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郴州市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下列使用显微镜的操作中,操作错误的是()
A.调节视野明暗可用反光镜和遮光器
B.转换物镜只能转动转换器
C.调好光的显微镜可以任意移动
D.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A.风调雨顺时瓜果获得大丰收B.沙漠中的仙人掌其叶变成刺状
C.夏天温度升高霉菌繁殖速度加快D.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4.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按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将如图图片排序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如图细胞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B.图A中②内的染色体在分裂前进行了复制
C.图B中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央向内凹陷缢裂为图C的两个新细胞
D.图C中③和④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7.甲~成是某简单生态系统中的五种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下表是对其体内某种农药(无法排出体外)含量的制定结果:
生物种类甲乙丙丁戊
单位体积内农药含量
0.0450.0090.1450.0240.003
(毫克)
据此推测,这五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别最低和最高的分别是
A.丙、戊B.戊、丙C.丁、丙D.甲、戊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五条食物链
B.鹰获得能量最多的的食物链是草一►食草昆虫一►青蛙一►蛇一►鹰
C.该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如果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9.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草
C.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和有毒物质逐级增多
D.该食物网中的蛇与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10.下表是三种植物的种子在见光和不见光条件下的发芽率,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蚕豆烟草苋菜
见光条件下97.1%98.5% 1.8%
不见光条件下96.8% 2.4%96.6%
A.光能够抑制烟草种子的萌发
B.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D.播种苋菜种子时应将其埋入土壤中
11.下列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植株、雌蕊和果实示意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豆浆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图1中的④
B.图2中的①是由图1中的②发育形成的
C.经过传粉、受精后,图3中的④会发育成图4中的a
D.图4中的b萌发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12.桫椤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桫椤有根、茎、叶的分化,能够产生孢子,据此判断它属于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13.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只适合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其主要原因是
A.体内没有输导组织B.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C.不能开花结果D.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14.下表所示实验或探究活动中,相关操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名称操作目的
A观察草履虫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
B观察植物蒸腾现象将一盆栽植物放到密闭透明的玻璃罩里,放到在光下照
几个小时
玻璃罩内壁有水珠产生
C观察蚯蚓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保证蚯蚓正常呼吸
D 观察细菌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的物像,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
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
观察细菌的形态
A.A B.B C.C D.D
15.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发现它会游动。

使草履虫运动的结构是()
A.表膜B.鞭毛
C.纤毛D.伪足
16.如图甲所示锦鲤色彩艳丽、泳姿雄然,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观赏鱼。

图乙是锦鲤细胞结构模式图,图丙是细胞分裂分化示意图。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锦鲤体色多样,控制其体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图乙的结构③内
B.图丙的a、b、c表示细胞分裂过程,d表示细胞分化过程
D.锦鲤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7.如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选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A.A→B→E→G→F→D→C B.A→E→B→G→F→D→C
C.E→A→B→G→F→D→C D.E→A→B→G→F→C→D
18.如图是“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部分操作步骤,图1和图2中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清水、碘液B.生理盐水、碘液
C.清水、生理盐水D.碘液、自来水
19.图是植物细胞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⑤是细胞膜,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清楚看到
B.②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③是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③⑥⑦
20.如下图,是动植物的组织图,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1是动物的上皮组织B.2是植物的输导组织
C.3是动物的神经组织D.4是动物的肌肉组织
21.以下是某同学制作并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图片,图甲是操作步骤,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中出现几个大而圆形且带黑边的物像可能是因为a步骤操作不当
D.图甲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bdc
2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依次是
①暗处理②叶片脱色③光照④选叶遮光⑤清水冲洗⑥滴加碘液
A.①④③②⑤⑥⑤B.①②③④⑤⑥⑤ C.①③⑤②④⑥⑤
D.②④⑥①③⑤⑥
23.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的未遮光部分变为蓝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实验
B.该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C.该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产生了蛋白质
D.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掉原有的有机物
24.如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是叶脉
B.图中②是下表皮
C.图中③是叶肉
D.植物蒸腾作用“门户”是图中的④气孔
25.某同学在“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实验时,发现气孔有的张开,有的闭合,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代表气孔张开,图乙代表气孔闭合
B.①是保卫细胞,控制③的闭合
C.②是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
D.③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26.松、竹、梅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风格,因而被誉为“岁寒三友”,得到古今文人的广泛赞美。

