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分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骨科物理检查
第一节骨科临床检查
诊断疾病需要结合病史、临床检查、X线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其中,临床检查是诊断疾病的基础。
临床上,造成误诊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想到、不认识及未查到,只有查出病变才更有利于诊断及治疗,因此,骨科临床检查法是诊断骨关节疾病所必须掌握的技术。
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熟悉骨关节及有关组织的解剖生理,又需要了解骨与关节疾病的特点,想到发生这类疾病的可能性,并认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查做出确诊结论。
一、一般注意事项
1.根据需要,脱去衣物,充分显露受检的部位,以免漏诊。
检查女性病人时,需有家属或护士陪伴。
2.了解病史才能决定受检部位。
从解剖生理角度来说,上肢与颈部相关联、下肢与腰骶部相关联、腰背与胸腔和腹及盆腔相关联。
3.与健肢或健康人相比较,在不同体位也要做对比,不要忽视邻近的关节或其他有关部位。
常需结合全身检查,不肯定时还需反复检查。
对急性感染及肿瘤患者检查应轻柔,以避免引起扩散。
4.检查手段包括望、触、动、量四种,必要时辅以叩诊及听诊。
有时还需行特殊检查。
5.检查上肢及颈部时,一般采取坐位或立位;检查下肢及腰背部时,则采取卧位及下蹲位。
6.检查重点项目是形态、姿势、感觉及运动功能。
根据病情需
要,还可选择检查神经、血管及有关脏器等。
二、形态检查
除了观察全身营养发育情况外,通过视诊、触诊、动诊,尤其是量诊,还可以检查有无姿势异常,肢体有无长短、粗细、成角畸形,局部有无肿块、瘢痕、溃疡及窦道,有无皮肤色泽、纹理异常。
(一)长度检查
除了检查躯干及四肢的长度比例是否正常以外,还应重点检查下肢是否等长,测量时应将肢体放在对称的位置。
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者,可分段测量。
测量前先定出测量标志,在标志上用笔画上记号,然后用皮尺测量2个标志间的距离,注意在测量时不要使皮肤移动,以免产生误差。
测量常用的标志见如下所述。
1.躯干长颅顶至尾骨端。
2.上肢长肩峰至桡骨茎突尖部(或中指指尖),也可以从第7颈椎棘突至桡骨茎突尖部(或中指指尖)。
3.前臂长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者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上臂长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5.下肢长应先将骨盆摆正。
通常以测定髂前上棘通过髌骨中点至内踝下缘为下肢长,但也有测量脐(或剑突)至内踝下缘者,后者用于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
有时也可以股骨大转子顶端至外踝下缘的距离为下肢长。
6.大腿长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或股骨内上髁最高点)。
7.小腿长膝关节内缘至内踝下缘,或者腓骨头至外踝下缘。
(二)周径检查
两侧肢体取相对应的同一水平位测量,测肿物时取最肿胀处,测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通常测大腿周径时可在髌上10cm或15cm处,或髌上一横掌处。
(三)轴线测定
正常人在前臂旋前位伸肘时,上肢成一直线,旋后位即成100~150的肘外翻角或称提携角。
下肢伸直时,髂前上棘及第1、第2趾间连线经过髌骨中心前方。
站立时背面像中,枕骨结节的垂直线通过颈、胸、腰、骶椎棘突以及两下肢间;侧面像中,垂直线从耳后,经胸椎稍偏前方,腰椎稍偏后方,经过骨盆、髋关节中心,膝关节中线稍偏前方,踝关节偏后方至足底。
(四)角度检查
角度检查的重点是关节活动范围及角度畸形。
关节运动受限时,呈挛缩畸形,应测定其活动范围。
如果关节丧失活动,则呈强直畸形,应记录其强直的角度。
目测是较为简单的检查方法,比较准确的是用量角器测定。
