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_李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研究对象面临的主要扰动是什么? ( 2) 脆弱性较高( 低 ) 的 单 元 具 有 什 么 典 型 特 征? ( 3) 研究区域( 内) 的脆弱性时间、空间格局? ( 4) 决定脆弱性格局的因素? ( 5) 如何降低评价单元的脆弱性? 目前, 脆弱性 评 价 的 研 究 在 自 然 灾 害 脆 弱 性 、全 球 环 境 变 化 脆 弱 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研究领域成果相对较多, 一 些定量或半定量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已经被提出并 得到应用, 根据脆弱评价的思路将脆弱性评价方法 分为以下五类。
2008 年
( 3) 脆弱性概念的界定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术 语 。 敏 感 性 、应 对 能 力 、恢 复 力 、适 应 能 力 等 概 念 已 成为脆弱性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其中敏感性是指 单位扰动施加在系统上所导致系统产生的变化, 应 对能力是指系统在扰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复原 或适应不利影响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恢复力 和适应能力的概念。
( 1) 脆弱性客体具有多层次性。目前, 脆弱性的 概 念 已 经 被 应 用 到 家 庭 、社 区 、地 区 、国 家 等 不 同 层 次, 研究对象涉及人群、动植物群落、特定区域( 岛 国 、城 市 ) 、市 场 、产 业 等 多 种 有 形 或 无 形 的 客 体 , “脆 弱 性 ” 已 经 成 为 当 今 世 界 无 法 回 避 的 一 个 重 要 问题, 脆弱性客体具有多层次性。
用是通过影响该系统内部特征而使系统的脆弱性 发生改变, 并最终通过系统面对扰动的敏感性以及 应对能力来体现。
3 脆弱性评价方法
脆 弱 性 评 价 是 对 某 一 自 然 、人 文 系 统 自 身 的 结 构、功能进行探讨, 预测和评价外部胁迫( 自然的和 人为的) 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以及评估系统自 身对外部胁迫的抵抗力以及从不利影响中恢复的 能力, 其目的是维护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减轻外部 胁迫对系统的不利影响和为退化系统的综合整治 提供决策依据[21]。脆弱性评估主要关注以下问题:
( 4) 脆弱性总是针对特定的扰动而言。系统并 不是针对任何一种扰动都是脆弱的, 面对不同的扰 动会表现出不同的脆弱性, 因此, 脆弱性总是与施 加在系统上的特定扰动密切相关。
目前, 虽然不同研究领域对脆弱性这一概念的 认识日趋统一, 但关于脆弱性的本质以及构成要素 的问题尚存在分歧。一些学者 认 [4,10,23,30,31] 为脆弱性是 系统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属性, 也有些学 者 [9,24,32]认 为 脆 弱 性 是 耦 合 系 统 ( 社 会 - 生 态 系 统 、 人- 环境耦合系统、人地系统) 的一个重要属性, 这 种对“脆弱性”本质认识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不同 学 者对脆弱性构成要素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争论的焦 点 在 于 “系 统 对 扰 动 的 暴 露 是 否 是 构 成 脆 弱 性 的 要 素之一? ”。Mitchell J. et al ( 1989) 和 Bohle H.G. ( 2001) 认为脆弱性包含内部、外部两个方面 , [30,33] 内 部方面是指系统对外部扰动或冲击的应对能力, 外 部方面是指系统对外部扰动或冲击的暴露, 还有一 些 学 者 认 [4,10,23,31] 为 系 统 对 外 界 干 扰 的 暴 露 、系 统 的 敏感性、系统的适应能力是脆弱性的关键构成要 素; 但 Gallopín G.C.( 2003) 认为暴露并不是脆弱性 的构成要素[32], 脆弱性是由系统面对外界扰动的敏 感性和反应能力构成, 是系统的属性, 这种属性在 系统受到扰动和压力时就会显现出来, 并认为系统 状 态 的 改 变 是 系 统 的 脆 弱 性 、系 统 面 临 的 扰 动 的 属 性以及系统对扰动的暴露三者构成的函数。
这些变化的脆弱性? ( 4) 怎样建立更具恢复力和适 应性的团体和社会?[10] 脆弱性术语已经成为分析人 地 相 互 作 用 程 度 、机 理 与 过 程 、区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一个非常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体系[9]。
目前, 脆弱性的概念及评价方法是当前脆弱性 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同时也是脆弱性研究面 临的一个挑战, 脆弱性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能否建立一个通用的脆弱性概念框架及切实可 行的脆弱性评价方法。由于脆弱性科学目前正处于 起步研究阶段, 不同研究领域对“脆弱性”这一概念 的理解尚存在差异, 加之脆弱系统的复杂性, 使脆 弱性评价研究面临很多困难, 脆弱性评价研究尚未 成熟[11], 这极大的限制了脆弱性研究在决策制定中 应用[12], 同时也阻碍了脆弱性科学的发展。本文在阅 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对脆弱性的概念及其 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归纳和分析了目前国内 外脆弱性评价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 并指出了脆 弱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亟待开展的研究 内容。
