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4古诗两首示儿_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语文补教学实录-4古诗两首示儿苏教
版
(一)导入:
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
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
(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
(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
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
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
)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用心灵聆听名诗
1 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语调感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齐读诗句。
3.指名读诗句;
4.配乐朗读,在低缓的音乐中师生赛读,让学生心灵震撼。
(三)用心灵诵读诗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自读提示:①默读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字来写的,请大家静静地读书,想一想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是围绕着“悲”这个字来写的。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前两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生:“万事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生: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师:是啊,但是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唯一心痛的是什么?谁来读?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作者不能万事空的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对于陆游的一生,你了解哪些?
生:(简介陆游)
师: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
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诅抑和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65岁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一“僵”一“孤”,凄凉之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师:走进南宋末年,85岁的老人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提笔为儿女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咐。
谁来读?(配乐指名读)。
师:透过这个“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爱国之心。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政治抱负。
生:我看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陆游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齐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也就是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抓住“诗眼”就能抓住全诗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而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悲”字。
(四)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
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
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
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
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
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
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
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
动笔吧!
(五)作业:搜集有关陆游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