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中国特色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
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
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
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本
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
穿戴展示图。
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
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
参、礼见及出嫁等。
穿着这种礼服,
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
钗礼衣”。
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
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
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
的「粗褐」。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
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
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唐代的女装
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
上的长围巾。
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
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
唐代初期
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
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
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
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
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
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本图为梳“单刀半翻髻”,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
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左图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
右图为隋唐穿翻领胡服
及条纹裤的妇女。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
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
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左图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刘伶画)。
中图是梳丫髻、穿宽衫、袒胸露腹的士人。
右图为裹巾子、穿宽衫的士人。
(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砖印壁画)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
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
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
(河北景县出陶俑
魏晋南北朝服饰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是根据
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
洛
神为洛水之神。
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
曹植在赋中借以表达他失恋后的悲哀、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
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另外,图中侍者多戴笼冠,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
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
本图为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服制为常服(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男服服饰: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女服服饰: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五代十国服饰
(1)服饰上大体沿袭唐制。
五代和晚唐男子装
饰差不多,多着幞头和襕袍。
(2)五代的官服样式,承唐启宋。
男子一般圆领衫子,腰系帛鱼。
幞头变化显著,晚唐后,由软脚变成硬脚。
(3)女装基本同晚唐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长裙为主。
不同是裙束的比晚唐低,裙带较长,披帛较唐狭长。
上衣加半臂,交领和对襟均有。
后唐兴着彩裙,收裙裥作多折,这是宋代服饰的端倪。
(4)五代女子与唐相比纤细瘦弱。
由此可见,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时尚主要因素
辽国的汉服继承五代后晋的遗制,祭服大祀戴金文金冠,白綾袍,红带悬鱼,错络缝靴。
小祀戴硬帽,红刻丝龟文袍。
朝服络缝红袍,束犀玉带,后改锦袍金带。
以穿新
疆獞皮靴为贵。
公服紫皂幅巾,紫窄袍,束玉带或穿红袄。
常服盘领(即高圆领)左衽绿衣窄袖袍。
贵者紫里貂裘,青者次之。
腰带有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等鞢。
士兵皆髡发露顶左衽。
契丹及其从属部落百姓也只能髡发,有钱人想戴巾子,需向政府缴纳大量钱财。
《辽史》记载东北契丹人男子髡顶、垂发于耳畔,近年东北库伦、河北宣化、张家口等辽墓,均出土契丹人壁画,可与传世《卓歇图》对照。
早期的党项人“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内迁后,穿着仍以“皮毛”为主。
靠近汉族居住区或与汉族杂居的党项人多仿汉人服饰,使用布料和缯帛、绸缎制作衣服。
元昊继位之前虽对党项人改“皮毛”为“锦绮”的服饰不满,但他在继承王位后,也对党项服饰进行了改革,除保持本族一些特色外,仍脱不掉中原服饰的窠臼。
”莫高窟第409窟西夏供养人及榆林窟第2、第29窟男女供养人、官员、僮仆的服饰可与史书记载相印证。
西夏劳动人民,男子一般穿短襦短衫,小口长裤,有的小腿束绑带,足穿草鞋,女子则穿裙衫。
在安西榆林窟第3窟内室东壁南端千手千眼观音像法光两侧,画着非常写实的犁耕图、踏碓图、锻铁图、酿酒图,可见到西夏劳动者一般的着衣情况。
《金史・舆服志》所记略有出入,说“金人常服为四
带巾,盘领衣,乌皮靴。
”他们的束带叫作“陶罕”。
巾
之制,以皂罗和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于后顶的下面,
两角各缀方罗,径二寸许,方罗之下各附带,长六七寸。
在横额之上,或做成一个缩褶裥作装饰。
显贵者于方顶部
沿着十字缝饰以珠,其中必有大珠,谓之顶珠。
带旁各垂络珠结绶,长度为带的二分之一。
左图为戴瓦楞帽、穿袍服、半袖衫的骑士;中图为穿袍服、半袖衫的男子;右图为穿袍服、围腰的侍从。
元代妇女服饰,襦裙半臂。
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
也就是说,元朝官服,基本依照汉族服装,"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
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