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
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
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
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
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
”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
”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
”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
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
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
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
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
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
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
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
”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
”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
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
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
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我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
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
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
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
”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 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C. 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D. “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2. 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十三推磨(节选)
陈忠实
李十三和他的夫人运动在磨道上。
两块足有一尺多厚的圆形石质磨盘,合丝卡缝地叠摞在一起,上扇有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孔眼,倒在上扇的麦粒,通过这只孔眼溜下去,在转动着的上扇和固定着的下扇之间反复压磨,再从磨口里流出来。
上扇磨石半腰上捆绑一根结实的粗木杠子,通常是用牲口套绳和它连接起来,有骡马的富户套骡马拽磨,速度是最快的了;一般农户就用自养的犍牛或母牛拽磨,也很悠闲;穷到连一条狗都养不起的人家,就只好发动全家大小上套,不是拽而是推着磨盘转动了。
人说“拽犁推磨打土坯”是乡村农活里头三道最硬茬的活儿,通常都是那些膀宽腰圆的汉子才敢下手的,再就是那些穷得养不起牲口也请不起帮手的人,才自己出手硬撑死扛。
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现在把木杠抱在怀里,双臂从木杠下边倒钩上来反抓住木杠,那木杠就横在他的胸腹交界的地方,身体自然前倾,双腿自然后蹬,这样才能使上力鼓上劲,把几百斤重的磨盘推动起来旋转起来。
他的位置在磨杠的梢头一端,俗称外套,是最鼓得上力的位置,如果用双套牲口拽磨,这位置通常是套犍牛或二马子的。
他的夫人贴着磨道的内套位置,把磨杠也是横夯在胸腹交界处,只是推磨的胳膊使力的架势略有差异,她的右手从磨杠上边弯过去,把木杠搂到怀里,左手时不时拨拉一下磨扇顶上的麦子,等得磨缝里研磨溜出的细碎的麦子在磨盘上成堆的时候,她就用小木簸箕揽了。
离开磨道,走到箩柜跟前,揭开木盖,把磨碎的麦子倒入箩柜里的金丝箩子,再盖上木盖,然后扳动摇把儿,箩子就在箩柜里咣当咣当响起来,这是磨面这种农活的象征性声响。
“你也歇一下下儿。
”
李十三听见夫人关爱的声音,瞅一眼摇着拐把的夫人的脸,那瘦削的肩膀摆动着。
他抬起一只胳膊用袖头抹一抹额上脸上的汗水,不仅没有停歇下来,反倒哼唱起来了:“娘……的……儿——”一句戏词没唱完,似乎气都堵得拔不出来,便哑了声,喘着气,一个人推着磨扇缓缓地转动,又禁不住自嘲起来:“老婆子哎!你说我本该是当县官的材料,咋的就落脚到磨道里当牛做马使唤?还算不上个快马,连个蔫牛也不抵……哎!怕是祖上先人把香插错了香炉……”
“命……”夫人停住摇把,从箩柜里取出箩子,把箩过的碎麦皮倒进斗里,几步走过来,又回到磨道里她的套路上,习惯性地抱住磨杠推起来,又重复一遍,“命。
”
李十三似接似拒的口吻,沉吟一声:“命……”
李十三推着石磨。
要把一斗麦子的面粉磨光箩尽,不知要转几百上千个圈圈,称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了。
他的求官之路,类如这磨道。
他十九岁考中秀才,令家人喜不自禁,也令乡邻羡慕;二十年后的三十九岁省试里考中举人,虽说费时长了点儿,却在陕西全省排在前二十名,离北京的距离却近了;再苦读十三年后到五十二岁上,他拉着骡子驮着干粮满腹经纶进北京会试去了。
此时嘉庆刚主政四年,由纪昀任主考官,录取完规定的正编名额后,又拟录了六十四名作为候补备用的人。
李十三的名字在这个候补名单里。
按嘉庆的考制,拟录的人按县级官制待遇,却不发饷银,只是虚名罢了。
等得牛年马月有了县官空缺,点
到你的名字上,就可以走马上任做实质性的县官领取县级官饷了。
李十三深知这其中的空间很大很深,猫腻狗骚都使得上却看不见。
恰是在对这个“拟录”等待的深度畏惧发生的时候,失望同时并生了,做官的欲望就在那一刻断灭。
是他的性情使他发生了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拿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
他依着渭河北部高原民间流行的小戏碗碗腔的种种板路曲谱,写起戏本来了。
第一本名叫《春秋配》,交给田舍娃的皮影班社,得了田舍娃的好嗓子,也得了他双手绝巧的“耍杆子”的技艺,这个戏一炮打响,演遍了渭北的大村小庄……他现在迷在写戏的巨大兴趣之中,已有八本大戏两本小戏供那些皮影班社轮番演出……现在,他和夫人合抱一根木杠,在磨道里转圈圈,把田舍娃昨日晌午送来的麦子磨成白面,就不再操心锅里没面煮的事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5段中,李十三重复了一遍夫人的话“命……”,暗指他内心一直有当官的念头,写戏本是不得已而为之。
B. 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推磨时依然哼唱着戏词,作者以这种强烈反差的笔触表现出李十三对民间艺术的痴迷。
C. 李十三虽然有很多作品走红,但生活依然拮据,唯一得到的物质实惠就是田舍娃送来的麦子。
D. 本文沉郁、慷慨、简劲传神地刻画了中国民间的风骨与正义。
5. 小说的主人公李十三是一位写戏本的民间艺人,但作者在文中并未详写他是如何编写戏本、却将大量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6. 经证实,李十三原型生于一七四八年,是陕西地方戏剧碗碗腔剧本的第一位剧作家。
作者将李十三的故事写成小说,有何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大鼓
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
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
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
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
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
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
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
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
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
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
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
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
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
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
