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原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原文阅读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

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

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

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

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

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

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

——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

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

随后他走进门来了。

一个躯体五呎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

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

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

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

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
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

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作者简介
笔名:晓芒、夏候宠、夏奈蒂等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22/4/19
民族:汉族
当代著名作家。

原名何振亚,祖籍浙江定海,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堂弄,中共党员。

1943年肄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文汇报》记者,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江南电影制片厂编辑,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福建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1937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路》,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
学生》杂志《青年文艺》一栏上。

上海孤岛时期,先后在《译报》、《译报周刊》、《文汇报》及《大美报》副刊撰稿,并参加党领导的文艺通讯运动,同时被委派编辑《大晚报》文艺周刊。

1940年出版第一本集子《青弋江》。

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闽居纪程》、《临窗集》、《北海道之旅》、《老屋梦回》、《〈孤岛〉内外》、《何为散文选》、《何为散文选粹》、《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

《我从这里起步》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作品奖,《陀螺和巧克力》获1991年《福建文学》全国散文征文奖,《故乡与祖国》获首届《散文天地》作品评奖优秀奖,《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第二次考试》成为当时中学语文正式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发行世界各地。

上世纪60年代曾来过故乡,写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记》等,被几十家出版社选载,还编入各种大型辞书中。

何为的报告文学作品《张高谦》等在读者中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

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

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时隔20多年之后的1976年,该文仍魅力不减,被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用作作文改写的范文材料。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止写作11年来的第一篇散文《临江楼记》,受到了读者的强烈欢迎,被译成英文和发文介绍到国外,同时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而载入史册。

随后又连续发表了《向无名英雄问好》、《春夜的沉思和回忆》等十余篇散文。

1979年选编出版了散文集《临床集》。

他在二十世纪60年代曾
到过故乡,写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记》等,被几十家出版社选载,还编入各种大型辞书中。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

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

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

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

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

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

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现意义。

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

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