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名著阅读《红楼梦》试题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名著阅读《红楼梦》试题精练
一、语言表达
22.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
其中有一类人物联,巧引人物事迹或概括人物特征,别具趣味。
比如:蔺相如:斗秦王唇枪舌剑;让廉颇大度宽容
廉颇:攻无不克大将军常胜;知错就改真丈夫负荆
屈原: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请从《红楼梦》人物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中任选一人,为其题写一副对联。
要求符合人物形象,涉及相关情节,对仗工整。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答案示例:
林黛玉:迷西厢心病难疗愈;惜葬花泣泪易伤情(怀才任气苦心女咏絮堪悯;寄人篱下有情人眷属难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
内容上要相关,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
本题所写人物为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中人物,十二钗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内容上要结合相关情节来写,如与黛玉有关的情节,宝黛共度西厢,黛玉葬花等。
二、27. 下列对《红楼梦》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顽石无材补天是整部小说的起点,木石前盟是宝黛爱情的前世,太虚幻境中的词、曲暗示着整部小说的结局。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的判词。
③“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和“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两处提到的“公子”指的都是贾宝玉。
④林家祖上曾经世袭列侯,林如海本人中了前科探花,并娶了贾敏为妻,可以说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兼书香之族。
⑤因宝玉抓周时抓了脂粉钗环,七八岁时发表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等言论,冷子兴、贾雨村等人笑其为酒色之徒。
⑥刘姥姥一进贾府,为读者提供了观察贾府的新视角,也同时设下一条伏线,连接着贾府势败、子孙流落的悲剧结局。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应为惜春的判词;
④“林家祖上曾经世袭列侯”错误,林如海祖上是书宦之家;“可以说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兼书香之族”错误,林黛玉出生时林家已经没落,已沾不到祖上之光;
⑤“冷子兴、贾雨村等人笑其为酒色之徒”错误,原文“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可知是贾政说宝玉为“酒色之徒”;
正确的有①③⑥。
故选C。
三、28. 从上面两则材料来看,林黛玉的性格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及原著的相关情节,简述其成因。
材料一: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材料二:
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
”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
”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
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答案】材料一描写黛玉初进贾府“留心、在意”的典型事迹。
从黛玉不得不接了茶,仿照贾府众人漱口这件事可以看出黛玉“谨慎”的性格特点。
材料二通过语言描写“单送我一个人”“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表现了林黛玉“多疑”、“敏感”的特点。
分析黛玉性格的成因,有其个人成长的客观因素,她父母双亡,命运悲苦,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和遭受冷落的孤独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一,林黛玉在贾府,陪同贾母吃饭,饭后,仆人便送来了茶,黛玉觉得与原来家中的情况不同,正在疑惑,见仆人捧来了钵盂,才知第一次的是漱口茶,第二次的才是喝的茶。
“不合家中之式”也“少不得一一改过来”,接了茶;见捧过漱盂,“照样”漱口。
此乃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典型表现,表明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
材料二,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黛玉的性格:“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两句话明确表明林黛玉对周瑞家的不满,她觉得自己受了轻视,而且摆明了直接说出来,由此可见黛玉多疑、敏感、刻薄的一面。
分析林黛玉这些性格的成因,一方面,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另一方面,客观上,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她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多愁善感;更有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它寄身在贾府,永远觉得自己是被冷落的,她长期寄人篱下,形成小心谨慎、敏感多疑的性格。
觉得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这是由性格决定的宿命,同时也感受到林黛玉内心寄人篱下的伤感。
四、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共11分)
《红楼梦》第五回中巧姐的判词为:“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
脂砚斋评论其中“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为“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
(1)请结合脂砚斋的评论,简要说明判词暗指小说八十回后的什么情节?(5分)
(2)根据此判词,结合原著,举例赏析《红楼梦》情节安排上“伏线千里”的手法。
(6分)
15.(11分)示例:(1)(5分)贾府被抄,贾家权势高贵已去。
(1分)王熙凤被抓,死后,巧姐被娘舅奸兄设计转卖,几乎沦落火坑的悲惨命运。
(2分)多亏被被刘姥姥仗义搭救,投奔农家,做了挑灯纺织的村妇的结局,(2分)
(2)(6分)判词中“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指刘姥姥带着外孙子板儿第一次进来荣国府,被王熙凤救济,并为巧姐取名。
(2分)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府与荣府的衰亡遥遥相关,刘姥姥与王姐凤会见,看似开卷闲文,却是后来巧姐命运的关键。
(2分)作者在写刘氏进贾府后“有趣”“好玩”的情节中,伏下了后面贾府“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的家破人亡的惨痛结局。
(2分)【评分说明11分,按评标说明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注中国文学的人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_____《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其一,它的史诗架构打通天上人间,这与《伊利亚特》相似,但《红楼梦》是一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
其二,《红楼梦》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和别样英雄色彩的系列诗意生命。
其中的英雄是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
();林黛玉低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现实的控诉难道不是英雄的风采么?如果说《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孔武有力、坚毅刚强的刚性英豪,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
其三,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其____
是“诗”而不是“史”。
《红楼梦》寄托着人类“诗意栖居”“诗意存在”的梦想,从而使浓厚的诗意覆盖整部作品。
