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孔隙进入另
一部位,称为疝。
腹外疝
腹外疝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 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是最常见 的外科疾病之一。
1
2
典型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 被盖四部分组成。
• 疝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
4.术前训练:床上排便 5.术前常规准备
1)备皮 2)灌肠、排尿 3)麻醉前准备 4)药敏试验
25
(二)术后护理
1.体位: ❖ 平卧3日,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
2.活动: ❖ 不宜过早活动,术后3-5日可考虑离床活动; ❖ 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 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19
20
21
手术治疗
• 疝囊高位结扎 • 疝修补术 • 原理: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关
闭疝门即内环口。
22
• 护理诊断及目标 1、疼痛—解除疼痛或坠胀不适 2、潜在并发症—预防并及时发现并发症 3、体液不足—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知识缺乏—了解相关知识
23
护理措拖
(一)术前护理: 1.消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 2. 腹内压增高→是疝发生的诱发因素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娠、腹水、举重等
腹壁强度正常时,腹内压增高,不致发生疝
7
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斜疝(最多见)和腹股 沟直疝。
腹股沟斜疝
➢ 指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 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 再穿过腹股沟管浅环(外环),可进入阴囊,称为 腹股沟斜疝。 占腹外疝之90%。
13
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鉴别
鉴别点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人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 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 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 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的后方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 囊 半球形,基底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 脉的关系
– 由脐环突出的疝。脐环闭锁不全或疤痕组织 不够坚强,腹压增高时发生。2岁后仍未闭可 手术治疗。
17
• 切口疝 是发生于腹壁 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 上比较常见,占腹外疝 的第三位。
• 主要病因是腹壁切口感 染、缝合技术、缝合材 料、腹内压增高和全身 性因素。
18
非手术疗法
治疗
• 半岁以下的婴儿 •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 • 部分嵌顿性疝病人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处理:可用棉线束带、绷带、医用疝带压迫。
• 疝囊:壁层腹膜经疝环向外突出的囊状结 构。
• 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小肠、大网膜。
疝外背盖
• 疝外被盖:疝囊以外的各疝层囊组织。
疝内容物
疝环
3
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容易回纳(最常见) 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不引起严重症状 (大网膜) 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还纳(静脉血流淤阻) 不能回纳,出现动脉血运障碍
嵌顿机会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外侧
较多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14
•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 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称为股疝 。
15
股疝临床表现
• 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出 现一半圆形隆起,疝块往往不大。
•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 发展为绞窄性。
• 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
16
• 脐疝
腹股沟直疝
➢ 指疝内容物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 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以老年 男性多见。
8
双侧腹股沟直疝
9
易复性斜疝
•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 腹压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 手可还纳。还纳后压住腹股 沟深环,嘱增加腹压时肿块 不能突出。
•检查: 手按浅环→病人咳嗽→膨胀冲击感 手指紧压深环→让病人起立、咳嗽→疝块并不出现→ 一旦移去手指→疝块由外上向内下突出
26
3. 饮食:
❖一般病人术后6~1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 质,次日可进软食或普食
❖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 恢复后,方可进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为半 流质、普食。
27
4. 病情观察:
(1)预防阴囊水肿: ❖切口部位常规压沙袋(0.5kg),24h,以减轻渗血, 使用丁字带或阴囊托将阴囊托起
10
难复性斜疝 嵌顿性斜疝
•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 疝还常伴有消化不良、便秘 等症状。
a.肿块不能回纳,明显疼痛,如为肠管→机 械性肠梗阻 b.检查:肿块紧张发硬,明显触痛
11
12
腹股沟直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病因 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 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 2.临床表现 不伴疼痛或其他症状 半球形肿块 极少发生嵌顿
(2)预防切口感染: –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和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及时更 换 – 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 – 合理使用抗菌药
(3)预防复发:防止腹内压升高
28
健康教育 1.出院后应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一般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2.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疲 劳。 3.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 用力排便等。 4.若有疝复发,应及早回院诊治。
4
嵌顿的 肠管缺 血坏死
绞窄性疝
5
绞窄性斜疝:术中见疝内容物 为小肠,肠管色泽变黑、变暗, 蠕动减弱,系膜血管博动消失, 肠管已发生血供障碍。
6
病因
1. 腹壁强度降低→是疝发生的基础 (1)先天性: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股管、脐环、腹
股沟管; 腹白线发育不全; (2)后天性: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 瘢痕、感染、神
29
吸烟者应在术前2w戒烟 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 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腹水等引起腹腔内
压增高的因素存在,应先期处理 2.休息与活动:减少活动,多卧床;离床活动使用疝带
24
3.观察腹部情况: – 警惕嵌顿性疝的发生 – 一旦发生,急诊术前准备:禁食、胃肠减压、备 血、抗感染