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
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⑦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
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
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上菜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
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
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
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
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真是的——张大鼓!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
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
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
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
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
(转说词)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
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⑧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
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
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渲染到了极点。
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
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
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⑨一曲终了,满座哗然。
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
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
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
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儿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
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
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作者:张丽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 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也过去为他敬酒。
C. 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 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
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
B. 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
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
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
C. 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
D. 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
9. 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⑧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10. 小说的结尾“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看似闲来一笔,其实不然。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虙①,字子宓,慈溪人。
庆元二年进士。
故事,潜邸进士升名,虙不以自陈。
为浙东帅属。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主管户部架阁文字,改太学正。
时新进者多逞小才,害大体,言:“立国有大经,人主当以静制天下之动。
今日之治,或有邻于锲薄,而咈人心、伤国体者,宜有以革之,使祖宗之意常如一日也。
”帝嘉纳
焉。
迁太常博士,又迁国子博士。
时金垂亡,因论自治之道,谓:“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迁国子监丞。
转对,愿力主正论,勿使迎合之人得以投吾机。
迁秘书郎,预编《宁宗会要》,兼吴、益王府教授。
讲《毛诗》终篇,乞以所读诸子改读《尚书》,帝曰:“吾固以《诗》《书》成麟趾之美也。
”迁秘书丞,改著作郎。
以疾乞外,出知南康。
至郡,剖决滞讼,众皆悦服。
前守陈宓以钱七千缗置济民库为筑城费,虙至,曰:“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转运使以钱万二千缗置平籴于郡,虙复出钱万二千缗以增益之,民赖其利。
将增建禁旅,营地属民者,索质剂②视元直偿之。
徙知处州,移知温州,力辞,遂直秘阁、主管千秋鸿禧观。
参议制置使幕中,使者尚威力,愎谏自用,虙守正不阿,每济以宽大。
召为国子司业兼侍讲,以《礼记•月令》进读,至“狱讼必端平”之语,因敷畅厥旨。
兼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命下而卒,诏赠四官。
(选自《宋史•张虙传》,有删改) [注]①虙,读fú。
②质剂:文中指作凭证的契券。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B.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C.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D. 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邸,指古代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
古代王公贵族所居的府第称为“东第”。
B.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下设国子监等机构。
C. 博士,文中指古代教授经学的一种官职。
博士也可以指古代专精某一技艺的人。
D. 转对,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虙不重名利,崇尚宽容。
他考中进士,按旧例,朝廷把他的名次提升,但被他拒绝;有的官员崇尚威力,刚愎自用,他则常常宽大处理事情。
B. 张虙恪尽职守,力除弊政。
他担任太学正时,针对官场的一些作风,认为现在一些政策近于刻薄,违背人心,应该革除。
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
C. 张虙为人正直,推崇《尚书》。
他担任国子监丞,力主不让阿谀的人有投机的机会;他请求把所读的诸子书籍改为《尚书》,跟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D. 张虙心系民生,体恤百姓。
他在南康任职时,纠正前任郡守的错误做法,并拿出自己的钱来充公用;政府准备建禁旅,要征百姓的地,他按原价付钱。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
(2)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诗词鉴赏及默写(共2小题,共计19分)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5.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1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在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借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感叹。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你十分想要拥有一件物品,但你的零花钱不足以购买,还需要向父母寻求资助,请你选择具体的物品,按照以下框架,向父母提出合理诉求,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