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错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错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在数学调研与教学中,我经常告诫学生“审题是最好的解题方法”。
小、初两阶段的学生,在数学练习和测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力。
那么,审
题出错的原因到底出现在哪里?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实践,通过常见的案
例作一分析。
关键词:审题测试解题
一、成因分析
1.粗心。
小、初两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不是太好,加之粗心,很容易出现审题错误的
现象,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势必将影响到解题的结果。
例1.王叔叔购进一批水果,其中苹果6箱,每箱45千克,梨98千克,苹果和梨一共多
少千克?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卷中的一道题,按理说难度不大,但从改卷中发现,有大约20%的学生把题中“苹果有6箱”,误当成苹果和梨都有6箱,计算过程写成了:
(45+98)×6=143×6=858(千克),而正确解题过程应为45×6+98=270+98=368(千克),出现这类错
误应归结为学生在读题时犯了“粗心”的毛病。
2.思维定势。
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有了一些做题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往往容易把学生引入错误的方向,造成答题方向的错误。
例2.闰年有()个月。
在学习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年、月、日》一章时,有少数学
生忽略了课本中的“阳历”或“公历”一说,凭经验认为平年有12个月,闰年多出来一个月,所
以毫不犹豫地填了13,失掉分数。
出现这类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定势。
3.不善于“钻研”,忽略了隐含条件。
数学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在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
的数学题中体现尤为明显,不仔细推敲,不认真“钻研”,就会导致看似完美的解题过程出现
漏洞,因而失掉分数。
例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98%的学生知道,要使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须成立。
也能列出式子,化
简得(k+4)(k+9)>0,解之得k>-4。
解题思路清晰,计算准确,但因忽略了题中“关于x的一
元二次方程”隐含k≠0这一条件,导致不能得满分,正确解题结果应为k>-4且k≠0。
4.概念不清,审题不全。
概念似懂非懂、审题不全是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经常出现的现象,看似天衣无缝的解题过程,因对基本概念的疏忽而导致失分。
例4.等腰三角形中两边长分别为3和7,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此
题需要分类讨论(1)两腰是3(2)两腰是7。
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如下:(1)当两腰
为3时,三角形的周长为3+3+7=13;(2)当两腰为7时,三角形的周长为7+7+3=17,答三角
形的周长为13或17。
忽略了题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三角形”,漏掉了组成三角形的条件: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发现当两腰为3时,3、3、7根本就不满足组成
三角形的条件,此时就不是三角形,怎能求得三角形的周长为13呢?
二、对策分析
1.反复读题。
读题是审题的关键,是正确解题的最好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因对题目的
解读不够细致,从而导致解题过程出错。
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细细地解读数学题目,让其形成
反复读题的习惯。
例5.在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半圆,求剩下图形的面积?个别学生不能反复读题,直接在长方形中减去了一个最大的圆,列式为4×2- =8- 。
而正确的计算
过程应为4×2- ×22=8-2 。
2.提炼有效的数学信息。
要告诉学生动手做题前,应认真反复读题,同时利用做标记、
圈关键词的方式,提炼出题中的关键信息,通过提炼数学信息,可以把复杂的题目进行拆分,并加以分析,明确题目考查内容,避开陷阱。
例6.一条分式米的绳子,剪掉分式米,剩下多少米?解这道题时,如果学生用圈关键词
或做标记的方式,提炼数学信息的话,就会明白此题考查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就不
会列式为分式-分式×分式了,正确解题过程为分式-分式=分式(米)。
3.数形结合,多画图。
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有些数学问题
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单纯依靠反复读题中的文字信息、理解字
面意思,很难准确理解题意。
为了进一步读懂题目,并让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用画图的形式一层一层展开,使题中的数学信息更加明朗,内涵更加
清楚,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例7.时钟在2时敲2下,2秒完成,6时敲6下,几秒完成?这是一年级数学中的一道
拓展题,若不画图,估计三年级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能画出图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也能很好理解题意,并能正确解答,可以得出算式2+2+2+2+2=10(秒)或(6-
1)×2=10(秒)。
4.理清概念,杜绝审题不全。
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一定要多结合概念形成的过程,设计不同的环节,在弄清概念的本质上下功夫,使学生真正理解、识记概念,杜绝审题不全
的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概念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审题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符号、点,使其逐渐形成严谨认真的审
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会让学生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