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江南讲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专题《江南》讲解词
第一集《在水一方》
就从那个地址开始吧。

周庄、同里或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

在古镇上走一走,以如此的方式体会江南,咱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风度。

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在那个地址,流水和流水,不确实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确实是把江南舞动得风韵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流水啊。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全然的之前以来。

十连年前,古镇的农人种田的时候,掘到了一些石斧陶器和玉镯玉瑗,这一个发觉,引发了文物治理部门的注意和重视,考古学家们从各地赶来,认真看过了这些石斧陶器和玉镯玉瑗以后说道,这是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离开此刻,应该有五千五百年了吧。

五千连年前的古镇是什么样子,咱们不能明白,咱们只能明白,五千连年前,咱们的先人,曾经在那个地址编织着生活,在那个地址的山下,在那个地址的水边,他们随意地唱着自己作的歌曲,一些鱼儿,悠闲地从他们身旁游过。

咱们不能明白,咱们的先人从何而来,他们是千里迢迢赶来仍是露宿风餐途经,咱们只明白,当他们和这一片山水相遇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他们在那个地址拓荒种田,纺纱织布,然后生儿育女,这一片山水,是咱们的先人最初的家园。

咱们也不能十分清楚地勾划出五千连年以来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咱们仍是只能从古镇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领略岁月浩渺和白云苍狗。

江南的水乡都是如此的,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

那一些石阶从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后,水乡的生活和水紧密相连,水乡的生活确实是水做的生活。

这一条河贯穿古镇,这一条河恍如确实是一棵大树,两岸的衡宇,确实是生长在这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和果实了。

上桥下桥,船来船往确实是水乡古镇的日常生活。

一些东西要送到镇里来,装船,一些东西要运到镇外去,仍是装船。

一些人要往镇外去,上船,另一些人回到镇上来,下船。

古镇人家的一部份确实是船,而船的一部份,确实是古镇人的家了。

就如此看过去,古镇的河上,不确实是一幅书法吗,水面是宣纸,船是写在纸上的行书,二岸的石驳岸,确实是这一幅书法的装裱了。

然后,河的两岸,确实是街了,青石板铺砌的街。

才下了一阵小雨,青石板显得光亮和明净。

许连年以前,小镇的街是用小石子铺砌的,叫蛋石街。

今天的青石板,尽管少了蛋石街“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诗意,但仍然透着一丝苍古,而且溶入了古镇的人情风貌,很和谐。

周庄的清早大略如此。

象往常一样,最先醒来的人一辈子起了炉子,夜里面把煤炉熄灭了,不单单是节省蜂窝煤,也是为了防火。

然后街上有了买菜的人,扫地的人和上学的小孩。

老人下着店铺的门板。

本地人把店铺的门板叫作塞板。

如此的塞板在苏州已经不多见了,只有一些古镇还保留着。

在今天看来,下一扇塞板,日子就翻过去一天。

下完塞板的老人,独自在一边坐着。

这一坐,就像是已经坐了百年。

关于周庄来讲,百年就像昨天,老人经历着昨天外婆唱的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说我好宝宝,我说外婆蚕宝宝……外婆桥,上了年纪的人都这么说,外婆桥就在周庄,是富安桥?仍是那双桥?仍是……又说不清楚了。

那个桥,那个桥,周庄有许多的桥,周庄人天天都会走过这些桥,走过这些桥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想到,这些石桥往后会改变他们如早晨般宁静的生活。

在周庄人看来,富安桥,或双桥,几百年来,它们只是人们行走的路,或是老人邻居谈天的地址。

富安桥是周庄最老的桥,桥的四角建有四座高大的桥楼,如此的造桥方式在江南水乡宝贵见到。

双桥交织着,斑驳的青灰色像早晨的残梦。

画家陈逸飞先生那幅《故乡的回忆》确实是取材于双桥。

这双桥使陈先生名扬海外,更使周庄名扬天下。

白天,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旅行者的。

今天周庄人的生活,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预备的。

坐在船上游览,这是游览周庄最好的方式。

穿桥过洞,很有乐趣。

每穿过一个桥洞就显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座桥堍,又还有一种意境。

就像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又豁然爽朗。

好心情的旅行者听着船娘的歌声,触摸着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就仿佛沾上了江南的好风水。

