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八单元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课件(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杯内壁
3.蒸发:如图所示,将蒸发皿放到铁圈上,倒入滤液,用酒精灯 加热,用__玻__璃__棒_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即 __停__止_加__热__;用__玻__璃__棒_将蒸发皿中的晶体转移到指定的容器 内。
(1)过滤操作中为什么要求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提示:“一贴”即滤纸与漏斗紧贴在一起,这样可避免滤纸和 漏斗之间的气泡影响过滤速度;“二低”指滤纸边缘要低于 漏斗边缘和液面低于滤纸边缘,这样可避免浑浊液体进入滤 液;“三靠”指盛浑浊液体的烧杯要与玻璃棒靠在一起,玻璃 棒的下端要与三层滤纸一边靠在一起,漏斗的末端管口要与 烧杯内壁靠在一起,这样可防止液体溅出,防止玻璃棒将滤纸 捅破。
4.小明在家做“粗盐提纯”的实验,下列对其做法的认识中,错 误的是( ) A.将粗盐放入玻璃杯中加水溶解——粒子在不断运动 B.溶解时用筷子搅拌——加快溶解速度 C.用自制净水器过滤粗盐水——过滤后的溶液中溶质只有 食盐 D.实验时不用一次性塑料杯或纸杯——保护环境要从身边 小事做起
【解析】选C。用自制净水器过滤粗盐水只是将溶液中的不 溶性固体杂质除去,溶液中仍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 杂质。
()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②④⑤D.③②①④⑤ 【解析】选C。在进行氯化钠溶液的蒸发操作时,安装仪器的 顺序为由下向上,即先放置酒精灯,根据酒精灯的高度确定铁 圈的高度,再放置蒸发皿。
3.(2013·金山区二模)粗盐提纯实验中,不合理的操作是 ()
A.用天平称得11.7g食盐B.用适量水充分溶解食盐 C.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D.加热至水分全部蒸干为止 【解析】选D。天平的精确度为0.1g,A合理;溶解食盐时水的 量不宜过多或过少,B合理;过滤能除去不溶性杂质,C正确;加 热至大部分晶体析出时就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D不合 理。
(2)经过滤所得的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应 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于 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一次过滤所得的滤液仍浑浊时,应 再过滤一次,如果过滤两次后滤液仍然浑浊,需重新制作过滤 器再次过滤。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为什么看到大量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 热? 提示: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持续加热造成固体飞溅。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解析】(1)滤纸折叠过程中,不能出现缝隙,否则会使液体 从缝隙流下,导致过滤失败;(2)为避免蒸发过程中食盐固体 飞溅,还可以来回移动酒精灯或间隔性加热; (3)食盐未全部溶解即过滤、蒸发时食盐飞溅、精盐没有全 部转移称量,都会导致称量结果比理论值偏低,导致制得率偏 低。精盐潮湿会导致称量结果偏大,导致制得率偏大。 答案:(1)D(2)蒸发皿 来回移动酒精灯 (3)A、B、D
7.(2013·河北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 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下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2)操作⑥中的错误是

(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操作序号)
量精盐并计算产率。
1.(2012·漳州中考)粗盐提纯中,蒸发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解析】选C。蒸发操作时,滤液应在蒸发皿中加热,不需要 用到的仪器是烧杯。
2.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最后进行氯化钠溶液的蒸发时,一般 有如下操作:①固定铁圈位置,②放置蒸发皿,③放置酒精灯, ④加热并搅拌,⑤停止加热,借余热蒸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答案:实验一:(1)加速溶解 (2)未用玻璃棒引流 (3)①⑤②③⑥④ (4)出现较多固体 实验二:①②③
8.(2012·自贡中考)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 料。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③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
的情形是
(填序号)。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 、称
(4)操作④中,当观察到
时,停止加热。
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50g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
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解析】实验一:(1)玻璃棒在溶解的过程中起到了搅拌加速 溶解的作用。(2)过滤操作过程中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操作⑥ 中的错误是没有用玻璃棒引流。(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 序为取粗盐进行称量,倒入烧杯中加水,搅拌溶解后过滤,最 后蒸发结晶得到精盐,称量精盐,计算产率,故步骤为①⑤② ③⑥④。(4)蒸发过程中,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 热,利用余热将剩余的少量液体蒸干。
【解析】选C。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步骤是溶解、过 滤、蒸发结晶,故步骤为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 过滤;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不同,分别为搅拌、引 流、搅拌;配制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偏高,造 成量取液体体积偏少,故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若①所用 的烧杯内壁沾有水,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使配制的溶液浓度 偏小。
实验二: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原因可能是溶质少、 溶剂多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称得氯化 钠比需要的少,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使得称出 的氯化钠减少,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水的体积比需要的多,都 会造成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装瓶时,有少量溶 液洒出,不影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解:用_量__筒__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称取3.0g粗盐,
加入水中,用_玻__璃__棒__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得到的 液体呈浑浊状态。
2.过滤: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如图所示进行 过滤。若滤液仍浑浊,应_再__过__滤__一__次__。
漏斗边缘 滤纸边缘
玻璃棒 三层滤纸处
6.(2013·咸宁中考)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 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则配制的溶液浓度 偏大(ρ 水=1g·cm-3)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 无影响
初中化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1.学会除去少量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2.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蒸馏水、粗盐;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 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滤纸、剪刀、铁架台(带铁圈)。 【友情提示】加热操作应避免灼伤人体、损坏仪器,应严格 遵守操作规范。
5.下列是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 因 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 蒸干为止 D.为了节约蒸发时间,蒸发皿里应盛满溶液
【解析】选B。用玻璃棒在过滤器内搅拌很容易弄破漏斗中 的滤纸,而使实验失败,A操作不正确;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 可能是滤纸破损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洁净等,应检查实验装 置并分析原因,B是正确的;直到蒸发皿中的液体蒸干再停止 加热,会导致灼热的氯化钠固体飞溅,造成事故,C操作不正确; 倒入蒸发皿中溶液的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如过多,加热 时易逬溅,D操作也不正确。
(2)操作④中除用到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坩
埚钳外,还需要用到
等仪器。该操作中容易造成食
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你认为还可采

等措施。
(3)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
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
(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4)在以上几步实验操作中,有几处用到了玻璃棒,分别起了 什么作用? 提示: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都用到了玻璃棒。在溶解 中,玻璃棒起加速溶解的作用;在过滤时,玻璃棒起引导液体 流下的作用;蒸发时,可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暴沸,停止加 热后,可用玻璃棒将晶体转移到指定的容器内,此时玻璃棒起 转移固体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