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话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ad1fd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4.png)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特点
赣南客家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为客家建筑风格独特、客家语言韵味独 特、客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等。
价值
赣南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02
赣南客家文化开发策略的基 础
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加强对客家历史、 民俗、文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培养客家文化传承人才。
2
赣南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社 会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
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人才流失、文化断层、缺乏创新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本次研究仅从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但受到时间、人力等因 素的影响,未能深入了解每个地区的客家文化特色。
02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如从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社会治理等方面入手。
文化产业升级策略
推动客家文化创新发展
01
将传统客家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发展客家文化产业,
提升其竞争力和附加值。
培育客家文化创意企业
02
支持和培育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客家文化企业,推动客家文化产
业向高端领域迈进。
加强与国际客家文化交流合作
03
积极参与国际客家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客家
文化产业理念和经验,促进赣南客家文化产业升级。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将传统客家文化元素与现代 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客家特色的文化产品 。
产业融合与发展
促进客家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手工艺等产业的融合发 展,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客家特色手工艺品、客家特色食 品等新的增长点。
赣州官话词汇
![赣州官话词汇](https://img.taocdn.com/s3/m/f7f6d2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f.png)
赣州官话词汇
赣州话又称赣南话,属汉语客家语方言。
以下是一些赣州话的词汇,仅供参考:
1. 真是个腌菜啊——真是个菜啊
2. 你真是腌菜哇——你真是个菜
3. 你真是个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
4. 真是个腌菜啊——真是个菜啊
5. 你真是腌菜哇——你真是个菜哇
6. 你真是个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啊
7. 真是个腌菜哇——真是个菜哇
8. 你真是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啊
9. 真是个腌菜哇——真是个菜哇
10. 你真是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啊
以上是赣州话中与“腌菜”有关的十组词组,这些词组反映了赣州话中的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的特点。
赣南客家詈语研究
![赣南客家詈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d145290066f5335a81210a.png)
第16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6 No.8 2007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0719文章编号:1008-8717(2007)08-0019-02赣南客家詈语研究温 珍 琴(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詈语就是骂人的话。
詈语来源于社会禁忌,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赣南客家詈语同样的以其“不文明”的方式,叙说着客家的精神和文化。
本文探讨的是赣南客家詈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宗族詈语、性詈语、死亡詈语、身体詈语及其它詈语,并揭示蕴含的客家文化。
关键词:赣南客家;詈语;宗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詈语就是骂人的话,骂人是一种不文明的社会行为,宣泄的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当人的情感达到某种顶峰时(如愤怒、悲伤、高兴等),通常就会用詈语的方式表达出来,会给别人造成一定的伤害,“骂人讲口冇好话,怎么恶毒怎么骂”。
但是嬉笑怒骂可谓人之常情,不仅市井泼妇会破口大骂,就是修养极高的人也难免涉“詈”,如林黛玉也嗔骂过“促狭鬼”、“蠢材”之类的话。
詈语的使用场合不同,其含义和效果也不同,如南康男子的口头禅“亻厓屌”就是一般的嬉笑之语。
詈语来源于社会禁忌,与语言崇拜有关,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许多清规戒律都反映在其中。
赣南客家詈语同样的以其“不文明”的方式,叙说着客家的精神和文化。
一、宗族詈语。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制,自商周以来一直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宗族成了传统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所以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很强。
宗族对于漂泊不定的客家人尤为重要,不管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或历史如何变迁,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族组织从未间断与消失,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修家谱和建祠堂。
攻击要找其要害、泄愤要找其痛处,詈语关涉的往往就是社会看重的东西。
因此由尊崇祖先、重家族延续观念、重长幼尊卑等就派生出大量的侮辱别人祖宗及咒人无后类詈语。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51d90886b9d528ea81c77990.png)