有一名诗人如此描述周庄:水乡的路,水云浦,进庄出庄一把橹。

河水慢慢流,船橹慢慢摇,昔时沈万山站在家中,指挥着他的大小船只进进出出,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

那情形必然忙碌,或许是鸦雀无声。

旅行者议论着沈万山的财富,说得最多的确实是:南京的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造的。

昔时他还想赏赐朱元璋的军队,却不料因此惹恼了朱皇帝,流放云南了。

连年以前,已记不清在周庄的哪条小巷的巷口,有一个德记酒馆,卖酒的人是女子阿金。

因为阿金的美,引得南社诗人柳亚子、叶楚伧等人常去那里饮酒,他们为阿金写了许多诗歌,并把小酒馆叫作迷楼。

“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关,尽有酒人倾自堕,独留词客赋朱颜。

”这是柳亚子《迷楼曲》中的句子。

先辈的风雅让咱们看到,滴雨的檐下,小镇的少女酤酒而归来,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小路里飘逸,而那一把油纸伞,恍如确实是江南最诗意的岁月里,正在盛开的莲花。

迷楼还在,而昔时的浪漫却已飘去,周庄的阿婆们只有在吃“阿婆茶”的时候还重复着旧事。

吃“阿婆茶”,这是一个属于周庄的节目,在江南其他的小镇是没有的。

天天下午的时候,周庄的阿婆们便聚集在一路,今日她家,明日你家,一家一家挨着轮。

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叽叽喳喳的,嘴渴了,便吃点茶。

江南人管喝茶叫“吃茶”,喝茶的同时,还要吃点茶点。

烈火地谈着,朗朗地笑着,或许阿金姑娘正在其中……
在周庄,再一次提及曾是周庄人的叶楚伧,使咱们又回忆起昔时周庄的那一次划灯。

收割的日子里,出门在外的手艺人纷纷放下手边的活儿,回到乡村。

农忙以后,丰收的喜乐和劳作后的休顿,还有,确实是对乡村对家的爱恋,使得手艺人将离乡的日程一再推延,闲暇日子,他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划灯。

他们希望为家乡的亲人制造一些欢乐,而留在家乡的亲人,更是希望他们将家乡的欢乐收进行囊,收在出门在外人的心底。

象以往一样,村里的男人伐来竹子,制好了竹篾,再将竹篾编串成各式各样的架子,村里的女人,织起了绢花,再将调好了的五颜六色涂在上面。

这一架子,安装在船上,再放好蜡烛,然后,他们在等待着一个月白风清夜的来临。

就在乡村的人们为划灯忙碌的时候,日本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上海而来,他们肩上的枪炮直接了本地告知中国人,咱们不是来作客的。

而如此的蛮横无理,自然地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感和对不速之客的阻止。

这一仗因东洋人的疯狂和中国军民的英勇顽强而惊心动魄。

消息传到距上海数百里的乡村,很多人感觉,划灯的事就算了吧,也有人不同意。

正在这当口,国民党元老叶楚伧回籍探亲。

这一件事传到他耳里,老先生想了想说,仍是弄,日脚照样过,让小日本看看中华人的精神。

船儿连成一排,蜡烛点燃起来,水面上瞬息间万紫千红,流光四溢。

大伙儿聚集在沿河二岸,满是一付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样子。

最后一刻,第一条船上突然将竹篾架子点上火,抛进河里,接着连在后面的船也依样而行。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举动。