3.1 综合指数法 该 方 法 从 脆 弱 性 表 现 特 征 、发 生 原 因 等 方 面 建
立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统计方法或其他数学方法综 合成脆弱性指数, 来表示评价单元脆弱性程度的相 对大小, 是目前脆弱性评价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美 国 国 际 开 发 署 ( USAID) 资 助 的 早 期 饥 荒 预 警 系 统( FEWS) 研究就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非洲大陆 不同地区对粮食安全的脆弱性[34]; 南太平洋应用地 学委员会( SOPAC) 利用 50 个指标构建了环境脆弱 性指数, 用来反映一国自然环境容易受到损害及发 生退化的程度[35]。目前在综合指数法中较常用的数 学 统 计 方 法 有 加 权 求 和 ( 平 均 ) 法[34,35]、主 成 分 分 析 法 ( PCA) [36 ̄39]、层 次 分 析 法 ( AHP) [40 ̄44]、模 糊 综 合 评 价法 等 [45 ̄47] 四 种 。 综 合 指 数 法 由 于 其 简 单 、容 易 操 作, 在脆弱性评价中广泛应用, 但该方法对脆弱性 的评价缺乏系统的观点, 忽略脆弱性各构成要素间 的相互作用机制, 与脆弱性内涵之间缺乏相互对应
2 脆弱性的概念
2.1 脆弱性概念的分类 脆 弱 性 这 一 概 念 起 源 于 对 自 然 灾 害 的 研 究[1],
收稿日期: 2007- 12; 修订日期: 2008- 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3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专题(2004CB418507- 2)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李鹤(1980- ), 男, 内蒙古通辽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E- mail: zhangpy@neigae.ac.cn
1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关于脆弱性的研究大量 涌现, 据 Janssen M.A.等 学 者 对 环 境 变 化 人 文 因 素 领域 1967 ̄2005 年间出版的 2286 份出版物进行调 查研究, 发现其中有 939 份出版物与脆弱性有关, 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学 术界对脆弱性研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2001 年 4 月《科学》杂志发表的“可持续性科学”( Sustainabili- ty Science) 一文把“特殊地区的自然- 社会系统的脆 弱性或恢复力”研究列为可持续性科学的 7 个核心 问题之一[2]。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 近年来, 脆弱性 研究已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被许多国际性科学 计划和机构( IHDP、IPCC、IGBP 等) 提上研究日程[3 ̄ 5], 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 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 , [2,6] 并且许多学者已把 脆弱性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 , [7 ̄9] Downing T.E. 在 2000 年 IHDP 第三份通讯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脆 弱性科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并初步总结了脆 弱 性科学的基本特点及研究任务。脆弱性研究逐渐把 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关注: ( 1) 哪些人、事物、地区 面 对正在进行的人文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较脆弱? ( 2) 这些变化及其结果在不同的人与环境条件下是怎 样被减弱或增强的? ( 3) 通过什么措施可以减少对
第 27 卷 第 2 期 2008 年 03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7, No.2 Mar., 2008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李 鹤 1, 2, 张平宇 1, 程叶青 1