追溯客家的来源要从客家先民的入迁开始考据。据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介绍,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往南方,以及迁南方之后,又再度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第一次大迁徙,起因于从东汉后期至西晋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
客家人迁居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主要发生在第三、第四、第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到到了明末清初,有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垦殖业,开辟埠头。当时南洋各地,遍布客家侨民。后因太平天国失败,黑旗军覆灭,粤西土客械斗而走避海外的,也为数甚多。这些客家先民在自北往南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的过程中,一面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旧有文化,一面努力适应南方新环境、创造新经验、培育自己的新文化,而形成了一支不同于汉族,又别于当地民族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新的人文共同体—客家。
赣南这片红土孕育了不少客家英才。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母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俐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萧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如今“京九”铁路正从赣南客家腹地贯穿而过,与“京九”分叉平衡的105等几条国道也以日渐一新的面貌坦露在客家地域。赣南客家,正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2、赣南客家人还创造出了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文化艺术。兴国山歌最早起源于兴国及与之相邻的泰和、万安、宁都、于都、赣县等地。这一地域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客家先民在当地从事艰难卓绝的开发劳动之际,运用曾在中原广泛流传的民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和苦衷。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中原文化形式。据有关资料和客家先民南迁的路线以及兴国地区流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民间传说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兴国客家山歌实为中国客家山歌之祖,早在唐末就已经产生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迄今在赣南客家人中仍是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于都、信丰、石城等县的采茶歌,后与明清之际闽粤客家人回迁赣南带来的采茶灯相结合,辅以茶篮、纸扇,遂发展成具载歌载舞特点,以客家方言道白的民间艺术。盛行于赣南各县,其传统剧目《茶童戏主》曾拍成电影。其他还有东河戏、宁都道情等民间艺术也是赣南客家文化的艺术奇葩之一。
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
![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e7ec75964bcf84b8d57b12.png)
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张维耿客家话水源音既区别于梅州话又区别于赣南话,又深受粤方言的影响,但因保留着客方言的基本特征,属于客方言的一个分支。
受赣南客方言的影响,表现在水源音有7个声调,去声分阴阳,阳去的调值为31,还保留了少量赣南客家话的读音,如“食紧”的“紧kin”,“一介”的“介kai”。
受粤方言影响,水源话有撮口呼;中古微母字在如无、武、舞、雾、侮、文、问、闻、万、物、望等,在惠河话读m;客家话普遍的情况是阴入低,阳入高,而河源话、惠州话是阴入高,阳入低;客家话有些声母为k 的字音,水源话读f,如“科”、“宽”、“快”、“阔”等。
水源话有不少词语更是直接从粤方言吸收过来的,如“看”叫“睇”,“给”叫“畀”,“骂”叫“闹”,“睡”叫“瞓”,“鸟”叫“雀”,“明年”叫“出年”,“中午”叫“晏昼”,“清早”叫“朝早”,“倒闭”叫“执笠”,“鞭炮”叫“炮仗”,“上学”叫“返学”,“祖母”叫“阿嫲”等。
2008年9月9日,河源客家语电视栏目正式开播,以佗城水源音为播音标准音。
这是客家地区电视台正式以水源音作为标准音播音的开端,引起了客家学研究者的注目。
水源音的“水源”,毫无疑问是指的东江之源。
东江水系上起新丰、龙川、河源,下至惠州、博罗,其水源在赣南。
一支发源于寻邬,称寻邬水;一支发源于安远,经定南流入广东,称定南水。
寻邬、定南二水在龙川县东北汇入东江,现建有一大型水库,即枫树坝水库。
据《长宁县志》卷八:“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话,自江西而来则为水源话。
”因此,有人认为,东江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是来自赣南老客的客家话,就像粤北东北部的南雄、仁化、始兴一带的客方言,看作来自赣南的老客一样。
这一看法值得商榷。
周日键先生在《新丰方言志》中曾经指出,这话不可信,理由是新丰的居民既有来自江西的,也有来自福建的。
⑴其实东江一带的居民,不仅来自江西、福建,更多的是来自现今的梅州。
据龙川129个自然村居民姓氏源流的调查,各姓多为宋明以来自兴宁、五华、梅县以及翁源、赣州等地迁来。
赣南客家话
![赣南客家话](https://img.taocdn.com/s3/m/7d6d5eed102de2bd9605885c.png)
如: 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例如“耳屎”、“鼻屎”、“眼屎”、“卵屎”(男子精液)、“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 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 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
4、多有词头词尾