一条火龙在水上行走,它要告知人们,这是咱们的家园,在那个地址,水也能燃烧。

周庄的故事,因周庄而生动,而周庄,因为这一些故事而厚重。

然后,咱们上同里去。

隋唐的时候,同里很富有,叫“富土”。

后来的富土人,不想富过头,就将“富”藏了起来,删去顶上抛头露面的那一点,再把下半身埋在土里,“富土”就成了“同里”。

于是,同里就显得很亲切了。

这是一条悠长而逼仄的弄堂,恰好一个人直面而走。

咱们踩在街石上,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使这一个清早绘声绘色地美好起来。

南园茶室,就位于同里镇最南面,在15条河港纵横分割“川”形地形的环境中,它很新颖地座落在十字河岔口上。

此刻,咱们就坐在南园茶社的楼上,四方八仙桌,一杯新龙井,细细地喝,缓缓而品。

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社”。

开办福安茶社的是同里镇上一家小户人家。

同里人喝茶的风气盛,茶社的市口也好,再有了小夫妻热情周到的招待,生意也真是不错。

就如此,五年过去了,有一天,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福安茶社转眼之间化为灰烬。

常在福安茶社喝茶的,有个叫顾达昌的生意人,顾达昌做的是古玩生意,收进来,卖出去,再收再卖,闲瑕之间,确实是上福安茶社泡壶茶,说一些话。

茶社没了,走过废墟的时候,顾达昌的内心空落
落的。

顾达昌通过废墟,是去熟食店买酱肉,他看上了熟食店盛酱肉的那只瓷盘。

这一只盘子也卖给我吧。

顾达昌买了酱肉后说。

这盘子?不行。

店主说,这是镇店之宝,大热天酱肉放在这只盘子里,四、五天也不改味道的。

顾达昌笑笑,转身走了。

一次,二次,持续不断,店主终于松口了。

瓷盘落到顾达昌手上,顾达昌连夜去了上海,然后,揣着一包银元回到同里,找到了福安茶社的老板,顾达昌说,我要把福安茶社再造起来。

福安茶社梅开二度,还在原先的地址,仍是原先的风貌。

每逢大年初一,仍是免收茶资,新的一年,有一个高兴和灿烂的开始。

福安茶社的故事,恍如是泡在白瓷杯中的清茶,让坐在楼头的品茗的人久久回味。

福安茶室改成南园茶社,是后来的事。

昔时南社的陈去病柳亚子常来喝茶,推究起来“南园茶社”取代“福安”,也应该是陈去病、柳亚子的建言,“南园茶社”四字的头尾恰好是“南社”,这也不是巧合了。

此刻的南园茶社已是修缮过了,就像一张旧画,从头揭裱了一下。

从头揭裱,确实是原先的气息和韵味还在,历史的沉淀还在,历史沉淀的光芒还在。

于是,初来乍到的游人和常来常往的朋友都来到了那个地址。

咱们就那个话题说开去,想起了好连年前和朋友来。

说一个名字,就感觉是发了一份邀请,邀请他们到南园来坐一坐,也不谈文章,文章已摆着呢,也不谈人一辈子,人一辈子还走着呢,就如此的,围着八仙桌,坐一坐,坐二袖清风,坐一杯清茶。

在同里仍是老街。

随意地走在沿河的街上,偶一转头,旧屋子门前坐着的老太太,嘴巴一蠕一动的,以为是叫着你的奶名,这时感受同里,真有一种回家了的亲切。

任意记起一个深藏在心底的同里故人的名字,柳亚子或是陈去病或是范烟桥,想着你是来造访他或他将要来看望你。

确实是在那个地址。

实在遇见或不遇见都是无所谓的,乃至记起了或不记起也是不在意的,你站在桥头看看流水和水上的帆影,看看老街和街上的乡亲,还有老屋,古树,还有不远处的另一座桥头,另一个站在桥头看风光的谁。

