烟雾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受害是判断光化学烟雾污染程度的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植物受害现象是人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先兆。
光化学烟雾对植物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
主要表现是大片树林枯死, 农作物严重减产。
对光化学烟雾敏感的植物包括许多农作物,以及某些饲料作物、观赏植物和许多种树木。
3.4光化学烟雾对材料、建筑物等的危害
臭氧、PAN等还能造成橡胶制品的老化、脆裂,寿命缩短,使染料、绘画褪色,并损害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等。
另外,光化学烟雾还会促成酸雨的形成,使建筑物和机器受腐蚀等。
此外,还可使家畜发病率增高。
4.防治措施
光化学烟雾以为我们带来了血的教训,我们也应认识到环境的重要。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尽量避免其发生。
就目前来说,预防和治理光化学烟雾造成的污染,是解决光化学烟雾造成的危害问题的根本措施和途径。
4.1改进燃料的结构和成分
改进燃料设备,使燃烧过程完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如用煤、石油作燃料,对煤、石油进行脱硫处理,使煤、石油液化、汽化,减少污染。
4.2改进技术,降低汽车尾气NOx、CH的排放量
汽车尾气是NOx、CH化合物最主要的排放源,改进技术控制汽车尾气是避免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保证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具体措施有改进燃料的结构成分,以立法的形式限制汽车尾气尾气的排放,电车代替公共汽车,使用氢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等。
4.3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氧气的天然加工厂,在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氨气、氯化氢、光化学烟雾、放射线等有不
同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4.4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如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等。
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减少4亿tC02的释放。
采用低碳烹调法,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
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或其他电器时,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
节省取暖和制冷的能源等。
4.5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
要强化技术创新,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燃料废气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越来越多。
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烃类物质的排放不断增加。
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次又一次被挑战,大自然的报复越来越多,我们只能自食其果。
只有我们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每个人都能够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注重环境。
相信,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会像以前一样蓝,空气也会像以前一样清新。
四、参考文献
[1]张远航,邵可声.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8,34(2-3):392—400.
[2]戴树桂.环境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9.
[3]唐孝炎等.大气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刘天齐,黄小林,邢连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宋心琦.光化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1.
[6]戴华茂.光化学烟雾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09,36(195):107-108
[7]阿斯娅.克里木,帕丽旦.克里木.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21(3):26-30
[8]单志强,陈建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危害及防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14(3):36-38
[9]杨菁.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5):101-103
[10]王云英.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J].安徽化工.2003,(5):40-41
[11]张宝成,杨良保.光化学烟雾[J].化学教育.2004(6):4-7
[8]石华东.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河北环境科学.2011(增刊):99-101
[12]王子亮.光化学烟雾及其化学特征[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2):224-226
[13]张稳婵.光化学烟雾及反之对策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69-71
[14]杨朝刚,赵宏庆.管光化学烟雾及遥感技术在其监测中的应用[J].辽宁化工。
2007,36(3):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