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精神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危机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不会过时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在现在这个生活富足的年代里,有人说,鲁迅在当代已经过时。
而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不管从精神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他都有存在的意义,鲁迅不会过时。
这些年来,各地语文教材逐渐删减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因此又有不少人质疑起鲁迅精神的时代性。
首先我觉得删减鲁迅的文章不能证明他就是过时了。
时代在更替,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课本中收录的作品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与时俱进。
加入新的作品能给学生提供新鲜血液,年轻人应该接受新的思想。
在文学世界中就应该百花齐放,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那么淘汰的作品呢?我认为教材中只是删减了部分时代性不强、存在性较弱的文章,比如《少年闰土》、《社戏》,完全有更适合当代少年去读的文章来代替它。
而留下的部分都是精华,是鲁迅的精神所在,鲁迅文章的文学性所在。
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我们要结合时代内涵进行多重的解读,作品才能够散发其真正的魅力。
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
就像《论语》,即使相隔千年人们仍在研究它;即使它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但它内在的精髓还是值得人们学习。
而我觉得鲁迅精神中最突出的、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批判性。
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在时刻警醒世人。
他是一面灵魂的镜子。
二十世纪的中国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现在还是存在着,只是容易被大家忽视。
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警醒者。
毛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政治性、革命性必然会渗透进他的文学作品里。
而像韩寒这样的年轻作家当然也具有批判精神,但他们毕竟太“嫩”,没有经历过当年的革命时期,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没有经历过“人吃人”的时代。
他们写不出那么深刻的文章,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层面和鲁迅不同。
鲁迅当初在日本的留学生活让他看到了很多中国人灵魂的丧失,以至于决定弃医从文,来拯救国人的精神世界。
回国后面对我国的封建不平等,他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字犀利,敢于较真。
他的文章所讽刺的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虽然讽刺的是过去,但是拿到现在同样可以讽刺当下。
鲁迅的精神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危机精神,不但不过时,现在还更需要。
我还记得以前学过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虽然现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仍然有不少人崇洋媚外,对自己不够自信。
所以这种文章就很有存在的必要,不会过时。
还有他的《拿来主义》,也都有其当代意义。
像《孔乙己》、《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这些文章或因限于篇幅不能全部收入课本,但中学时看过节选就对此产生了兴趣。
鲁迅先生的文章伴随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从不认为因为他的一些文章晦涩难懂,做起题来头疼,我们就不该学它们。
我希望现在的学生,以后的学生,都去了解鲁迅的文章。
即使有些篇目从教材中删减了,作为课外读物也是很好的。
《孔乙己》、《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这类文章还是很能吸引读者的,它们不仅仅揭示了那个年代的疯狂,批判了封建礼教。
《药》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
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另一方面,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可能看不懂,但是作为中学生或成年人,这类作品是很值得一看的。
“孔乙己”,“人血馒头”,“阿Q”,“狂人”这些词早已深入人心。
在文学方面,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击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狂人日记》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
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
有人说,他是现代文学的开山派。
学习鲁迅的文章,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也是很有益处的。
而除了杂文小说散文等等,鲁迅也写诗,诗集《野草》也有欣赏价值。
还有人说,鲁迅的文章思想“黑暗”,具有一定的反叛性,很容易就会让未经世事的儿童或少年陷入迷途,至于产生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认为现存世界的荒谬性,很容易就会临摹鲁迅先生的文风,那样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与现行的和谐社会的方向背道而驰。
所以不应该让孩子们接触骇人的一面。
可是显然鲁迅追求的还是真善美,只不过是他描写了很多人不敢写的真相。
他的倾向就是支持弱者,同情被损害和被凌辱的,反对专制,奴性,麻木,暴力。
他用憎的方式来表达爱,以绝望的反抗来陈明希望。
“鲁迅有一颗非常悲天悯人的心。
鲁迅爱的一面容易被忽略掉。
一个人如果没那么多的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恨。
鲁迅那么爱那些善良的人、爱孩子,他自我解剖,当他面对对立面的时候他才能表现出战斗的精神,他才能恨。
”那个年代遭遇了太多,需要他来述说。
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呢?现在言论自由,可仍有很多人不敢说或不愿说,又或者是已经漠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现在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在一件事刚发生时,大家总是倾向于沉默,只有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或者就要牵连到切身利益的时候,人们才会在各种媒体上谈开。
这仍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鲁迅的批判性和自省精神,都需要学习敢开口说话,不再沉默,不向恶势力低头。
不是说我们看了鲁迅的文章就一定能怎么样,但是他的文字是时刻提醒我们民族的警铃,不可弃。
鲁迅所认识的中国,是最真实、最深刻的中国。
鲁迅说过他的作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祝福》而言,除过那个老六以外,几乎没有一个是好人,鲁迅对于他们就是满腔的愤怒。
他那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发现问题本质并能尖锐提出的能力,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需要的。
而知识分子用笔用言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无疑是会引导民众思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鲁迅写的是他的所见所感,那些事没有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自己家没有那么悲惨,但是他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要用自己的笔来拯救国人。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也就容易忘却自己的责任。
现在很多人看着别人的苦难却一言不发,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他“骂”着他那个黑暗的时代,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黑暗,我们也要培养出更多人敢于“骂”自己的时代!
鲁迅先生,“生命的拷问者”、“灵魂的探险者”,横眉冷对现实中的丑恶、虚伪、矫情,无情地将其揭露,为国人灌注着一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
“他的文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手术刀,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营养的钙片。
”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
鲁迅先生身上所具备的批判精神、自省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而这些鲁迅精神又是源自一片赤子之心,一份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鲁迅不会过时。
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文章,留下的更是一份爱国激情,一份热忱,一种批判精神、自省精神,一份民族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