心情和风光是异样会意。

也能够轻便地找个话茬,找个熟悉的朋友或是不熟悉的过路人,或确实是你和你自已聊上几句。

没有开始也没有结论,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

说就说着,听就听了,对就对着,错就错了,记就记着,忘就忘了。

不用去理会他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怕人家读懂你的心事,轻轻松松,散散淡淡,平平常常,实实在在,从从容容,真真切切,乃至是退后一步三思而行也不要,就如此,在同里的街头走着。

这一些是咱们在同里很真切也很深刻的体会。

这体会恍如栖落在心之枝头的一只青鸟,一只不时在咱们心底鸣唱的青鸟。

在咱们生长的城市,大伙儿满是一付忙忙碌碌的样子。

制造和建设,生活象一只自行车的后轮,牢牢追着踏在前轮上的咱们,几乎松不出气来。

大伙儿自然也不能闲着,起早摸黑,东奔西走,迎来送往,扶老携幼。

日子就如此一天天有滋有趣地过去。

也有一天,突然莫名其妙地感觉苦
了累了,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同里来了。

这时我感觉自已好象是一面孤帆,一面疲惫地举着但已经见着口岸,一面远航的孤帆。

同里就该是如此的口岸。

然后,让咱们来谈谈乌镇吧。

乌镇的长廊是很有特色的,长长的长廊,长到了什么程度呢?那时民间有个传奇,叫做:有天无日。

乌镇的长廊长得把太阳都遮掉了!唐朝的丞相裴休裴先生就喜爱如此的长廊,他坐在长廊的藤椅里,看得见乌镇的漂亮景色却晒不着太阳。

他在长廊里吟诗作画,饮酒饮茶。

兴致所致,他或许还会玩一把文字游戏呢。

哥字分开两个可,颜色相同僧人与尼姑。

僧人吃青菜,尼姑吃蘑菇;
林字分开两个木,颜色相同饭与粥。

一根木头烧饭,一根木头烧粥;
朋字分开两个月,颜色相同雪与霜。

一个是阶前雪,一个是月下霜;
吕字分开两个口,颜色相同茶与酒。

一个口喝茶,一个口吃酒。

诞生唐诗的抒情年代,在乌镇,曾经有过这么一名意趣风发的丞相。

穿过唐朝长长的长廊,咱们去看社戏。

修真观戏台建于清同治年。

石质台基,台框高三米多。

戏台背河当街,面对修真观,三面都能够看到戏台上的情景。

戏台上也有副对联,叫做:锣鼓一场,唤醒人世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

小镇上爱看戏的人很多,尤其是妇女,若是今天戏台那儿有唱戏的要来,从一清早开始就心神不定了。

看戏呀看戏去,锣鼓一响,脚底发痒,看越剧看花鼓戏看京戏看昆曲看皮影去!逮住什么就看什么!
有关乌镇,还有姑嫂饼和蓝印花布作坊。

“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闻名。

”这是茅盾笔下的姑嫂饼。

好久以前了,乌镇有一家家庭作坊,专门做一种小酥饼,味道专门好,有一种甜丝丝的香味,生意自然是好。

可是,这家人家有个规矩,确实是做酥饼的技术传媳不传女。

这家的小姑就不服气,有一天深夜,偷偷地往嫂嫂做小酥饼的配料里撤了一把盐,--恍如撤下了心中的一口恶气!奇怪的是,第二天的小酥饼竟然出奇地好吃,它既不是甜的,也不是咸的,它是椒盐的。

嫂嫂固然也尝了椒盐小酥饼,同时尝到了小姑子内心的委曲。

好了好了,你那个伶俐的倔丫头,我算服了你。

咱们给那个新产品取名叫“姑嫂饼”,好不行?小姑嘴巴里塞满了“姑嫂饼”,她轻轻地捏了一把嫂嫂丰腴的手臂,表示自己喜悦的心情。

乌镇一带称兰印花布为“拷花布”,那个名称由来已久。

它取天然植物蓝草的色素为染料,以黄豆粉和石灰粉为防染浆,刻纸为版,利浆漏印,染色而成。

就像乌镇人介绍的那样:蓝印花布融进了青铜
饰纹的高古,秦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练,织锦的华贵。

