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2018.10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
在新媒体环境中,⽹络传播改变了⼈们对媒介的使⽤习惯和信息的获取⽅式,传受关系发⽣了传受主
体去中⼼化、传受地位平等化和传受互动常态化等的变化。
由于⽹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个⼈在表明意见时不⽤过多的担⼼⾃⼰会陷⼊“劣势意见”,使个⼈意见表明的⼼理过程更趋于积极、⼤胆。
在全新的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去研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的传播观。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肤》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的假说:舆论的形成是⼤众传播、⼈际传播和⼈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理三者相互作⽤的结果,经⼤众传媒强调提⽰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或安全感,会引起⼈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沉默的螺旋”这⼀理论中,舆论不是公众群体“理性讨论”的结果,⽽是⼈们出于“意见环境”压⼒下的表现。
从⼼理学看,引发⼈类社会⾏为最强烈的⾏动之⼀就是“不被孤⽴”,个⼈会以为害怕孤⽴⽽改变⾃⼰的想法和⾏动。
也就是说当个⼈意见背离群体意见时,往往会因为害怕孤独,不得已才选择沉默。
“沉默的螺旋”理论过度强调了⼤众传播对意见环境的塑造作⽤,⽽忽视了受众的主观作⽤。
在新媒体时代,⽹络传播的“匿名性”减弱了⼈们的社会孤⽴感,也减轻了对其的社会约束⼒,使其不必顾忌“意见⽓候”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压⼒,愿意⼤胆表达⾃我的意见;“开放性”使得公众有充分的意见表达平台,在渴望实现表达意见和⾃我表达的时候,更愿意将⾃⼰的观点使更多⼈得
知,去寻找集体的价值认同。
这时,原本持⼀⽅观点的“少数派”在⾃我表达的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可,⽽在舆论⽃争中变为“多数派”,最终实现舆论的反转。
其实质使新媒体受众在现代化传播环境中对于主流⾔论和主导权威的⼀次全新反转。
⼆、⽹络传播环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出现的原因
(⼀)互联⽹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
互联⽹以其⾼效性、⼴泛性、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在⽹络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将信息迅速、便捷、⼴泛地散播出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互联⽹作为平等⾃由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的流动和交互是双向性的,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并且这种反馈是即时的。
在新媒体时代,⽹民可以⾃主在互联⽹平台上进⾏信息的交流、交换、交互,⽹民作为信息的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现传授双⽅关系的转换。
⽽在⽹民参与⼤众传播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和把关,将⾃⼰对某⼀问题的反馈结果重新呈现在⽹络上,从⽽形成新⼀轮的信息传播。
互联⽹的交互性,使得⼈们的参与感和⾃我表达意识增强;互联⽹提供的平台,使得⼈们有机会⾃由发表意见并得到⼴泛传播。
因此,在⽹络传播环境中,⽹民不再惧怕⾃⼰作为劣势意见群体⽽产⽣的社会孤⽴感,反⽽⼤胆表达⾃⼰的观点,即使这个观点与流⾏的主流观点恰恰相反,这为“反沉默的螺旋”提供前提可能。
(⼆)新媒体主导下受众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被动接受者,⽽是居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地位。
在传受关系逐渐趋于平等的⽹络传播环境中,受众不再是“枪弹论”中只会被动接受信息的“靶⼦”,受众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性接受⾃⼰想要的信息,并加以重新创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刁姿枫
(西北政法⼤学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随着互联⽹技术的进步与传播⽅式的改变,“沉默的螺旋”假说在很多情境中失效⽽呈现出⼀种新的传播效果——“反沉默的螺旋”。
根据“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的螺旋”的界定,分别⽐较传统媒体时代和⽹络新媒体时代下媒介传播的特点、受众群
体及传授关系的变化,寻找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再进⼀步分析“反沉默的螺旋”在⽹络传播中表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社会孤⽴;意见领袖;意见⽓候;多数意见;传授关系
66。