测量角度时应先确定夹角相邻的每一段肢体的测量轴线。
先在每一段肢体的两端各确定一个皮下容易触到的固定骨点,在两点之间定出轴线。
量角规的两臂可直接贴近轴线测量,量角规的轴线应与关节轴线一致。
根据各关节的特点,确定所测的运动平面,按常规可选择额位、矢位及横位测量。
目前国际通用的记录角度的方法是以中立位为00计算,简称中
立位00法,中立位必须保持固定不变。
记录时按每一个运动平面的两个相反方向的活动为一组,以中立位为起始点(00),分别记录其活动的角度。
一般将起始点00放在这两个角度的中间。
例如肘关节处于中立位时,上臂与前臂成一条直线,正常屈曲可达1400,过伸50,那么肘关节的屈伸度为1400-00-50。
如果屈肘为1400,伸肘还差200,肘的屈伸度即为1400-00-50。
肘关节强直时,只用两个数字记录,即强直的体位与中立位(00)。
例如肘关节强直在屈肘500位,可记录为肘强直在中立位(00)的500屈肘位。
各关节中立位(00)的测定法如下。
1.肩(包括肩肱关节及肩胛胸壁运动)的中立位上臂自然下垂,贴近胸旁,屈肘900,前臂伸向前。
测量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内收及外展等,上臂内收时越过躯干前方。
另一个中立位为上臂900外展位,测量水平位的前屈、后伸、内旋及外旋等。
2.肘的中立位上臂与前臂成一直线,测量屈曲及超伸。
3.前臂(上下桡尺关节)的中立位上臂贴胸,屈肘900,拇指向上,测量旋前与旋后。
4.腕的中立位手与前臂成一直线,手掌向下,测量背屈(伸直)、掌屈、桡侧倾斜(桡屈)、尺侧倾斜(尺屈)。
5.拇指的中立位拇指伸直与第2指相并,测量掌指关节的屈曲与超伸(拇指平行于掌面活动)、掌腕关节的外展与内收(拇指垂直于掌面活动),内收时拇指指端接近示指近节。
此外,也可测量拇指掌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对掌动作;对掌时拇指指甲与掌面平行,拇指与小
指指腹相对。
测量拇指的指间关节屈曲及超伸。
6.第2至第5指的中立位伸直位,以中指为中心测量第2、第4及第5指外展(侧方运动),测量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的屈曲及超伸。
7.脊柱的中立位直立,两眼平视,下颌内收,测量屈、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等。
8.髋的中立位平卧位,腰不过分前凸,两侧髂前上棘在同一水平线上,下肢自然伸直且垂直于髂前上棘连线,髌骨向前。
仰卧位时测量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屈曲,俯卧位时测量超伸,也可以俯卧屈膝900位测量内旋及外旋。
髋的另一中立位为仰卧屈髋900及屈膝900,脚尖向前。
在此位测量内旋及外旋。
9.膝的中立位大腿小腿成一直线,测量屈曲及过伸。
另一中立位为屈膝900脚向前,测量小腿外旋及内旋。
10.踝的中立位足纵轴与小腿呈90~位,测量跖屈及背屈。
11.足的中立位脚尖向前方,趾与足底平面成一直线,测量中跗关节的内翻及外翻,以及跖趾关节或趾间关节的屈(跖屈)及伸(背屈)。
关节测量,一般有20~50的误差,手指的误差较小,髋关节的误差较大。
对于不易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可以测量各骨相对移动的距离。
例如,颈椎前屈时可以测量下颌与胸骨柄的距离、侧屈时测量耳垂与肩峰的距离,腰椎前屈时测量下垂的指尖与地面的距离。
正常人前屈
时颈椎到骶椎的棘突间距可增加15cm。
如以C7、T12及S1的棘突为定点,后伸位时C7-T12及T12-S1的距离分别为30cm和10cm,如果前屈时分别增加8cm及5cm,可记录为(30+8)cm及(10+5)cm。
拇指的外展范围可在掌面垂直位直立一把尺子,测量拇指沿直尺移动的距离。
手指的屈曲范围可测指尖距掌远端横纹的距离。
(五)局部检查
1.一般检查主要检查局部病变的范围、深浅,用目测或尺测其面积或体积;并检查其软硬度、移动度、波动度、搏动感、冷热以及与周围软组织及骨关节的关系。
2.触诊及测量通过触诊及量诊检查骨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是否改变。
例如,正常伸肘位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在同一连线上,屈肘时即呈等腰三角形。