咱们说蓝印花布得以源源流永生生不息的缘故是它的平民化。

纺纱、织布。

在没有成为蓝印花布之前,蓝印花布是一匹匹方才从织布机上下来的白色土布,它们身上带着江南女孩手上的余温,而颜色,是与生俱来的本白色。

它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织布机,它们依恋的目光永久可不能离开那些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啊,乡村土布对江南女小孩天老地荒般的爱情。

蓝印花布,它的工艺,它的图案,均来自民间。

工艺是染布。

--江南的女小孩谁可不能染布呀?就像江南的女小孩人人都会绣花一样。

图案是花卉草木,也不复杂的,江南女小孩眼睛里天天都是花花草草的影子。

--江南的女小孩既是水做的女儿,更是花草薰香的女儿啊!
乌镇人将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确实叫外地人感到惊奇,一幅幅蓝印花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新颖的花儿恍如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着的布匹们那么作着优美的舞蹈,一眨眼功夫就能够飞到天上去的感觉。

咱们在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前站了好久,咱们要读出它们清香的味道,要读出它们缤纷的图案,要读出许多江南女孩灵动的青春,要读出染布工人乌青手下一颗漂亮的心。

暮色降临,咱们听到了远方慈祥的声音:你寄我的信,到今天才收到,或许是你写好信以后没有马上去投寄吧。

你拍的照片我看过了,还不错的,但你自己不很中意,这是严格要求,我很欣赏,预备作一首诗给你,你不要性急,何时作成说不定的。

这是晚年的叶圣陶,与他孙子的一封家信。

写信,是叶圣陶晚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写完以后,是急忙地寄出去,然后内心的牵挂和远方的等待似乎才有了着落。

这一些信显得平和友善。

寄完信以后,老人久久地看着窗外,眼睛有一点迷惑了,而这时,在老人的心底渐渐地清楚了起来的,是小桥流水,藕与莼菜。

第二集《荷叶田田》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收藏,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标志。

比如苏州虎丘,比如虎丘的云岩寺塔。

说云岩寺塔许多苏州人不必然明白,讲起虎丘塔,不用生公说法,石头也会颔首。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方式。

苏州地处平原,平远的构图方式是它的先天条件。

无阻无碍,一马平川,看多了也就不免感觉一览无余。

于是,伶俐的苏州人因地制宜,弄出些小巷水巷,平远的构图里也就有了深远的意味。

这既是生存的需要,也不无美学上的考虑。

平远令人行动舒缓;深远令人心思曲折。

苏州人的从容、内敛确实是此日人合一的结果。

但从容过头了,确实是懒惰;内敛到底了,确实是闭塞。

苏州人是很注重自身人格完美的,为了提个醒,就造出些塔来,以便随时让自己抬抬头,明白天外有天。

塔的显现,使苏州这一幅本来只有平远、深远的山水画,凭空多了个高远的层次。

苏州是先有小巷水巷,再有塔,这一点是确实的。

在塔上看苏州,之前的岁月渐渐远去,之前岁月的影子落在了水面。

在苏州,古桥恍如确实是这座城市的街头雕塑,在那个地址水有多少,桥也有多少。

咱们真的不能想象,没有了这些桥,苏州还会是个什么样子,咱们只是感到了,确实是这一些古桥,使苏州增添了无穷的生动和绵延的韵味。

苏州的古桥上有浮雕,有花纹,还有对联,因此造桥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艺术的劳动和制造,因此桥也不单单是桥了。

桥洞是船来船往的大门,对联就镂刻在桥洞的双侧,咱们把镂刻在桥洞的双侧对联称为桥联。

用此刻的目光来看,桥联相当于一种特殊的户外广告。

桥造好了,有关方面找到乡贤那里,请他捉笔,写一写桥联的句子。

乡贤也确实是本地的文化人,有人找上门来,请他做如此的工作,是很有体面的情形,诗情画意涌到心底,文化人就提起笔来写一些风土这么样,人情那么样,历史这么样,自然那么样等等,有时候文化人自己内心面正因了另外的情形也有一点起伏,就借景抒情,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开出一番崭新的意境。

