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篇一:必修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小编寄语: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讲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学习该单元时,由于该单元所涉及内容较多,
同学们要对该单元知识点进行总结,把握该单元所学主要知识点。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 光荣革命
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权利法案》:1689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
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
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
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特点: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统而不治
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
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
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八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严重问题:①邦联权利有限,无权征税,不掌握兵权
②各州的权利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④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属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
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权利高于各州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二三时年代,是美国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九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发
1791~~1792 君主立宪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国
1804~~1814 第一帝国
1815~~1830 复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第二帝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 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影响:共和体制最终确立,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总之,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
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
的就是批准预算。
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政体国家元首及权力政府产生方式议会权力
与地位权力
中心
英君主立宪制国王世袭;
国王仅扮演仪式性角色,是国家的象征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
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最高行政权和创意立法权; 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中心议会
德皇帝是帝国元首,世袭;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
签署公布法律和监督法律实施,统帅军队,任命军官; 皇帝任命首相
与官员,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直接选举产生,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只有批
准预算权。
皇帝
美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立法否决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组织政府的权力; 总
统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政府对总统负责拥有有立法权、财政权,与
总统、联邦法院相互制约总统
法民主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具有创议法律权、解散众议院的权力;总统与内阁部
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
拥有选举总统权、立法权、创议法律权;总统和各部部长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
议会
核心特征:代议制民主;
议会拥有的共同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上面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
习有帮助,也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其他学习当中,也能够对自己所
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相信大家的成绩能够有大的提升。
【篇二:必修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2)巩固: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
议会对1875
年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
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
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3)影响: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篇三:必修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
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
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
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
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
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
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
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
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