肘脱位时此解剖关系即改变。
又如,正常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及坐骨结节应在一连线上,如果大转子向头侧移位而超出此线时,即提示有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
判断关节有无肿大或变形时可与健侧对比,骨样硬韧的肿大往往为骨或软骨增生而致。
浅表的关节,例如膝、踝、肘或腕部的波动性肿大,多示关节腔内积液。
通常浮髌试验是检查膝关节有无积液的方法。
患者取伸膝位,术者以一手压在髌上囊及髌骨的两侧,使积液集中于髌骨与股骨之间,然后用另一手的手指将髌骨向股骨方向按压,如有两骨碰撞的感觉,即表示存在关节腔内积液。
三、疼痛检查
疼痛检查应当结合问诊,分析疼痛的部位、性质、过程及与体位、
运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了解压痛。
(一)疼痛的分析
疼痛通常局限于病灶,但是也可因病变刺激邻近的神经根而引起放射性疼痛及麻木。
例如,髋关节炎刺激闭孔神经而引起放射性疼痛到患侧膝部,因而可能被误认为是膝部疾病。
此外,脊神经后支支配区的骨关节或软组织病变可引起反射性疼痛,内脏病变通过交感神经与脊髓神经的相互反应可引起牵涉性疼痛,这两种疼痛没有确定的部位,也没有麻木区。
(二)压痛、叩痛及挤压痛
检查压痛点是最常用的方法,可用以判断病灶的部位、深浅、有无放射性疼痛以及是否真实,真正的压痛点不会改变部位。
许多骨关节病变在患处具有压痛点,结合解剖生理熟记这些压痛点对于诊断会有很大帮助。
例如冈上肌腱炎的压痛点在肩峰外下方的肱骨大结节处,肱二头肌腱鞘炎的压痛点在肩关节前下方相当于肱骨结节间沟,肱骨髁上炎(网球肘)的压痛点在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在桡骨茎突,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扳机指)在掌指关节掌侧,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多在患侧椎体棘突旁、且放射至上肢,扭伤或“落枕”多在棘间韧带或项肌有压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在患椎棘突外侧约1.5cm处有深在压痛且向同侧下肢放射。
膝关节的伤痛也有一定部位的压痛点。
同时,足内翻位扭伤可由伤处的压痛判断外踝骨折、外侧韧带扭伤、伸趾短肌损伤,或者第5距骨基底骨折。
骨折时,沿骨折线有压痛,沿骨干长轴也有挤压痛,对于诊断管状骨骨折很有帮助。
骨盆骨折时,间接地从左右或前后挤压骨盆;肋骨骨折时,间接地从左右或前后挤压胸廓,均可引起骨折端疼痛。
患颈椎间盘突出症者,自头顶沿颈椎长轴偏后仰位挤压时可引起患处疼痛及上肢放射痛。
检查叩痛时,可握拳或用叩诊槌叩击。
深部的骨质病变往往压痛不明显,但多有叩痛。
神经干叩触征(Tinel征):损伤的神经再生处触压或叩击可引起该神经分布区皮肤有放射痛,可用以判断神经损伤的水平;神经再生的触痛点逐渐向远方推移。
四、运动功能检查
包括诊查日常活动、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及阻抗运动,观察活动的姿势、范围及活动与疼痛的关系。
(一)日常活动
如穿衣、写字、坐立、行走及单腿跳跃等,观察有无疼痛、无力、姿势异常及活动受限等。
步态的观察对于诊断很有帮助。
1.正常行走步态可以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足跟接触地面开始过渡到第5跖骨头至第1跖骨头着地,一直到脚趾离开地面,这一段的时间称为“触地相”;第二阶段是从脚趾离开地面直到足跟再接触地面的一段时间,称为“迈步相”。
平常触地相和迈步相的时间并不相等,而在一定时间内,双足又同时处于触地相,此时称为双足触地相。
当快步行走时,双足触地相的时间比较短促,在奔跑时,
双足触地相就不能很好地显示了。
2、正常迈步动作受足的推动,足离地面时动作利落,迈步距离基本相等。
迈步时,同侧骨盆向前摆动,身体重心移到髋关节的前面。
在跨步中,骨盆两侧保持水平位,腰椎和腰部肌肉也参与运动。
3、常见异常步态任何原因改变了上述一个或几个条件,就会引起步态的异常。
(1)抗痛性步态:当一侧下肢患病而负重疼痛时,步态急促不稳;患足落地后,迅速更换健足起步以减缓疼痛。
(2)肢短性步态:一例下肢短缩超过3cm,骨盆及躯干倾斜,病人常以患侧足尖着地或者屈健侧膝关节行走。