《史记》以文塑造历史英雄,有诗史倾向,______的是作者没有赋予它史诗的宏伟框架。
_____虽然塑造了许多英雄,也有历史感,但它缺乏审美意识,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成为史诗。
它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
它在东方屹立着,将永远保持着太阳般的魅力。
18.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重心美中不足《三国演义》
B.可是重点白璧微瑕《水浒传》
C.其实重点白璧微瑕《红旗谱》
D.可是重心美中不足《战争与和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作品,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它在东方屹立着
B.《红楼梦》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作品,它在东方屹立着
C.只有它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
D.唯有《红楼梦》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并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
20.在括号里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再举一例。
18.A19.D 20.如:贾宝玉高喊“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对传统观念的背叛难道不是英雄的气概?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第一空,“其实”“可是”用于表转折,“其实”用于轻转。
“《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是对“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的转折,语意较轻微。
这里应选“其实”。
第二空,“重点”强调整体事物中重要的部分,“重心”比喻事情的重点或核心。
依据“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可知,语境强调“重心”是“诗”不是“史”。
故这里选“重心”。
第三空,“白璧微瑕”意思是白璧上有微瑕,比好东西有小缺点。
“美中不足”意思是整体虽好还有不足。
这里强调不够完美,不是说缺点,且就句式说,应选用”“美中不足”。
第四空,根据“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成为史诗”可知,这里应选《三国演义》。
《战争与和平》是公认的史诗作品。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三处:
①第一个指代不明、成分残缺,句首代词“它”承上指《三国演义》,根据文意,应指《红楼梦》;
②成分残缺,判断句不成立,该分句和上文不连贯,需要加上“唯有”“只有”,在句尾加上“存在”。
③第二、三两个分句语序不当,违背事实逻辑,应交换位置。
只有D项修改完全正确。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用句式的能力。
内容上,依据上文“《红楼梦》……别样英雄色彩……”可知,此处应填写《红楼梦》中的“别样英雄”事迹;
形式上,参照下句“林黛玉……对现实的控诉难道不是英雄的风采么?”,采用“谁+动词+‘引用诗句’+反问句”的句式。
六、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
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
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
失望的。
《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
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
《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
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
《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
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
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
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
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
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
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
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
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表面上说得非常
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
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
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
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
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
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
A.《孔雀东南飞》
B. 《哈姆莱特》
C. 《雷雨》
D. 《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4分)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
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6分)
语文参考答案
1. C. A.“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可见,原文是“不是如此”,而非“不只如此”。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错,曲解文意,“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鲁迅的观点。
D.“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伤时骂世”,“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2. D.“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曲解文意,过于绝对。
根据原文“《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可知,作者认为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的缘故。
而且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
“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解文意,且过于绝对。
3. B .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
ACD中《孔雀东南飞》《雷雨》《边城》中的悲剧均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都未涉及善恶之攻伐。
B.《哈姆莱特》讲的是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
这已经涉及到了善恶之征伐。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
②论证语言严谨。
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
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5.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
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
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
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分析: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
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结合“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分析可知,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