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 (一)词头“阿”、“老” “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如: 阿公(祖父) 阿婆(祖母) 阿爸(父亲) 阿叔(叔父) 阿哥(哥哥) 阿姐(姐姐) “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例如: 老叔(叔叔) 老弟(弟弟) 老妹(妹妹)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表(表兄弟) 老庚(同年) 老华(同郡望) (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 “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如: 石头 墙头 砖头 钵头 镬头 肩头 灶头 晏(an)昼头(上午) 下昼头(下午) 夜晡头(晚上) 懒骨头(指人懒惰) 叫化头(乞讨者) 猪牯头(公猪) 鸡公头(公鸡) “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如: 鸡公 鸡婆(嫲) 牛牯 牛嫲(婆) 猫牯 猫嫲(婆) 鸭公 鸭婆(嫲) 猪牯 牛嫲(婆) ………… 鹅公 鹅婆(嫲) 狗牯 狗嫲(婆) 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如: 矮牯(男矮子) 石头牯(男性外号) 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 “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 打铁佬(铁匠) 打石佬(石匠) 剃头佬(理发匠) 撑船佬(船夫) 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 丈人佬(岳父) 爷佬(父亲) 叔佬(叔父) 舅佬(舅舅) 丈人婆(岳母) 老太婆(大嫂) 大姨婆(大姨娘)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2a4dee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c.png)
赣南保留着较多的有着客家文化(赣南)特色、传承着历史记忆的古村落。如宁都东龙村、瑞金密溪村、兴 国三僚村、赣县白鹭村、南康唐江卢屋村、寻乌周田村等143个古村落,都是赣南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 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赣南)的特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成为客家文化(赣南)的重要物质载体。
客家山歌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赣南)表演艺术的精华。赣南是客家山歌的最早传唱地。客家山歌产生于赣 南的兴国一带,兴国至今还流传着唐朝末年《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故事。赣南客家山歌不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赋、 比、兴,而且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扑鼻的泥土芳香。
赣南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赣南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赣南各地的丰富的历史文 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赣南客家文化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 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外,还 建有分祠、支祠,如宁都县洛口乡南岭村卢氏就有一个总祠,四个分祠和两个支祠;上犹县营前镇压黄氏除有总 祠外,还建有四个分祠。赣南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 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等等就是代表。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 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 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 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 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论赣南客家语的特点与规范化
![论赣南客家语的特点与规范化](https://img.taocdn.com/s3/m/210567618e9951e79b892788.png)
摘要赣南客家语是江西南部的一种方言,作为客家话的类别之一,其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和句法特点。
赣南客家语有老客话、广佬话、宁石话等多种类别,各类之间又相互影响。
为了使赣南客家语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赣南客家语特点分类规范化一、赣南客家语的地理分布与特点赣南客家语属于汉语中的汉藏语系,主要分布于江西的南部地区,也就是所谓的赣南地区。
在学术上我们称之为赣南客家方言,在民间称之为赣南话或者赣南语。
在地理分布上,不同的赣南客家语都有着赣南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不同时代的区域划分和民族迁徙的影响,赣南客家方言在语音和词汇的特点上均出现了其差异性。
其中,赣县、于都、大余、南康、信丰北部等地区属于中心片。
中心片内的方言较为统一,内部方言差异较小,主要是唐宋时期北迁居民和元明时期的由赣中迁入的一些居民组成,其次也有一些明末清初由闽粤迁入的居民,其语言主要保留了赣中居民的语言特点,且同化了其他语言的特点。
而除了中心片外的环形片居民主要是在唐宋时期迁入的,因此保留了唐宋时期语言的基本特点。
除了主要的地区之外,还有一些语言相互交叉的地区,保留着各自地区的特点。
赣南客家语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
赣南客家话与多数客家人用语相同,讲求客家话的代名词“话”,尤其是与普通话相比较,赣南客家方言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一是单音节词较多。
赣南客家方言没有跟随时代词语由单音到复音的变化,而是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面貌。
比如普通话中的知道、坟墓、房子等词语在赣南客家话中都成为了晓、地、屋等的单音节词语。
二是有着较为宽广的词汇意义。
比如“眼睛”、“洞”、“孔”都可以用“眼”一个词代称,并且“眼”还可以作为量词使用。
三是赣南客家方言词汇的同义词较多。
比如“称盐”、“舀油”、“剪布”中的“称”、“舀”、“剪”都是“买”的意思。
四是词有头有尾。
像阿姐、阿公、老叔、老妹就是加了词头“老”、“阿”表示亲切。
赣南方言
![赣南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83c28c2ee2bd960590c67737.png)
赣南客家方言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
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
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成分就较多。
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也显出差异。
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一)分布特点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
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
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
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
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
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
客家方言分八大片区,哪个片区是正宗客家话?