(3)强直性步态:一侧髋关节在伸直位强直时,病人需转动全骨盆使患侧下肢向前迈步。
双髋关节强直时,病人依靠膝和踝关节迈小步。
膝强直病人在伸直位走路时,健侧足跟抬高或是患侧骨盆升高,患肢向外画半弧形前行。
(4)剪刀式步态:见于大脑痉挛性瘫痪,步行时,两腿前后交叉。
(5)摇摆步态:见于先天性髋脱位或臀中肌瘫痪,患侧持重时,躯干向患侧倾斜,又称鸭步。
(6)股四头肌瘫痪步态:病人以手扶按患膝前上方行走。
(7)臀大肌瘫痪步态:病人以手扶患侧臀部,挺腰位,使上身稍后倾而行走。
(二)主动运动
1、肌力检查肌力检查需要结合望诊、触诊及动诊以了解随意
运动肌的功能状态。
许多疾患可导致某一肌肉或同一运动神经支配的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力减弱或瘫痪。
常见于脊髓灰质炎、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以及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肌萎缩、肌营养不良,偶可见于因骨折或其他慢性骨关节病引起相关的肌肉失用性萎缩。
肌力检查的标准一般分为六级。
0级:肌肉无收缩,关节无运动。
为完全性瘫痪。
l级:肌肉稍有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运动。
2级:肌肉收缩能带动关节运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3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部分对抗阻力使关节活动,但关节不稳定。
5级:能对抗阻力,肌力正常,关节稳定。
2、关节主动运动功能检查各正常关节的运动方式及活动范围各不相同,而正常人又因年龄、性别、体力、锻炼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儿童的活动范围较大,运动员及演员的某些范围可明显增大。
相邻的关节运动范围也可互相影响或互相补偿。
如髋关节运动受限时,可由腰部各关节的运动加以补偿;膝关节屈曲挛缩可继发髋关节屈曲挛缩。
因此连接患处上下的各关节运动,也要进行检查,并与对侧相比较。
(三)被动运动
1.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同的被动运动正常情况下比主动运动的范围大。
一般应先检查主动运动,后检查被动运动,并对比其相差的角度。
当关节强直时,主动及被动运动均有障碍。
肌肉瘫痪时,不能
主动运动,但是被动运动正常,甚至超过正常的范围。
2.非主动运动方向的被动运动包括沿着肢体纵轴的牵拉、挤压活动及侧方牵挤活动,观察有无疼痛及异常活动。
被牵拉的组织主要是韧带、肌肉、筋膜、肌腱、关节囊及椎间盘等。
被挤压的组织主要是骨与关节,以及椎间盘与神经根等。
许多骨科特殊动诊属于被动运动。
(四)常见的肌肉与关节运动异常
1.肌肉痉挛急性外伤或关节炎时,由于疼痛,可使主动及被动运动受限,甚至运动完全停止,局部肌肉有压痛、紧张、僵硬。
痉挛解除,功能即可恢复正常。
中枢性疾患(痉挛性瘫痪)以及精神性疾患(如癔症)也有肌肉痉挛,但是活动时不痛。
2.挛缩因痉挛日久、拮抗肌力失衡致使肢体处于不良的体位,或因制动过久,或因瘢痕引起关节囊、韧带、筋膜、肌肉、肌腱结构上的变化而导致活动受限。
一般多为混合性的。
3.关节强直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4.关节运动范围超常见于关节囊被破坏,关节囊及支持韧带过度松弛或断裂。
关节囊被破坏及过度松弛使各方向被动活动均增大,而韧带断裂者只在被动牵拉该韧带时才出现超常。
5.假关节活动指异常活动肢体(骨干),如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
(五)引起疼痛的常见因素
1.活动时间休息期间不痛而活动时痛,多见于外伤。
间歇性
跛行及疼痛见于椎管狭窄或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但是后者多伴有血管闭塞的体征。
休息时不痛,活动痛,稍活动以后痛又缓解,但是活动较大或时间较长时疼痛又加剧,见于骨关节病。
日夜持续疼痛见于感染或恶性肿瘤。
2.活动方向各方向活动都受阻且疼痛,见于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病变,如炎症或粘连。
