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
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
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
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
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
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
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
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
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
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
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
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
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
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
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媒体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
习效率。
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