![客家方言分八大片区,哪个片区是正宗客家话?](https://img.taocdn.com/s3/m/30853b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f.png)
客家方言分八大片区,哪个片区是正宗客家话?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
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
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
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学界将客家话分两类八片区大陆方面,客家语按照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分类,其中,台湾客家语则被笼统归为粤台片。
根据大陆的分类,客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北片(岭北客家音系)、南片(岭南客家音系)。
北片客家语差异不小,又细分为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汀州片;南片一般分为粤台片、粤中片、潮漳片、粤北片,总八大片。
过去的分法,潮漳片没有定名,粤中片则被细分为粤中片和惠州片;现经过重新调整,仍为八片。
南片:南片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东南部、台湾的客语,香港、澳门和海外的客语也属南片。
词汇上与北片差异大,土语词汇多且词汇内部一致性较高,入声保留较为完整。
总体而言南片面貌比北片古老。
1、粤台片粤台片是主流客语的代表,主要分布于梅州、河源、惠州东部一些县。
赣南客家方言区普通话声调教学之我见
![赣南客家方言区普通话声调教学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447aeb4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3.png)
赣南客家方言区普通话声调教学之我见第一篇:赣南客家方言区普通话声调教学之我见赣南客家方言区普通话声调教学之我见【摘要】声调教学应当成为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
我们只有在熟悉赣南客家方言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优化教学条件,才能突破声调教学的瓶颈,从而使推普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充分认识声调的重要性,强化声调教学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声调在概念上被称作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声母和韵母是一个汉字语音的基础,而声调则是这个字音的灵魂。
在以往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我们发现:声调不准最容易出问题,如果某一个声母读得不正确,并不一定很快就被听的人觉察出来,因为另外的21 个声母也在话语中不断出现,各声母的出现频率都不高。
如果某一个声调读不准,则很快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这个声调就要出现一次,出现率非常高,自然容易被人察觉。
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和一级乙等水平相比,一级乙等和一级甲等相比,在声韵标准程度上是差不多的,主要的差别就是在于声调的正确把握上。
普通话水平越到高等级,语音面貌的差别越体现在声调的纯正程度上。
近年来,声调在普通话教学与测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王群生等先生认为传统的声韵中心论误导了普通话教学,他们提出了声调中心论,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声调中心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中心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强调: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
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顿、语调以及流畅程度。
显然,这里把声调在测试中的重要性放在声母和韵母之上。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声调教学的重要性,扭转以往重视声母、韵母而忽视声调的现象。
在熟悉方言声调特征及其与普通话声调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声调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有计划地增加声调教学的比重,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改掉乡音,从而使推普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熟悉客家方言声调特征,抓住声调教学的重点赣南客家话在声母与韵母方面颇有特色,声调也与普通话大不相同。
江西赣县客家话的量词研究
![江西赣县客家话的量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77acdd763231126fdb118b.png)
江西赣县客家话的量词研究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赣县客家话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特别是在量词上,赣县客家话有着自己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赣县客家话量词的构成、结构、语法特点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赣县客家话量词不同于普通话量词的特征和规律。
标签:赣县客家话量词构成结构语法特点赣县是江西省赣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南部。
它内部通行的方言是客家方言,由于受人口流动的加快、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广普通话等因素的影响,赣县客家话总的趋势是逐步向普通话靠近。