此刻,就在苏州,咱们乘着船穿桥而过,看到挂在桥门口的桥联,或许一时刻说不清全数意思,或许还有生字读不出来,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古桥,咱们的内心有了关于苏州更丰硕更生动的收藏。

苏州的桥,不仅站立在水巷里,还牢牢地站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跨越了河流,还跨越了历史。

若是说水让苏州有了灵气,那么,水上的桥让苏州人有了通融的个性。

这是“步入吴家世一桥”吴门桥。

它和盘门、瑞光塔一路组成了盘门三景。

园林和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说:“盘门是依水而筑,水陆结合,水城构造也很宏伟,与周围吴门桥彼此呼应,成为一个整体,在江南水乡城墙中是突出的,此刻如此的水城已经找不到了。

北京看八达岭长城,苏州看盘门,一北一南,一山一水,能够对我国城墙建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由于《枫桥夜泊》这一首诗的缘故,枫桥成了中国闻名的一座文化桥。

一样说来,寺院总比桥的名望要大,但枫桥却使寒山寺名声大振。

而使枫桥千古流芳的,仍是张继的这一首诗。

枫桥因了这首诗,才定称枫桥的;寒山寺因了这首诗,才更名寒山寺的。

还有宝带桥。

《吴县志》上记载,宝带桥是唐朝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捐赠了自己佩带的玉腰带而修建的。

而这一座长桥的外形,确实确实是象一条宝带。

大运河绕着古老的苏州城转了一圈后,朝杭州奔去。

大运河是把二胡的话,宝带桥确实是琴弓。

流水不流,桥影却在轻轻摆动。

乡音似水,琴声如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宝带桥就在咱们去杭州上,宝带桥从一个人世天堂,通向另一个人世天堂。

咱们走向杭州的时候,突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来: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对那些走过西湖的人来讲,太容易遭遇优美了。

湖光和山色,处处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如此的一种优美,谁能够躲避?谁能够拒绝?既然不能躲避不能拒绝,那么,就只有沉溺了。

他们为如此的优美所诱惑而伫立湖边,他们用非常倾心的眼神和姿态,为西湖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说明了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以后的咱们,走过西湖,也不能自拔。

杭州人说,这西湖呀,“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春色明媚,西湖是饱满而艳丽的,鲜鲜亮亮的绿水青山,丰饱满满的姹紫嫣红,一切是那样充分,充分得少了一点含蓄。

小雨迷蒙,湖光山色笼罩着薄薄的一层光晕,这一层光晕,让西湖有了一些暗淡和冷淡,艳丽就在这暗淡和冷淡当中成为娇媚。

冷月如霜,风光是时隐时现的风光,心事在棹响声里荡开,今夕啊何夕,只有你和西湖了,你和西湖月下的相遇,竟有了一丝缘定此生的感觉。

飞雪连天,飞雪连天下的山水,是清清瘦瘦的山水,心情也是淡泊而爽洁,所谓超然物外,不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吗?
“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

或许确实是因为有了西湖的缘故吧,或许因为西湖,而有了新颖风雅的缘故吧,杭州人关于寄情山水乐此不疲,他们乃至将四时的游逞,也列在一种仪式当中了,到了时候,不出门去走一走,就象是犯了什么错事,或因此被人看不起了。

就为那个,明代的高濂,特意写了一部《四时幽赏录》:
春时幽赏: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西溪楼啖煨笋,保俶塔看晓山,苏堤看桃花。

夏时幽赏:苏堤看新绿,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湖心亭采莼。

秋时幽赏:满家巷赏桂花,胜果寺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六和塔夜玩风潮。

冬时幽赏: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雪后镇海楼观晚炊,除夕登吴山看松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