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个体心理的三个部分?认知的概念,认知的过程?
三部分:1)认知、2)动机和情绪、3)能力和人格
认知概念: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语言等。
2.行为和心理的关系。
请举例子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中介而起作用。
相同的刺激往往引发个体不同的行为反应,不同的刺激也能引发相同的行为反应。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法则?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4.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因果研究,相关研究的概念,并举例。
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因果研究:心理学的第一类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在心理现象和外界刺激、心理现象和脑的活动存在着广泛的因果关系。
例如:记忆不同的材料,像分析词形,比较词的读音,分析词义,结果发现被试对第三种材料的记忆成绩明显高于对第一和第二种材料的记忆成绩。
这说明对材料的深加工与记忆成绩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相关研究:是指对某一事件或人动物的行为做出研究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理论,它是一种伪相关。
例如:吸烟和癌症的发病率有较高的相关,但吸烟并不是引起癌症的唯一原因。
5.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同时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
但是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或团体心理,这些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所以,在整个科学家庭中,心理学处在中间的位置,因而可以叫做中间科学。
6.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中,其中能解释因果关系的是那种方法?
7.心理测验法的基本要求?(3个)
信度、效度、标准化
8.冯特哪年建立的心理实验室?
1978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
9.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4个)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0.神经元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包括那三部分?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11.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两种方式?
神经细胞内的电传导、神经细胞间的化学传导。
12.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什么?
反射弧
13.神经系统分为哪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14.植物性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交感系统式集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系统则起着平衡作用,一只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
15.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什么?
延脑
16.书上P57页最下面的两段:丘脑、下丘脑,请阅读。
丘脑接受听神经与视神经传入的信息。
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再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
丘脑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因而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作用。
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17.边缘系统中,海马和杏仁核的作用?
海马——记忆功能;杏仁核——情绪。
18.大脑皮层可分为几叶?
4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19.大脑两个球的一侧优势?
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
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月并月氐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
裂脑研究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改版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20.内分泌腺中哪一个被称为主腺?
脑垂体
21.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22.什么是远刺激,近刺激?
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不会有很大变化,如一定波长的光信等。
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23.感觉编码的概念。
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24.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的概念。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25.棒体细胞,锥体细胞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棒体: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只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锥体: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其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26.什么是侧抑制?
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27.视觉感受野的概念。
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28.颜色混合。
【仔细看书中P99】
颜色混合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时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是将两种颜料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是一种减法过程。
29.什么是马赫带现象?
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弃妇现象。
30.什么是明适应、暗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遮蔽?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阈限值上升。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感受阈限骤降,而感受性骤升。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小时,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视觉遮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察觉,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
31.音调的第二段。
P112
是一种新力量。
它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从图中我们看到,在1000Hz以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在1000Hz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32.什么是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33.嗅觉、味觉、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的感受器分别是什么?
嗅觉: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
味觉: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动觉: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平衡觉: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内脏觉: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34.内部感觉包括哪几种感觉?
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35.知觉的概念。
知觉和感觉的异同。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得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特征,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征而存在的。
36.知觉的分类。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37.知觉的整体与部分关系。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同时,人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征。
38.知觉定势的概念。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39.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包括: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40.知觉适应的概念。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41.图形组成的原则。
(8种)
1)邻近性2)相似性3)对称性4)良好连续5)共同命运6)封闭7)线条朝向8)简单性42.影响深度与距离的是什么?
生理线索:调节、辐合;单眼线索:对象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
视差与运动透视;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43.什么是真正运动?什么是似动?
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
似动:是指在一定得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4.似动中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运动后效的概念。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图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精致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45.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种对内对外的知觉;具有能动性和调节性的高级心理官能;包括不同层次水平的,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的连续体和心理状态。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察觉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46.无意识三种常见的现象。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47.睡眠的四个阶段。
睡眠障碍。
睡眠:
第一阶段:轻度浅睡、身体放松、呼吸变慢、易被惊醒或惊吓,持续时间10分钟;
第二阶段:睡眠锭、难唤醒,持续时间20分钟;
第三阶段:肌肉逐渐放松、脑电逐步放慢,持续时间40分钟;
第四阶段:肌肉放松、指标变慢、深度睡眠,持续时间20分钟。
睡眠障碍:像失眠症、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日间嗜睡。
48.对催眠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和监督;一般情况下,两种功能联结在一起,但催眠可使这两种基本功能分离,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49.注意的概念、特点、功能。
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功能。
50.注意的分类。
(2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
注意的概念。
分类: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2)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不随要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51.注意的认知理论的三个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认知资源理论。
52.记忆的概念。
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蓄和提取的过程。
53.记忆的分类及其概念。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即瞬间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时间的回忆;语义记忆:对一般只是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54.感觉、短时、长时记忆的容量及持续时间。
感觉记忆:存储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其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
长时记忆: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55.短时记忆包括哪两个成分。
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
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
56.记忆系统的模块。
怎样加工的?参照书中P209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57.感觉记忆的编码。
(2种)
视觉编码(图像记忆)、听觉编码(声像记忆)。
58.复述的概念。
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复述又分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机械复述并不能加强记忆;另一种是精细复述,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59.短时记忆忘记的原因。
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引起的;
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60.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1)按语义类别编码;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3)主观组织
61.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两种形式。
再认和回忆。
62.“舌尖现象”。
在回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提取信息的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干扰所引起的。
例如,考试时,有人明知考题的答案,但是由于当时情绪紧张,一时想不起来,这种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叫“舌尖现象”。
6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意义。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以往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64.低度学习、过度学习的概念。
那种效果更好。
低度学习: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
过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
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65.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
(3种)
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66.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67.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