赣县客家话的量词同普通话的量词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
下面从“构成、结构、语法”特点三个方面对赣县客家话进行具体分析。
一、赣县客家话量词的构成从结构情况来看,赣县客家话的量词可以分为单音节量词和双音节量词两大类,而双音节量词又是以重叠式量词为主。
(一)单音节量词赣县客家话的单音节量词中,度量词和借用名词而形成的量词基本上与普通话的量词是一样的。
比如:一米布、一[?214]饭(一碗饭)。
但是赣县客家话中的度量词也有个别的特殊之处。
在表示田土的计量单位时,赣县客家话的量词与普通话的量词有很大不同,普通话通常是用“亩、公顷、平方米”等计量单位来表示田土的面积,赣县客家话也会用“亩”来计量,但是通常是用“分、厢、担”来计量田地的大小,其中“担”又是比较常用的。
比如:三担谷田(表示能收三担谷子的田)。
赣县客家话量词与普通话量词最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专用量词上。
赣县客家话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量词主要有以下几类:1.普通话没有,赣县客家话特有的量词。
如:赣县客家话量词搭配词语普通话量词样东西件带烟根/支卅西瓜块坨线卷波人伙、群野米、花生、豆子…… ??把蓬竹子、草丛厢田、土块、行铺床、水、尿张、滩过动量词(和“走、听、说”等搭配)?次、回[k?ua214] 香蕉、葡萄、爆竹、鞭炮串、挂[mɑ?31] 柑子、橙子、柚子瓣[?iut44] 田块[dei21] 猪崽子、鸡、黄蜂、鸟窝、巢[bia?21] 蚊香、爆竹盘[v11] 头粥、饭、汤锅嘚、脬[p?ɑu11]、[bu11] 屎、尿╱2.普通话和赣县客家话都有的量词,但是使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客、赣方言同源不同区
![客、赣方言同源不同区](https://img.taocdn.com/s3/m/1163b8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3.png)
客、赣方言同源不同区客家方言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傒语的底子上形成的,时间在唐末五代至宋初,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山区之后。
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皆源于古赣语包括赣南客家方言区在内的今江西省,夏商周时属扬州;春秋时分属吴、楚、越三国(因此史称江西为“吴头楚尾”);秦汉时大部分地区属豫章郡。
东汉时的豫章郡空前繁荣。
据公元2年和公元14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全国总人口减少,但是豫章郡人口由公元2年的351965人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68906人,户数由公元2年的67462户猛增至公元140年的406496户。
在当时全国100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第53位跃居第4位;在扬州的6个郡中,则由第5位跃居第1位。
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一个豫章郡方言。
由于豫章郡与今湖南等地属南楚(《史记·食货志》:“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因而在扬雄《方言》中,豫章郡方言属“南楚方言”。
南北朝时,九江、豫章一带居民仍是“楚人”,称作“傒”。
但“傒”人不是纯楚人,其中有不少北方人。
因为在东汉末年,有不少南下北民迁至江西。
晋永嘉丧乱后更有不少北民南迁至江西尤其是浔阳郡即今九江一带,朝廷为此还先后在那里设置侨郡、西阳郡、新蔡郡、安丰郡、松滋郡、弘农郡、太原郡等。
“傒”人的语言是“傒语”,与当时的“正音”即通语有差别。
《南史·胡谐之传》说:“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建元二年,为给事中、骁骑将军。
上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谴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
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但“傒语”与“正音”的差别应该不大,否则,很难“二年后”“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这与上文说到的“傒”人中有不少北方人的情况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傒语”不可能是纯楚语,里边肯定有不少北方话成分。
这使得“傒语”与当时的通语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正音”有了联系纽带。
赣南客家礼俗与方言中的委婉语
![赣南客家礼俗与方言中的委婉语](https://img.taocdn.com/s3/m/3a54e7f34693daef5ef73dfb.png)
赣南客家礼俗与方言中的委婉语Ξ钟俊昆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江西赣州市 341000摘 要 语言禁忌原则导致委婉语的使用,这在赣南客家方言中主要有五种形式,即语词换用、谐音套用、韵语沿用、反语效用、隐喻暗用等,这与客家礼俗有关。
关键词 赣南 委婉语 礼俗 社会语言中有一种语言的禁忌现象,它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较多地存在着。
按社会语言学的解释,禁忌语是伴随着人类的思维而来的,在还不理解、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现象,对自然力不能作出理性解释时(即塔布Taboo),语言的禁忌便产生了。
陈原教授认为:“所谓塔布,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一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委婉语词和鄙视语词)。
”①如果说前者就是不能“直呼其名”,后者则需“哑口无言”或“说三道四”了。
本文结合客家礼俗着重讨论赣南方言中的委婉语词。
委婉语词从它产生的语境看,主要是对畏惧的物体,不便言说的行为或险恶局面中易受第三者困扰的情势等场合,因受时空限制而不得不采用替代语,以便使受众听起来舒服,更易于接受。
如瑞金市某些地方进山采运木材(俗称“走青山”)时,为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祈愿顺利完成,或对传说中的山神的敬畏,在进山前要卜吉凶,在青山棚里对言语非常谨慎,不轻易开口说话,以免说错话。