下列关于它们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能够产生种子,都属于种子植物
B.松的种子裸露,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C.竹和梅的叶片都具有平行状叶脉,茎中都具有形成层,能不断地长粗
27.当你走进温暖多雨的地区,也许会踩上一块毛茸茸的绿毯,这矮小的植物易受到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侵入,它是什么植物以及有什么用途()
A.被子植物绿化环境的主要植物
B.蕨类植物美化环境的观赏植物
C.苔藓植物监测空气的指示植物
D.藻类植物制造氧气最多的植物
28.“葡萄夏初熟,颗颗如紫玉”。

下面是葡萄临时切片制作及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为观察葡萄的显微结构,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临时玻片标本,正确操作的顺序是 _____。

(2)①操作时要注意避免产生_____;④滴加的是_____。

(3)从结构层次分析,图1的结构②属于_____。

(4)图2中,构成B区的细胞,细胞壁薄、液泡大、贮存营养物质,属于_____组织,主要分布于图1中的[_____]。

A、B、C三种组织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

(5)经过传粉和_____后,葡萄花的胚珠发育成种子,_____发育成果实。

29.为研究温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设置6个不同温度,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

先持续光照12小时后,测得光照下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C02)的减少量;然后黑喑处理12小时后,测得黑暗时密闭环境中C02的增加量,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温度设置5℃10℃15℃20℃25℃30℃
光照12小时C02的减少量(mg)122130394542
黑暗12小时C02的增加量(mg)6912182736
A.光照12小时后,25℃组植物光合作用共消耗45mgC02
B.光照12小时后,30℃组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C.24小时后,10℃组密闭环境中C02减少30mg
D.24小时后,20℃组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30.为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
大棚甲乙丙
二氧化碳浓度0.03%0.1%0.1%
温度30℃30℃20℃
A.甲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
B.乙丙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C.甲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形成两组对照,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完成食物链:植物→蝉→______→黄雀。

(2)图中所示的非生物部分是_________;生产者是_______;细菌为绿色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3)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__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2.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类被大量捕杀后,虫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

(4)为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

这些农药还可以随着雨水进入水体,再进入虫鸟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不同生物体内农药的积累量,会发现鸟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______(填“高于”或“低于”)虫。

说明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时,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__________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33.以下是绿色植物花、果实、种子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图乙、图丙、图丁都属于________。

A.细胞B.组织C.器官D.植物体
(2)绿色开花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花粉在图乙中的_________(填数字)结构中形成。

(3)图乙中的⑥将来发育成图丙中的__________(填数字)。

(4)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图丁中的_________(填数字),它将发育成图甲中的______(填数字),图丁中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是_________(填数字)。

34.实验探究,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在纸盒内铺上一层湿土(如图所示),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明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的两种环境。

图中5只鼠妇大小不一,且都放入盒子明亮的一侧。

待鼠妇平静后,开始观察它们的动向,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探究实验中所设置的变量是_______。

这样除了一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

(3)该实验过程划线部分有3处错误,请你指出1处并改正:_________。

(4)6个学习小组改进设计并进行了实验,老师统计各组的第10次数据如下表。

环境1组2组3组4组5组6组平均值
明亮510210 1.5
阴暗591089108.5
(6)分析全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实验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C
【分析】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详解】
A.调节视野明暗可用反光镜和遮光器。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正确。

B.物镜安放在转换器上,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正确。

C.对光时有四转: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二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四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调好光的显微镜不可以任意移动,错误。

D.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正确。

故选C。

2.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因此,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详解】
A. “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C不符合题意。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符合题意。

【点睛】
要注意对与生物相关的诗句积累和理解,要体会其中究竟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

3.B
【详解】
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因此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4.D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详解】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沙蒿在西北干旱的土壤中生长,表明沙嵩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且能固沙,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5.B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的结果是数目增多,不变的是染色体的数目。

【详解】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经过复制加倍即④,然后细胞核由一个均等分成两个即②,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即①,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即③,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了。

因此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④②①③。

故选B。

【点睛】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6.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详解】
图示细胞分裂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A正确;②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进行了复制加倍,B正确;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最后,细胞膜从细胞的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图B细胞外面有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分裂,C错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所以图C中③和④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D正确。

