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生化检验中循环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生化检验中循环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常规生化检验中循环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患者各56例,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研究对象采取循环酶法展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对比发现,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脑梗死患者检测结果均较健康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不同疾病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采取循环酶法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检测的灵敏度、精密度较高,干扰因素较少,对临床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脑梗死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标签:生化检验;循环酶法;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高血压组中包含有患者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4~79岁;冠心病组中包含研究对象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33~78岁;脑梗死组中包含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35~80岁;健康对照组中包括有研究对象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3~79岁。
以上统计各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比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采取循环酶法展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酶转换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分析中正常参考范围为4.0~15.4umol/L),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并评价循环酶法在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时的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干扰因素。
1.2.2 检测方法采集以上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检测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ARCHITECT 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取循环酶法展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
循环酶法[3]:校准液浓度Ⅰ为0.0μmol/L;校准液浓度Ⅱ为28.0umol/L。
3 个质控液浓度分别为7.5μmol/L,12.0μmol/L,29.0μmol/L,批号为:20101019。
测定相关参数为:主波长340 nm,次波长405 nm;温度为37℃,采取速率法。
试剂Ⅰ250μl,样本为16.5μl,反应时间为600s,再加试剂Ⅱ25μl,反应时间为180s。
校准方法采取两点定标。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检测结果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计量资
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循环酶法性能评价结果经统计发现,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批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1.32%,批间平均变异系数(CV)为
3.08%,平均回收率为99.3%,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2.2 各组研究对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比较经对比发现,高血压组、冠心病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 <0.05),冠心病组检测结果高于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诸多研究显示[4],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型半胱氨酸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已经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曾有文献报道,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检测可为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本次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健康体检者发生显著升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
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冠心病、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统计发现,冠心病与脑梗死患者检测结果同样高于健康体检者,且冠心病患者的检测结果高于高血压和脑梗死患者的检测结果,这一结果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同型半胱氨酸参与了甲硫氨酸的代谢过程,为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目前在临床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检测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據,意义重大[6]。
在众多的检验方法当中,循环酶法为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经实验证实,该手段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检测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临床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常规生化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治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对患者展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检测可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循环酶法在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时的优势明显,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值得对其给予重视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练小芬,欧国生,李小玲.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新进展与其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3(16):211-213.
[2]罗军,王贤俊,曹晓燕.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方法学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21(08):342-344
[3]张晓坤,黎文成,古雅珏,等.酶转换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常规生化检验中的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1,15(19):322-323.
[4]魏任雄,熊彬.循环酶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学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16(06):399-400.
[5]薄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及冠心病相关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5(05):437-439.
[6]毛海军,王惠云.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脑血管疾病检测中的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5(0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