上工一阵且吃过“顺草”(代指抽烟)后,方可谈笑。
如果是秋冬季节遇霜(谐音“伤”),也需说“下露”。
会昌县上山砍树还改称“放树”,树被砍而倒地也改称“顺风”。
在走青山时如不慎说错了话,轻则到晚上休息时挨训斥,重则付大家当天休工的工资,如遇当天有工伤则需由他支付伤者工资和医药费。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塔布语境,不能在这样的境际中“信口而言”,“谨言慎行”成了必要的规约。
需要说明的是,以抽烟(客家话“食烟”,谐“食冤”)、下露、顺风等指代其实际意义,以吉言代替“凶言”,这便是委婉语的主要应用目的和方式。
其实,赣南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需忌语的场合较多,山林伐木、狩猎、出行路遇、家居交往等场合都可能碰到。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4048009b6648d7c1c746f1.png)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关系客赣关系是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关系中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
第一个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客赣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罗常培先生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一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赣语最为接近。
确实,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
然而,词汇方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作了一番考察——包括横向的渗透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
本文材料基于客家方言3000多条词汇对照。
调查点为闽粤赣各3点,它们是:梅县(文中出现时简称梅)、揭西(揭)、廉江石角(角)、永定(定)、武平岩前(岩)、长汀(汀)、石城(城)、安远(远)、大余(余)。
限于篇幅,客赣语相同或不同的词语本文只能列举少量例证。
一、客赣语词汇的横向渗透关系客家方言与赣语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两个地缘相连的方言之间必定会产生一些相互交叉的共同点,而在本方言内部显得有所不同。
由于我们有面上的材料作支持,所以,对于客家方言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我们认为它们明显属于渗透的结果。
当然,极个别地缘相距甚远的条目,如梅县的“快菜[,韭菜]、灶间[,厨房]”等似未必与南昌话有什么联系,这些词极有可能是偶合。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凡是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条目绝大多数都是地缘相连的,应该都是受赣语影响的结果。
而且,地缘越靠近,受渗透的条目就越多。
如本文调查的江西境内的3个点中,除去下列共同的部分,石城另有62条、大余另有56条,安远另有20条与赣语相同。
福建境内的3个点中,长汀另有17条,岩前另有12条,永定另有2条与赣语相同。
而广东境内的3个点除上举梅县的“快菜、灶间”外,基本上没有哪个点单独有与赣语相同的词语。
但是,对于客家方言数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要分清哪些词是同源关系,哪些词是渗透关系,则并非易事。
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认为:若是某种说法只见于江西省内或少数边界地区而不见于多数其他地方,又与赣语说法相同,则可认为是渗透的结果。
有的词尽管古已有之,但因多数点不说,就应该是与渗透有关。
江西客家话的源头
![江西客家话的源头](https://img.taocdn.com/s3/m/72972e4933687e21af45a9e2.png)
江西客家方言的源流摘要:客家方言的最远的源在中原汉语,较近的源与赣方言密切相关,现代客家方言的特征有别于现代赣方言的特征。
关键词:客家方言;源;流;赣方言客家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中汉族南迁形成的一个独特稳定的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
而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各地的客家人,语言基本上相同或相通。
这一特点,明显打上了客家先民历次南迁和闽粤客家人回迁的烙印。
客家方言的代表是广东的梅县话,它是客方言的“标准语”。
而客家方言的源头在哪里,客家方言是如何流传发展起来的呢?客家方言跟赣方言有什么关系呢?一、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今天客家人的子孙后代播布于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总人口已达5千多万。
全国九个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客家人居住,这九个省是粤、赣、闽、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客家方言的主体部分在粤北、粤东、闽西、赣南,这是连成一体的地理单元,这也是客家方言的中心。
这里光纯客家县就有33个,是客家人上千年历史的开拓地。
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实际上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
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方言的南片(粤北粤东及闽西赣南的边界)是客家民系的中心地,梅州市、兴宁、大埔等地是明末清初客家人的中转站。
这里有公认的嘉应(梅州)文化中心,客家人把祖上传下来的语言视如神圣。
到处都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之类的俗谚。
因此,这一带,包括从这里迁出的湘、赣、川、桂、黔、琼等省乃至海外各国的客家方言岛,虽然星散各地,人口不多,口音还是相当一致,通话无问题。
梅州话则有代表方言的绝对威信。
广西客家方言岛分布在桂东、桂西等地。
