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和声的弱功能性体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会在终止处选择其他和弦来替代属七和弦在古典和声终止时的地位,以扩充的阻碍终止来作为乐句的终止。

虽然如此,但在其构思中难免会掺杂有古典和声的痕迹,离调时采用的正格进行以及调内和弦仿正格进行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为了回避属七和弦及其常规的解决方式,德彪西在《前奏曲》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简化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另一种是使属和弦的和弦结构复杂化。

简化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是德彪西常用的和声技法之一。

如《雪上足迹》的第9小节,低声部#F-G-#G-#C 的进行就呈现出典型的功能性特征,若将G 音视为重升F,低音#F-G-#G-#C 相当于#C 小调中和声iv-V/V-V-i 的根音进行,其中的上行四度更是具备古典和声的特性。

但由于其他声部的进行方式以及和弦结构并不符合古典和声的进行方式,仅靠低音并不能突出其功能和声的特性,这种强功能性的和声低音四五度进行在《前奏曲》中并不被强调。

如果把低音的四五度进行视为德彪西的和声语汇中功能和声的体现,那么避免导音与不协和音的解决则是其削弱功能和声的重要手法。

《德尔菲舞女》前两小节为b
B 大调I-VII 7-#5
V 的和声语汇,低音保留了下行与上下四度的功能和声特征。

升5音的属变和弦在整部作品中占用重要的地位,#
c-b
B 的下行增二度大大削弱了不协和音解决的倾向性,导音A 也没有解决到主音,采用属变和弦与非典型的解决方式明显起到削弱功能和声的作用。

德彪西的作品虽然不算是完全解放不协和音,但是对不协和音的处理已经不符合传统的功能和声要求。

除上述之外,属和弦的和弦结构复杂化也是德彪西削弱功能和声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惯用手法是将属九和弦、属十一和弦甚至更复杂的十三和弦等高叠和弦来替代属七和弦的地位。

特别是属九和弦在德彪西的作品中运用相当广泛,这种具有复合性质的和弦明显削弱了属和弦的地位。

属七和弦特殊的和弦结构以及到主和弦功能性的解决方式,都是古典和声标志性的和声语汇,德彪西和声技法的创新必然是要回避使用属七和弦以及其常规进行。

《前奏曲》中更多是以其它功能组和弦或属变和弦、高叠和弦以及非典型结构的属和弦替代属七和弦的位置,在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解决方面,低音四五度的进行保留了功能和声的部分特征,但通常是回避导音以
及不协和音的解决,从属和弦的解决上削弱了功能和声的效果。

三、强调和弦结构的结构力作用
终止式是划分音乐结构的重要依据,德彪西回避功能和声对结构的影响,必然要寻求和声新的结构力来弱化或替代功能和声对结构的作用。

和弦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和弦的紧张度从而造成音色的对比,因此,和弦结构的变化也具备推动音乐进行的作用。

《前奏曲》中通过和弦结构的变化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和声色彩,赋予了音乐形象不同的暗示,并从和弦结构创新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各种平行和声进行、高叠和弦的使用特别符合德彪西印象主义描写景物朦胧幻化的风格特点。

作品《枯叶》将九和弦的贯穿作为整首作品的核心材料,各乐句之间通过改变九和弦的和弦结构而形成音色上的对比。

九和弦的和弦结构变化与作品的曲式结构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

作品第一部分A 是由三个句构成的乐段结构,乐句a 是由三小节的九和弦与两小节上下声部八度重复的下行音型构成,其中九和弦是由上方的属七和弦和下方省略七音的九和弦构成。

乐句b 依然保留a 中的九和弦材料,但其通过排列法的变化,以上方声部平行六度进行的九和弦结构作为核心材料,首先以平行六度进行的和声结构上下环绕♯
D 作级进,随后再以平行六度的和弦结构作四度下行跳进。

再现乐句a 1
是对乐句a 的缩减再现,其通过音区与排列法的变化使得和弦结构改变,所带来的音色也与a 有明显区别,作品在保留传统结构轮廓的同时,采用削弱再现的形式与传统曲式相区别。

第二部分B 低声部材料源于第一部分中的第4-5小节,中声部以持续音的形式出现,旋律声部以省略三音的九和弦级进上行进行,第25-28小节高声部为平行八度的重复,中声部则作切分音的平稳进行,低声部持续音衬托。

