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没有灰尘》。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假如没有灰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

作者运用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的特点作用及和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生字,正确读记“日晕、湿漉漉”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难点确定为: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谈话法、引导法、以读代讲法、启发法,积极倡导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思维,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上课伊始,我会对学生说: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

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导入课题。

我觉得这样导入,能够拉近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顺势重点指导读准“漉、晕”等难读字,并让学生思考:灰尘有什么危害?人们对它有什么看法?从而明确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本环节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做铺垫。

(三)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这一环节,我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文本的内涵。

首先,我会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假如没有灰尘会带来怎样的结果?用横线划出描写灰尘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灰尘作用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后,我会出示表格,让学生交流汇报完成,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用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适时引导、点拨。

例如句子一: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

我会通过与句子“灰尘很小很小”对比,引出在写灰尘特点“小”时,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又如句子: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接着,我会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表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指名分别读第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说说这3句话有什么共同点,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假设的说明方法,对灰尘的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灰尘的危害和灰尘的特点和作用作比较,体会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因此,我会小结: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物和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它有危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请大家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呢。

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作业布置,复习强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终止,而应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因此我会布置课外练习: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

例如:假如没有电话
四、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力求重突出。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