四川的客家方言岛在简阳、仁寿、仪陇等县。
湖南的客家方言区主要在湘东南的平江、浏阳、攸县、桂东、宜章、江华、江永一线。
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的语音比较
![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的语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7d67d207375a417866f8feb.png)
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的语音比较一、客家方言原来只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即闽西、粤东和赣南。
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由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方面的原因,以广东省东部为中心的闽、粤、赣之交大批居民迁往广东中部、沿海地区和广西、江西、湖南、四川、香港、台湾等地。
清代中期以后,又有许多客家人继续迁往东南亚,甚至远徙到欧美大陆。
把客家话也带到了这些地方,形成了今天的客家方言分布格局。
江西境内的客家话可分为客籍人说的客籍话和本地人说的本地话。
客籍人指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主要是粤东)迁来的客家人,他们的客家意识很强。
本地人指在客籍人迁来之前就已经在赣南定居的居民,对那些客籍人来说,他们自称本地人,没有客家意识。
客籍话主要分布在赣西北、赣中山区、赣西罗霄山脉地区及赣南南部紧邻粤东的地区,如武宁县西南、修水县南部、铜鼓县大部、上犹县西北和崇义县西北、井冈山、寻乌县、定南县、龙南县等。
本地话主要分布在赣南中部地区,如赣县、于都、大余、南康、上犹、信丰、安远、瑞金西南等。
宁都、石城话也属本地话的范畴,他们本来也都没有客家意识。
在福建,客家话主要集中在闽西山区的明溪、将乐、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这十四个县,又以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等七个为主。
此外,在闽中、闽东、闽北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客家方言岛。
闽西客家话以长汀客家话为代表。
在广东,主要分布在梅县、大埔、兴宁、五华、蕉岭、丰顺、和平、龙川、紫金、河源、连平、始兴、英德、翁源、仁化、平远等县,另外还有44个县分布有客家话。
由于明末清初迁往各地的客家人多来源于广东嘉应州,即今天的梅州,因此梅县被认为是粤东客家话的代表。
闽、粤、赣三地客家话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各地自己的特点。
其共同的语音特征是:1.古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合流为送气清音。
2.都有一部分轻唇音字读重唇。
3.精组声母与洪音韵母相拼时,与庄组声母、知组二等声母相混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话分布特点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
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
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
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
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
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
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
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
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
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编辑本段词汇特点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
“”〔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
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如: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衫(衣服)雹(冰雹)岽(山顶)坳(山窝)屋(房子)……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单音词大量复音化,由单音词为主发展到复音词为主。
据此,可以说客家方言的词汇的面貌比较古老。
2、意义范围比普通话更大的词多如: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
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
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
例如“耳屎”、“鼻屎”、“眼屎”、“卵屎”(男子精液)、“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
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
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
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
3、有丰富的同义词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如:买:方言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之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它的说法。
例如:称盐(买盐)籴米(买米)舀油(买油)斫猪肉(买肉)剪布(买布)点药(买药)捡豆腐(买豆腐)……在这里,“称”、“籴”、“舀”、“斫”、“剪”、“点”、“捡”都是“买”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获农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