(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012;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 要: 脆弱性研究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 随着脆弱性研究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 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 总结, 并深入讨论了不同学者就脆弱性概念初步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脆弱性概念的内涵。 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思路, 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中出现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五大类, 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指出了脆弱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 结合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指出面向多重扰动的脆弱性评价、耦 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复杂系统的不确定问题、脆弱性 评 价 的 尺 度 问 题 等 是 目 前 脆 弱 性 评 价 研 究 中 亟 待 开 展 的 研 究内容。 关 键 词: 脆弱性; 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
陈鸿起等2007利用物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模糊集合理论和欧式贴近度概念建立了基于欧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利用各地区与最优参照状态的贴近度对区域水安全进行了评价542006运用模糊集贴近度理论分别构建了城市风险程度排序中最优序城市中序城市最劣序城市3个数学模型利用待评价城市与最优序城市中序城市最劣序城市的贴近程度来反映城市环境风险程度552007运用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对衡212008年阳盆地7个县市农业水资源脆弱度进行评判56该方法对脆弱性的评价角度与前几种不同不是将众多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数因此不必考虑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原始变量的信息
2期
李 鹤 等: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 19 ·
在地学领域, Timmerman P.( 1981) 首先提出了脆弱 性的概念[13], 目前脆弱性这一概念已被应用到很多 研究领域, 例如: 灾害管理、生态学、公共健康、气候 变 化 、土 地 利 用 、可 持 续 性 科 学 、经 济 学 、工 程 学 等 。 由于不同应用领域间研究对象和学科视角的不同, 不 同 应 用 领 域 对 “脆 弱 性 ”这 一 概 念 的 界 定 角 度 和 方式有很大差异, 并且同一概念被不同研究领域学 者 所 运 用 时 内 涵 有 所 不 同 。 自 然 灾 害 、气 候 变 化 等 自 然 科 学 领 域 [14,15]认 为 脆 弱 性 是 系 统 由 于 灾 害 等 不 利影响而遭受损害的程度或可能性, 侧重研究单一 扰动所产生的多重影响 ; 贫穷、可持续生计等社会 科学领域 认 [16,17] 为脆弱性是系统承受不利影响的能 力, 注重对脆弱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众多 学者对脆弱性这一概念的界定, 可将脆弱性的概念 划分为以下四类( 表 1) 。
2.2 脆弱性概念的辨析 从上面列举的几类脆弱性概念可以看出, 有些
脆 弱 性 概 念 ( 第 一 、二 类 ) 的 界 定 角 度 侧 重 于 “结 果”, 而有些脆弱性概念( 第三、四类) 的界定则突出 脆弱性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鉴于不同研究领域对
脆弱性概念的不同理解, 很多学者开始呼吁要建立 一种通用的脆弱性概念框架以方便不同领域学者 之间的交流[25]。近年来, 学术界对“脆弱性”的概念及 其构成展开了深入探讨 , [21,26 ̄29] 试图推动这一概念在 不同研究领域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 近年来出现 的脆弱性概念( 第四类) 包含的要素越来越多, 从多 维角度反映了脆弱性这一概念的内涵, “脆弱性”这 一概念已经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含义逐渐演变成 一个庞大的、独立的概念体系, 很难再将其 局 限 于 某一研究领域, 不同研究领域关于“脆弱性”这一概 念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
( 2) 施加在脆弱性研究客体上的扰动具有多尺 度性。系统通常暴露于多重扰动, 这些扰动既有来 自于系统内部的, 也有来自于系统外部的, 并且不 同尺度的扰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表 1 脆弱性的概念 Tab.1 Definitions of vu
地理科学进展
2.3 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综合以上不同学者对脆弱性概念的理解, 本文
认为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 子系统、系统组分) 对系 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它是源 于系统内部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 只是当系 统 遭受扰动时这种属性才表现出来。系统的内部特征 是系统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 而扰动与 系 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脆弱性放大或缩小, 是系统 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 但这种驱动因素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