某一方向活动疼痛受限,多见于肌肉、韧带、筋膜损伤。
3.体位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直腿抬高试验时可出现神经根挤压痛,而直立时不会出现。
冈上肌腱炎或损伤时,在肩外展过程中,肩峰与冈上肌腱附着接触摩擦时才会疼痛。
肱骨髁上炎时伸腕可引起疼痛,且肱骨外上髁的附着点有明显压痛。
肩锁关节伤痛时往往在肩外展1500~1800时会痛。
4.对抗阻力收缩肌肉见于肌肉或肌腱末端损伤,伤处有明显压痛。
例如,肱骨髁上炎症时,对抗阻力的主动收缩腕伸肌可引起该肌在肱骨外上髁附着点的疼痛。
(六)摩擦感及捻发音
触诊配合听诊及动诊可以确定关节、肌腱、韧带、腱鞘以及筋膜的病变。
正常关节活动时可以发生无痛的生理性关节弹跳及响声。
关节内有异常组织时,如膝关节半月板游离碎块或撕裂,多可出现较脆的响声及弹跳感,并伴疼痛;关节软骨面发生磨损时,如髌骨软化症,可出现摩擦音和酸痛感;慢性滑膜炎时可出现捻发音;阔筋膜在股骨大转子前后滑动时引起弹响及弹跳感,称为弹响髋。
前臂或跟腱发生
急性外伤性腱鞘炎时,在病患处可有捻发音及压痛。
五、听诊
除了触诊结合听诊及动诊测定的病变以外,还有下述内容。
1.骨关节活动有响声见活动检查项。
2.骨传导试验以振动的音叉放在两侧肢体远端对称的骨隆起处,或用手指或叩诊槌叩打该处。
将听筒放在肢体近端对称的骨隆起处,听骨传导音的强弱,并与健侧对比。
正常骨传导音清脆,若有骨折时,因骨传导不良,传导音即变钝。
3.肢体血流杂音动脉瘤、动静脉瘘以及富于血管的肿瘤(如骨肉瘤、血管瘤等),可于病处听到血流杂音,并可用手触到震颤感。
六、神经系统检查
1.感觉一般只测定痛觉及触觉,必要时还可测定温觉、位置觉、振动觉、两点辨别觉及本体感觉。
末梢神经损伤时,相应的神经分布区域就会有感觉障碍。
横贯性脊髓损伤,在损害水平及其以下有感觉障碍,损害水平以上有一感觉过敏带。
半侧脊髓损伤可在受伤节段以下对侧出现痛觉、温觉障碍以及同侧的运动障碍。
2.运动观察肌肉外形、周径、肌力及肌张力。
正常肌肉在静止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力。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肌张力增强,被动运动受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肌张力减弱,肌肉松弛无力。
3.反射应在肌肉放松的体位进行,两侧对比,常用的检查如下。
(1)深反射:刺激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而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
肱二头肌反射(C5一C7);肱三头肌反射(C6一C8);膝腱反射
(L2—L4);跟腱反射(L4—S2)。
(2)浅反射:刺激皮肤的体表感受器而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
腹壁反射:上腹(T7一T9),中腹(T9一T11),下腹(T11一L1);提睾反射(L1一L2);肛门反射(S4—S5)。
(3)病理反射:一般在中枢神经受损时才出现,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髌阵挛、踝阵挛等。
4.自主神经
(1)皮肤、毛发、指(趾)甲营养状态:自主神经受损区的皮肤失去正常的光泽,粗糙,毛发脱落;指(趾)甲失去光泽,易裂,变形。
(2)皮肤划痕试验:钝针快划皮肤,几秒后出现白色条纹,持续1~5min,见于交感神经兴奋性高者。
钝针深压慢划,几秒钟后出现红色条纹,持续8~30min,般属于正常现象。
(3)排尿障碍:见于横贯性脊髓损伤,应检查有无尿潴留或尿失禁,是否已形成自主性膀胱或反射性膀胱。
七、周围血管检查
周围血管检查的重点是肢端的血供情况。
1.颜色及温度缺血时皮肤苍白、冰凉,充血时皮肤深红、温暖,静脉回流障碍时皮肤发绀。
2.脉搏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是最常测定的部位。
3.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在心脏的同一水平,按压指(趾)甲,正常在解除按压1~2s后,指(趾)甲即由白色转变为红色,迟缓转红或呈指(趾)甲斑点状变即表示有血.供障碍。
