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66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总有效率96.97%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优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胫骨中下段;骨折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由于位置较浅长骨,故受撞击几率较大,易引发骨折。
据统计,其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10%以上[1]。
而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血液循环薄弱,易引发不愈合。
随着带锁髓内钉的诞生,以固定牢固、避免旋转及畸形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时间2010年1月~2013年1月,研究对象66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男41例,女25例,年龄20~69岁,平均(48.23±10.16)岁。
引发原因以车祸为主,占28例,压砸伤19例,跌伤12例,其他7例。
骨折部位以中段为主,占43例,中上段13例,中下段10例。
据AO分类:A型28例,B型21例,C型17例。
伤后至入院平均(
2.13±1.74)d。
随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一般资料、病情、分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体格检查、控制基础病变等。
术前常规禁食6 h、备皮,均给予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于手术床,抬高下肢,大腿根部扎充气式止血带。
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炎治疗预防感染。
1. 2. 1 对照组给予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选择胫骨前内侧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使骨折断端完全暴露,清除术区淤血块后牵引复位。
复位至理想程度后适当调整动力加压钢板角度,使与胫骨贴合紧密,并以加压螺钉固定,C臂X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彻底止血并关闭切口。
开放行骨折尽量选择开放口为手术入口,彻底清创后方法同闭合性骨折患者。
术后次日床上屈伸锻炼,术后一周可进行不负重床周膝、踝关节锻炼。
2周后拆线并负重锻炼。
1. 2. 2 研究组给予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
术前据患者骨折部位等选择合适空心髓内钉。
先以胫骨前嵴和胫骨内侧面骨性标志判断骨折对位情况行手法复位,并以C臂透视机确认,复位成功后助手固定骨折部位,患肢呈屈髋、屈膝位。
以髌腱内侧为切口,切口长度约3 cm,髌韧带向外牵开,使髌腱后斜坡充分暴露,于胫骨平台下2 cm处打破皮质插入髓腔。
据骨折位置和骨折线
方向,在髓内钉内或外侧向外侧皮质旋入2.5 mm直径克氏针穿透对侧皮质,成功后旋入皮质骨螺钉,据骨折块大小旋入不同枚数螺钉。
透视位置满意后以杠瞄准器定位旋入远端螺钉。
清理术区,并关闭切口。
术后可行关节锻炼,稳定性骨折者可下床部分负重锻炼,8~12周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1. 3 随访及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患者步态、关节活动度等。
疗效评定以Johner-Wruhs胫骨骨折评定标准进行[2],优为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未见成角或短缩,关节活动度、步态均正常,未见疼痛、承重能力完全;良为未见严重并发症,内外翻2°~10°,前后屈6°~20°,旋转6°~20°,缩短6~20 mm,膝关节活动度>75°,踝关键>50°,距下关节<50°,疼痛可忍受,轻微跛行,承重能力严重受限;差为发生严重并发症、畸形程度大于良,疼痛严重,难以忍受,跛行明显,不能承重。
1. 4 统计学方法以SPSS16.6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采用χ2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两组优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
详见表1。
两组均有一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均为术后切口感染,其中研究组3例,对照组8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χ2=2.73,P>0.05。
3 讨论
胫骨中下段骨折体表位置较浅,肌肉附着少,血液循环差,骨折后易形成周围组织损伤、及粉碎性骨折,破坏血液循环。
骨折愈合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血液循环和稳定的环境[3]。
以往治疗均以保守或切开内固定治疗。
保守治疗虽可减少局部破坏、避免再次创伤而导致的血运破环,但固定稳定性差、对位对线欠佳,从而导致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
切开内固定方法众多,如钢板内固定、小钢板内固定、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等,但均会增加患肢二次创伤,且需要剥离骨膜,影响术后骨折端血运。
交锁髓内钉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首选方法,是在普通髓内钉基础上改良而成,以中央型内夹板式固定,避免髓内钉与髓腔摩擦增大髓腔间隙,而导致固定不稳定,且将应力分散,使固定牢固,避免成角及压缩等后遗症[4]。
其次,闭合复位穿钉,避免再次创伤和对骨膜损伤影响术后血运,创伤小且利于骨折愈合。
但术前应注意了解骨干长度及髓腔情况,选择合适髓内钉;肿胀严重者应缓解后手术,以提高闭合复位成功率,使手术顺利进行;术中髓内钉头尾部,应避免高于关节面,影响术后关节功能;髓内钉选择应粗于髓腔,避免活动,远端以2枚以上锁钉固定,使固定更加牢固;术后早期锻炼,以降低肌肉萎缩风险,促进血液循环。
本组将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对比发现,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加压钢板内固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表明其疗效优,术后并发症少。
综上所述,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优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司进善.带锁髓内钉闭合治疗胫骨干骨折.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z2):79-80.
[2] 吴超,谭伦,罗晓中,等.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8):633-637.
[3] 陈朝晖,郭军,江龙海.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天津医药,2011,39(4):302.
[4] 柯顺忠,杨荣源,罗艺,等.交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1/3骨折.临床骨科杂志,2013,16(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