【点睛】
理解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7.B
【分析】
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

表格中几种生物体内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由少到多依次是戊0.003、乙0.009、丁0.024、甲0.045、丙
0.145。

因此,能正确表示该食物链的是戊→乙→丁→甲→丙。

所以这五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别最低和最高的分别是戊和丙,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以及生物富集的特点。

8.D
【分析】
(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营养级别越高所获的能量越少,反之,越多。

(3)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

【详解】
A、图中只有四条食物链:草一►兔一►鹰,草一►鼠一►鹰,草一►鼠一►蛇鹰,草一►食草昆虫一►青蛙一►蛇一►鹰,故A错误;
B、鹰所处的营养级越高,中间能量损耗越多,获得能量越少,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应最短,最短的食物链是草
C、鼠和蛇处于两条食物链上,草处于四条食物链上,鹰处于四条食物链上,故C错误;
D、蛇和青蛙的之间的关系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当蛇遭大量捕杀,青蛙的天敌减少,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故D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

9.D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而不是有4条食物链,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而不是草,故B错误;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有毒物质物质逐级增多,而不是能量和有毒物质逐级增多,故C错误;鹰吃蛇,鹰与蛇是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该食物网中的蛇与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

明确食物链上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富集现象、能量流动特点等基础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0.D
【分析】
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

【详解】
A.烟草种子在见光条件下的发芽率98.5%,不见光条件下的发芽率2.48%,因此光能够促进烟草种子的萌发,A错误。

B.从表格中看出,蚕豆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而烟草、笕菜的萌发都与光照有关,B错误。

C.见光条件下蚕豆种子的发芽率97.1%,不见光条件下蚕豆种子的发芽率96.8%,因此光照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无明显的影响,C错误。

D.苋菜种子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1.8%,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96.6%,因此苋菜种子在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明显高,播种苋菜种子时应将其埋入土壤中,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11.C
【详解】
豆浆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大豆种子子叶,即图1中的④,A正确;图2中的①叶,是由图1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的,B正确;经过传粉、受精后,图3中的③子房壁会发育成图4中的a果皮,C错误;图4中的b种子萌发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D正确。

12.C
【详解】
试题分析: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

考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都属于孢子植物,生殖、生活均离不开水。

【详解】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比较低等的孢子植物,体内没有输导组织,不能开花结果,虽然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但二者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然而这些都是他们结构上的特征,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些都是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不能离开水的理由,但不是主要原因,它们只适合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的主要原因是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故本题的答案为B。

【点睛】
注意审题,题干要求的是主要原因。

14.B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目的要求,只有平时多积累该部分知识,才能解答相关题目。

【详解】
A.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A正确。

B.若要观察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在盆栽植物茎的基部扎紧,放在阳光下,几小时后塑料袋内壁上会有水珠出现,若将一盆栽植物放到密闭透明的玻璃罩内,放到在光下照几个小时,玻璃罩内水珠可能产生于土壤,B错误。

C.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观察蚯蚓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其目的是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C正确。

D.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排才有1毫米长。

肉眼、放大镜等都无法观察得到,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的物像,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D正确。

故选:B。

【点睛】
注意平时对课本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目的要求知识的积累。

15.C
【分析】
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其结构及功能如下图:
【详解】
【分析】
图乙中: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

图丙中:abc细胞分裂、d细胞分化。

【详解】
A.③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锦鲤体色多样,控制其体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图乙的结构③内,正确。

B.图丙中:abc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d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出现组织,正确。

C.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锦鲤通过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正确。

D.锦鲤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分裂分化过程、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等是本题解题关键。

17.A
【分析】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有:擦、滴、撕、展、盖、染、吸。

【详解】
A是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B是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E是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G是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F是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D是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C是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A→B→E→G→F→D→C。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对方法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作出合理的解释。

18.B
【分析】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刮→涂→盖→染,图1中是滴、图2是染,解答即可。

【详解】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有:擦、滴、刮、涂、盖、染。

其中图1是滴,滴加的液体是0.9%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图2是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便于观察,B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9.B
【分析】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少了细胞壁(这是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大液泡和叶绿体。

图中①是液泡、②是细胞核、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质、⑤是细胞膜、⑥是细胞壁、⑦是线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