例如:摘木梓(收茶子)捡豆子(收豆子)扒花生(收花生)扳萝卜(收萝卜)割油菜(收油菜)打黄麻(收黄麻)挖荸荠(收荸荠)……在这里,“摘”、“捡”、“扒”、“扳”、“割”、“打”、“挖”等虽然是不同的收获动作,但同有表示“收”的意思。
4、多有词头词尾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
(一)词头“阿”、“老”“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
如:阿公(祖父)阿婆(祖母)阿爸(父亲)阿叔(叔父)阿哥(哥哥)阿姐(姐姐)“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
例如:老叔(叔叔)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表(表兄弟)老庚(同年)老华(同郡望)(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
如:石头墙头砖头钵头镬头肩头灶头晏(an)昼头(上午)下昼头(下午)夜晡头(晚上)懒骨头(指人懒惰)叫化头(乞讨者)猪牯头(公猪)鸡公头(公鸡)“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
“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
如:鸡公鸡婆(嫲)牛牯牛嫲(婆)猫牯猫嫲(婆)鸭公鸭婆(嫲)猪牯牛嫲(婆)…………鹅公鹅婆(嫲)狗牯狗嫲(婆)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
如:矮牯(男矮子)石头牯(男性外号)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
如:打铁佬(铁匠)打石佬(石匠)剃头佬(理发匠)撑船佬(船夫)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丈人佬(岳父)爷佬(父亲)叔佬(叔父)舅佬(舅舅)丈人婆(岳母)老太婆(大嫂)大姨婆(大姨娘)5、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有些古语词,普通话口语已不用了,只在一些书面词语中出现,但在客家话中却是常用词。
例如:客家话称黑色为“乌”,乌为古语词。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身上披着黑色的外衣,手里拿着耕地用的农具,做将士的表率)。
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
《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老妇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
张舜民《打麦》诗:“麦秋正急又秧禾”(麦子收获正忙的时候水稻又要插秧了)。
称绳子为“索”,索为古语词。
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菙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绳子绑着,被鞭子抽打,蒙受耻辱)。
称吃为“食”,食为古语词。
《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称早上为“朝”,朝为古语词。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称白天为“昼”,白天的上午叫“晏(音‘an’)昼”,下午叫“下昼”,昼为古语词。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于绹”(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
称跑为“走”,跑得飞快叫“走得飞快”、“走得狗赢”(比狗还跑得快),走为“跑”的古语词。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子跑的太快撞到树杆上,折断了颈而死亡)。
称走为“行”,如俗语“慢慢行(音‘hang’),先进城(音‘sang’)”,行为“走”的古语词。
李商隐《瑶池》诗:“八骏日行三万里”(八匹骏马一天可以走三万里)。
……6、颇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语赣南客家方言中有一部分独特的词语,颇能体现地方特色。
就它们的分布来说,有些是全区性的,有些仅在某些区域使用。
如:点心(稀饭)番瓠“pu”(南瓜)字管(毛笔)调羹(汤匙)电油(干电池)寿木(棺材)单子(药方)点茶(抓药)闭痧(中暑)驳嘴(接吻)唱戏文(演戏)打野话(胡说八道猪利子(猪舌头)猪旺子(猪血)矮婆车(小轿车)狗婆蛇(四脚蛇)吊楼子(阳台)做好事(办喜事)讨新妇(娶儿媳妇)有好事(怀孕)做小月(来月经)心气痛(胃病)驳电火(装电灯)花边(钱币)汽划子(小火轮)响雷公(打雷)天狗食月(月食)鳌鱼转身(地震)冇动冇爽(没有行动)清汤寡水(汤粥很稀) 喷天烂臭(臭味很大很大) 拱屎操尿(捣乱不停) 经得扳(韧性、耐力好,持久性强)……这些词语,是赣南客家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赣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句法特点与普通话相比,赣南客家话在句法上亦有一些显著特点。
特点一1、“紧”、“稳”、“等”等表时态的词放在动词的后面:“紧”食紧饭(正在吃饭)于都、瑞金、龙南、大余等地“稳”食稳饭(同上)上犹、崇义、赣县、会昌等地“等”食等饭(同上)赣南其它地区特点二2、否定副词“呒”相当于普通话的“不”;“呒曾”相当于“未曾”;“呒要”用于中心片,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环形片则说“呒爱”(nao)。
如:该介(gai)妹子呒标致(这个女孩不漂亮)该碗菜呒好食(这碗菜不好吃)×呒曾读过书(我没有读过书)佢呒曾去过北京(他没有去过北京)你呒要拱屎操尿(你不要捣乱)你呒要理佢(你不要理他)特点三3、表示程度的副词“多”、“少”总放在动词的后面:食多滴(多吃一点)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话(wa)少两句(少说两句)着少滴裳衣(少穿一点衣服)特点四4、“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用在句末:等下添(再等一会儿)食一碗饭添(再吃一碗饭)打一场球添(再打一场球)看一场电影添(再看一场电影)特点五5、“倒”相当于普通话“得到”的“到”,用在句末:看得该场球赛倒(看得到这场球赛)买得恁多东西倒(买得到这么多东西)考得北京大学倒(考得到北京大学)(编辑:龚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