第二节骨科无菌技术
一、概述
无菌技术对任何手术都非常重要,对骨科手术尤其重要。
骨科手术常需置人各种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的异物,如人工关节、骨水泥、人造骨、各种内固定物等,这些异物在无菌件下与人体组织是可以相安无事的。
如若发生感染,它们就成为人体组织不能相容的异物。
如不取出,感染难以治愈。
若去除将导致肢体畸形,后续处理将十分困难。
肌腱、韧带等组织,血供极差,抵抗力弱,术后如果发生感染,将完全腐烂,甚至丧失功能。
经较长时间治疗后,炎症静止,创口也已闭合。
但是如需再次手术,等待的时间仍较长。
因为局部骨组织内还遗留有细菌,机体要完全消灭它,尚需要较长的时间。
普通外科的感染创口愈合后,再次手术要等待3个月,而骨科传统的常规是等待1年。
因为创口虽已愈合,但再次手术可使还未彻底消灭的细菌扩散,以致感染复燃,手术将再次失败。
由于上述原因,骨科手术对无菌技术的要求更高。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和周围环境中,空气、尘埃、水、泥土、各种物体表面、皮肤及毛囊、汗腺、皮脂腺、胃肠道、鼻咽部、生殖道等处都有细菌。
引起创口或手术区域感染的主要途径有空气感染和接触感染,以后者较多见。
在手术、穿刺、插管、注射及换药等诊疗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防止细菌由空气、皮肤和使用的器械进入人体,或发生交叉感染。
在手术和处理创口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可避免或减少创口感染。
无菌术是针对感染来源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包括灭菌法、抗菌法、一定的操作规则和管理制度。
从理论上,所谓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一般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如高温、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等),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接触的物品上所附带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等)。
有些化学物品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等可杀灭一切微生物,也可在灭菌法中应用。
抗菌法(消毒)则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常指应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如手术器械、手术室空气、手术人员的手臂和病人手术区皮肤的消毒。
从临床角度来看,既要掌握灭菌和消毒在概念上的区别,更需关注其目的和效果。
灭菌和消毒都必须能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达到无菌术的要求。
无菌术中的操作规则和管理制度则是使已经灭菌和消毒的物品、已作好无菌准备的手术人员和手术区不再被污染的保证。
医务人员在所有医疗实践中都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
临床工作中无菌术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综合应用,防止感染。
二、伤口感染的来源
手术后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肠道菌属(如大肠埃希菌、类杆菌等)。
如果无菌术方面有工作疏忽,则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感染,甚至术者也发生感染。
感染伤口的致病菌来源如下。
1.皮肤皮肤一般带有细菌。
其表面的菌种和数量,可随生活习惯、工作条件或健康状况,而有较大的变异(称为暂存的细菌)。
健康人的皮肤表面也可携带致病菌,在夏季以革兰阳性菌较常见,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