乐句d 呈现出节奏与音程的紧缩现象,节奏更加密集,音程结构由之前的平行八度进行变为平行五度进行。

再现部分是对主部的紧缩再现,由三乐句结构变为两乐句结构。

九和弦结构的变化造成音色的鲜明对比,大大削弱了再现效果。

《枯
39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 18叶》以九和弦为核心材料贯穿全曲造成了功能和声的弱化,除此之外,九和弦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曲式结构的发展,作品采用了传统曲式的结构轮廓,但是对内部材料的处理却是与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各结构部分通过和弦结构的改变获得不同音色的对比,再现部分也通过九和弦的和弦结构变化削弱了再现效果,体现了作品与传统曲式结构的不同之处。

在功能和声中要避免出现的平行五度、八度结构,却成为德彪西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作品中和声多出现平行六度、平行七度、平行八度以及平行九度的和声进行,大大凸显了色彩性的和声进行,削弱了功能性的和声进行。

上文中提到作品的前三小节是由三个九和弦的和声进行构成,九和弦也成为整部作品的核心材料,通过不同的排列法改变其和弦结构造成音色的对比。

乐曲在开始的前三小节高声部中,外声部为九度结构的属七和弦平行进行,该和弦结构同时也是乐句a 的核心材料。

第二乐句(第6小节)开始和声结构变为平行六度的和声进行,与前乐句通过改变九和弦的和弦结构在音色上产生鲜明的对比。

中部B 在21-24小节再保留原有九和弦材料的同时,和弦结构变为外声部为九度结构的平行进行。

25-30小节高声部由九度平行进行变为外声部为八度结构的九和弦平行进行,低声部为平行六度进行。

31-36小节由外声部的平行八度进行变成相邻声部的平行五度进行。

中部材料以不断变化的平行进行结构,反映了枯叶飘零与踩到枯叶一般深深浅浅的脚步不同色彩。

和弦结构变化的同时会造成织体的变化,该作品和声织体设计也与传统作品有较大区别,传统创作中都是采用了两行谱表的形式记谱的,并且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集中也较为少见的出现了三行谱表创作的形式。

《前奏曲》第一卷的音区从未超越双行普表,而第二卷每首前奏曲都部分或全部地在三行普表中展现,这个创作原则有时候显得故意而为之。

也从记谱方式上体现了德彪西音乐的创新思维。

作品第一个和弦在以两行普表的形式预示了乐曲飘摇阴郁的色彩后,第2-3小节除了保留之前和弦结构外,在低音谱表下方增加了一个由分解和弦构成的声部,之后4、5小节又变为两个声部的下行同音齐奏,声部和音层分布上的骤减表现出枯叶随着秋风悠悠的飘落形象。

在第6-11小节变为两个音层中柱式和弦的形式,第12小节开始至16小节,在高音声部上方增加了一个音层,其中三小节采用了分解和弦下行
的形式重复出现,后两小节是以柱式和弦形式出现在最上方声部,最下方声部则模仿前第12-14小节变为分解和弦形式。

落叶主题也以不同形式在不断出现,在第一部分的结束处第17-18小节是对第4-5小节的重复,唯一的变化在于最后结束音的改变。

中间部分是对落叶主题延续而来,大篇幅的在三个音层上同时奏出,该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丰富的织体变化形象的体现了枯叶的形象。

再现部分保持了主题开始的和声织体形态,但声部的减少体现了森林中落叶满地,偶尔一阵秋风吹来,枯叶又瑟瑟落下的形象。

作品《枯叶》以九和弦为核心材料贯穿整部作品,通过九和弦结构变化,影响了终止式在曲式结构中的决定性作用。

不同结构的交替进行造成了织体与音色的对比,从而体现了枯叶飘零的各种姿态,打破了功能和声声部的进行规制,与其他削弱功能和声的手法相比,该做法更能体现德彪西强调色彩性的和声风格特点。

结 语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小到音高材料大到曲式结构无不体现其对传统技法的创新,人工音阶、鲜明的增四度音程结构、甚至部分作品中多调性的呈现,都能更好的反应出德彪西富有创新的创作风格。

本文并没有对这些更加“激进”的创作技法进行论述,只是对包含有功能特征同时又具备新和声因素的部分进行分析,通过观察作品中新旧材料的完美融合,总结出其调式化的旋律中存在功能性的低音进行、回避属七和弦及其解决方式、对不协和音的处理手法以及利用和弦结构变化来弱化功能对和声的统治地位等特点,在对和声创新研究的同时,也初步涉及到曲式结构以及织体等其他方面的创新因素。

德彪西将新材料与功能和声的结合也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如何借鉴西方音乐材料的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姜文子.浅谈德彪西与他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J].人民音乐,1999,(04).
[2] 皮·桑刚.谈德彪西的24首钢琴序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03).
[3] 黄岑,孙妃.浅析西方钢琴前奏曲的历史演进[J].大众文艺,2020,(21).
[4] 龚微.德彪西钢琴前奏曲概述[J].艺术科技,2017,(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