一部位,称为疝。
腹外疝
腹外疝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 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是最常见 的外科疾病之一。
1
2
典型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 被盖四部分组成。
• 疝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
4.术前训练:床上排便 5.术前常规准备
1)备皮 2)灌肠、排尿 3)麻醉前准备 4)药敏试验
25
(二)术后护理
1.体位: ❖ 平卧3日,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
2.活动: ❖ 不宜过早活动,术后3-5日可考虑离床活动; ❖ 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 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19
20
21
手术治疗
• 疝囊高位结扎 • 疝修补术 • 原理: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关
闭疝门即内环口。
22
• 护理诊断及目标 1、疼痛—解除疼痛或坠胀不适 2、潜在并发症—预防并及时发现并发症 3、体液不足—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知识缺乏—了解相关知识
23
护理措拖
(一)术前护理: 1.消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 2. 腹内压增高→是疝发生的诱发因素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娠、腹水、举重等
腹壁强度正常时,腹内压增高,不致发生疝
7
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斜疝(最多见)和腹股 沟直疝。
腹股沟斜疝
➢ 指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 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 再穿过腹股沟管浅环(外环),可进入阴囊,称为 腹股沟斜疝。 占腹外疝之90%。
13
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鉴别
鉴别点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人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 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 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 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的后方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 囊 半球形,基底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 脉的关系
– 由脐环突出的疝。脐环闭锁不全或疤痕组织 不够坚强,腹压增高时发生。2岁后仍未闭可 手术治疗。
17
• 切口疝 是发生于腹壁 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 上比较常见,占腹外疝 的第三位。
• 主要病因是腹壁切口感 染、缝合技术、缝合材 料、腹内压增高和全身 性因素。
18
非手术疗法
治疗
• 半岁以下的婴儿 •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 • 部分嵌顿性疝病人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处理:可用棉线束带、绷带、医用疝带压迫。
• 疝囊:壁层腹膜经疝环向外突出的囊状结 构。
• 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小肠、大网膜。
疝外背盖
• 疝外被盖:疝囊以外的各疝层囊组织。
疝内容物
疝环
3
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容易回纳(最常见) 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不引起严重症状 (大网膜) 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还纳(静脉血流淤阻) 不能回纳,出现动脉血运障碍
嵌顿机会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 外侧
较多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14
•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 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称为股疝 。
15
股疝临床表现
• 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出 现一半圆形隆起,疝块往往不大。
•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 发展为绞窄性。
• 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
16
• 脐疝
腹股沟直疝
➢ 指疝内容物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 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以老年 男性多见。
8
双侧腹股沟直疝
9
易复性斜疝
•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 腹压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 手可还纳。还纳后压住腹股 沟深环,嘱增加腹压时肿块 不能突出。
•检查: 手按浅环→病人咳嗽→膨胀冲击感 手指紧压深环→让病人起立、咳嗽→疝块并不出现→ 一旦移去手指→疝块由外上向内下突出
26
3. 饮食:
❖一般病人术后6~1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 质,次日可进软食或普食
❖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 恢复后,方可进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为半 流质、普食。
27
4. 病情观察:
(1)预防阴囊水肿: ❖切口部位常规压沙袋(0.5kg),24h,以减轻渗血, 使用丁字带或阴囊托将阴囊托起
10
难复性斜疝 嵌顿性斜疝
•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 疝还常伴有消化不良、便秘 等症状。
a.肿块不能回纳,明显疼痛,如为肠管→机 械性肠梗阻 b.检查:肿块紧张发硬,明显触痛
11
12
腹股沟直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病因 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 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 2.临床表现 不伴疼痛或其他症状 半球形肿块 极少发生嵌顿
(2)预防切口感染: –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和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及时更 换 – 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 – 合理使用抗菌药
(3)预防复发:防止腹内压升高
28
健康教育 1.出院后应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一般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2.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疲 劳。 3.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 用力排便等。 4.若有疝复发,应及早回院诊治。
4
嵌顿的 肠管缺 血坏死
绞窄性疝
5
绞窄性斜疝:术中见疝内容物 为小肠,肠管色泽变黑、变暗, 蠕动减弱,系膜血管博动消失, 肠管已发生血供障碍。
6
病因
1. 腹壁强度降低→是疝发生的基础 (1)先天性: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股管、脐环、腹
股沟管; 腹白线发育不全; (2)后天性: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 瘢痕、感染、神
29
吸烟者应在术前2w戒烟 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 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腹水等引起腹腔内
压增高的因素存在,应先期处理 2.休息与活动:减少活动,多卧床;离床活动使用疝带
24
3.观察腹部情况: – 警惕嵌顿性疝的发生 – 一旦发生,急诊术前准备:禁食、胃肠减压、备 血、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